☉姚志華

2008年調入院校,走上三尺講臺,投身教研崗位,開始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政工學刊》。一晃14年過去了,從最初的“看客”成為“寫手”,一路走來,與學刊同行、為撰稿而忙、因堅持而得,學刊為我提供了與筆友分享心得、碰撞思想、歷練提高的平臺,讓我認識了眾多有思想、有擔當、有文采、有情懷的良師益友。時值學刊發行500期,激動興奮之余,回想自己撰稿投稿的歷程,真切感到:要想寫出針砭時弊、指導實踐、官兵歡迎的政研文章,并非易事,亦無捷徑,既需要積極探索和準確把握政工研究的自身規律,也需要努力積淀理論修養、修煉文筆功力,還需要學習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撰寫方法與技巧。在此,與大家分享這些年撰寫政研文章的三點體會。
選題是政研文章寫作的基礎。政研文章涉及的選題眾多,思想工作、組織建設、紀檢監察、群團工作等方方面面,只要與基層政治工作有關的內容都可以成為研究的方向。政研文章的選題范圍雖然很廣,但也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成為寫作選題,必須選擇那些有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的問題作為寫作的主題。具體講,一是要善于解讀新問題。政工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因此,每當習主席的重要講話發表后,每當政治工作方面的新規定、新條例頒布后,都會提出新觀點、新思想、新論斷,這些都是政研文章選題的重點。二是要善于闡釋熱點問題。熱點是官兵普遍關注、實際工作急需解決、能夠引起共鳴的熱門話題。選擇這些問題展開研究,一方面能引起官兵共鳴,另一方面能引起領導機關和媒體的重視和采納。三是要善于挖掘隱性問題。隱性問題是指那些還未暴露、或被忽視、或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問題,往往也是矛盾的觸發點,一旦時機成熟爆發矛盾,就會難以應對,使工作陷入被動。因此,關注隱性問題搞研究,既可以對今天的工作拾遺補闕,也可以對今后的任務未雨綢繆,爭取主動。
撰寫政研文章關鍵要在整體構思謀劃上下功夫,力求特色鮮明、揭示主旨。一是擬好直抵心靈的標題。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能否直奔主題、精彩響亮、通俗大氣,直接關系到文章的成敗與效果。好的標題應該文題相符,不能過于拔高,也不能埋沒亮點;應該直奔主題,充分展現文章的思想和觀點;應該精彩引人,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切不可把文章標題公式化,不論寫什么,都以“淺談”“芻議”“關于……的探索”“關于……的思考”等句式擬制標題。二是亮出開門見山的觀點。觀點是政研文章的主體架構,包括文章的各級標題、事例分析的論述、事理評析的要點等,是從多個維度對文章主題的理性闡釋。好的觀點應該緊扣文章主題,語義精準、概念清晰、邏輯正確、一針見血,奔著現實問題和官兵活思想去,著眼拉直問號、解疑釋惑、統一思想,積極回應現實難點、關注焦點、思想疑點、靈魂痛點,力求鞭辟入里、說理透徹、直擊病灶,把道理講深講實講到位,切忌遮遮掩掩、模棱兩可。三是精選佐證觀點的素材。寫作沒有材料,文章就會干癟,缺少力度。材料一般分為具體材料、概括性材料、直接材料、間接材料,包括用來說明觀點的具體事實、基本情況以及各種數據、引語等等。撰寫政研文章時,既要獲得大量實在、具體的第一手材料,還要注重圍繞自己所論證的主題掌握大量的間接材料。就是要對同樣的問題別人是怎么講的、講到什么程度、提出哪些觀點,都要搞清楚、弄明白,特別是對有指導價值的觀點要大膽地吸收借鑒。
衡量一篇政研文章質量高不高,關鍵是要看“有沒有東西”“寫得實不實”,能不能出新意、講新話、講實在管用的話。一是內容要實。撰寫政研文章既要有宏觀上的定性分析,也要有微觀上的可行之策。要善于寫短話、說實情、提實策,以說明情況、分析原因、解決問題為要旨。不能只羅列現象,把問題看淺了;只空洞說教,把道理講空了;只泛泛而談,把對策提虛了。二是形式要新。有人認為撰寫政研文章無非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可以套用“工作現狀、存在問題、原因分析、對策措施”這樣的固定模式,但總是這樣寫就容易使文章千篇一律、形式呆板、墨守成規、了無新意。實際上,只要研究的問題有價值,抓住問題、原因或對策的某一角度與層面深入探究,寫出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也不失為一篇好文章。三是言辭要活。寫文章不是不能講老道理,關鍵是要講新話,勇于獨辟蹊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不可人云亦云,要有一些大家“心中皆有而筆下皆無”的話。要善于把文章精辟的思想融入鮮活的語言文字中,兵言兵語、時髦名詞、網絡用語等,只要使用得當,都能發揮很好的表達效果;切忌牽強附會、強拉硬扯,拼湊出諸如“三個問題、四條體會、五項對策、六個……”等貌似言之有物、條理清楚,實則空泛無味的“四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