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陽
(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摩蘇昆”是鄂倫春民族在長期游獵生活中對自己民族的生活習俗、飲食習慣、婚喪嫁娶、宗教禮儀等文化的記錄,每一部“摩蘇昆”都是鄂倫春民族生活和生產的載體,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鄂倫春民族文化瑰寶“摩蘇昆”已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如今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里,人們很少去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隨著時代的演變“摩蘇昆”這種傳統的說唱藝術正在逐漸消失,基于此,本文研究了鄂倫春民族傳統說唱藝術“摩蘇昆”的生態發展狀況和藝術價值。
鄂倫春族的原始先民們,最初活動在大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省以北,東到庫頁島,西起石勒喀河的一個廣闊的地域,其族源可追溯到肅慎系的靺鞨族,歷史上稱作鄂倫春或索倫,語言屬于通古斯族。從我國古代的史籍記載中可以發現,大約在我國南北朝時期活動于黑龍江地區的“室韋人”和鄂倫春民族具有較深的淵源,在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后,他們依附于后金王朝,在黑龍江流域以狩獵和捕魚等為生,在新中國結束之后,他們也結束了游獵生活,開始定居。從歷史記載中可知鄂倫春民族的發展歷史悠久,以游獵生活為主。
“莫蘇昆”是鄂倫春族語,意為說唱故事,并含有悲傷講述說故事的意思。包含說唱苦情、說唱神明、說唱莫日根、說唱苦難等內容,多講唱英雄故事和苦難的身世,因此這種故事大多很悲壯。
“莫蘇昆”是研究和掌握鄂倫春族社會、文化、歷史、經濟及宗教的來源之一。“摩蘇昆”無論長短是篇幅,還是容量大小,都以講故事的說唱方式來敘述著鄂倫春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民族信仰、風俗習慣,從而折射出鄂倫春族狩獵、冰雪、薩滿等原生態文化。內容分為求婚、狩獵、贊頌、飲酒、生活等不同種類,以實用功能為主體的說唱藝術。
第一,狩獵文化。人類的生態體系中包含農耕、游牧、漁獵等文化,鄂倫春族是典型的狩獵民族,保留著以狩獵為主,漁獵和采集為輔的原始生活方式,森林河流、獵馬獵槍以及勇敢的鄂倫春人形象都展現出獨特的狩獵文化。因此,摩蘇昆作品中,有大量展示鄂倫春人在狩獵中勇猛形象的內容。例如《格帕欠莫日根》中寫道:“庫爾托莫日根的手氣一直都那么順當,袍子、犴的碰撞上好幾大群,他也不稀搭理,專門找鹿射。這不,已經撂倒了一頭公鹿一頭母鹿。”
第二,寒地文化。鄂倫春族人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寒地的氣候條件促成了他們獨特的生產方式、居住形式和意識形態等。特別是北方漫長寒冷的冬季和終年穿山越嶺的游獵生活,形成鄂倫春人以抵御寒冷為主要的生活用品,例如用獸皮制作的衣服,不僅耐磨而且能較好地御寒,皮衣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狍皮、鹿皮和犴皮,其中用狍皮最多,如狍皮被子、狍皮衣服、套褲、靴子狍皮手套、狍角帽子等。在《格帕欠莫日根》中寫道:“新做的繡花皮袍、皮帽、狍皮手套、狍爪皮靴等衣物,整整齊齊地擺在上面。”
第三,薩滿文化。鄂倫春人信奉薩滿,屬于多神崇拜,“萬物有靈”是其核心信仰,人們對自然界中的山水、樹林、動物都懷著崇拜之情,這些神能保佑他們狩獵平安歸來,能讓人們免受疾病的困擾。因此,在摩蘇昆中存在著大量的歌頌山神白那查、天神恩都力的內容,還有地神、水神、山怪、林怪、狼王、熊王等等,這些都是受到薩滿文化影響的結果。在“摩蘇昆”的說唱故事中,薩滿文化和薩滿形象無處不在,包括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都有受薩滿文化影響的表現。比如跳神儀式、請神儀式、請神詞等都是薩滿文化的內容,故事中的血親報仇等內容是薩滿文化的觀念表現。從鄂倫春的民族傳統說唱藝術“摩蘇昆”的內容中可以發現,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內容等可以追溯到古代時期。其中的神幻故事情節比如死而復生、神人眷佑、妖鷹等占有一定比例。很多作品中都講述了薩滿祭祀、歌舞,神明對話、萬物有靈等過程,“樺皮碗里倒上了水和酒,一切安排妥當,只等鄂得薩滿想招兒啦,鄂得薩滿身披叮當響的薩滿大袍,敲起皮鼓,唱起薩滿求神歌”動物變成人,人死后變成動物,生于自然魂歸于自然。與神鬼的溝通體現了鄂倫春人對自然及超神秘世界的敬畏,對于自我的救贖,并將之以說唱的形式表現出來。
第四,民俗文化。“摩蘇昆”是集居住、飲食、服飾、婚嫁、禮儀、宗教等風俗于一體的說唱藝術,在已經收集整理摩蘇昆故事的內容、母題分析和人物刻畫中,如《格帕欠莫日根》《波爾克額列莫日根》《波爾卡內莫日根》《布格提哈莫日根》。尤其是英雄人物格帕欠,英雄奇的誕生、奇異的成長、英雄功績、英雄的奮戰等等,最為著名的是《英雄格帕欠》,在二十萬字的內容中,講述了英雄格帕欠與惡魔斗爭的故事,體現了鄂倫春人獨特的民族文化。在形式上,通過說唱的方式將鄂倫春族民歌與摩蘇昆良好的融入其中。可以看出鄂倫春族人民的生活狀態以及風俗習慣,并以集體無意識的形式傳承下來,延續下去。
鄂倫春民族的傳統說唱藝術“摩蘇昆”主要流傳于黑龍江鄂倫春族鄉,是一種口頭文學,是流傳在目前公開的與鄂倫春有關的歷史記載中沒有發現與“摩蘇昆”有關的說唱藝術記載,作為一種唱一段、說一段,說唱結合的民族傳統說唱藝術形式,“摩蘇昆”是文化記載的活化石,多為長篇“莫日根”英雄故事,摩蘇昆的主要篇目有:《格帕欠莫日根》《波爾卡內莫日根》《波爾克額列莫日根》《布格提哈莫日根》等等。
第一,“摩蘇昆”的藝術形象。“摩蘇昆”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數為英雄人物形象,從姓名“莫日根”上就突出了森林狩獵民族的英雄品質,格帕欠、布格提哈、波爾卡內都是出色的弓箭手,是善良勇敢、能力非凡的人物。在英雄取得勝利的過程中,寶馬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與莫日根是形影不離的一對,在說唱故事中,將寶馬擬人化,不僅可以飛向天空、跨越大海,與惡魔作戰,危急關頭,可以不顧個人安危營救主人,是主人的好伙伴,這與蒙古族民間口頭文學傳統有密切聯系,其中還有關于鄂倫春人使用寶馬的記載,但是17世紀以前的鄂倫春人主要以馴鹿為主,這也說明“摩蘇昆”的故事發源早。作品中的反面形象犸猊,是惡的象征,性格殘暴,兼有妖、魔、鬼怪的特征,但最終結局要被英雄打敗,體現出善必勝惡的傳統思想。妖鷹是另一個反面形象,它是犸猊的助手,它是惡禽之王,同英雄作戰,同妖鷹的惡戰是英雄取得最終勝利前的一場戰斗,最后總是以英雄勝利而結束。
第二,“摩蘇昆”的主題意蘊。在對“摩蘇昆”的藝術形態、故事內容和文化特征等進行分析和研究中發現,鄂倫春的說唱故事歷史悠久,與滿族的其他民族口頭文學存在聯系,與古代的突厥蒙古族也有聯系,主要內容分為三類:一是英雄故事,英雄的誕生、婚業、成長等在故事中都有記錄,與突厥蒙古族、赫哲族等少數民族中的英雄記載相一致,人神相戀、英雄復仇、薩滿神器等都是鄂倫春傳統說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主題。二是歌頌愛情,從代表作品來看,婚姻制度由一夫多妻制演變為父母之命,最后到自由戀愛。三是描寫神話傳說,神幻的故事情節占有一席之地,如死而復生、靈魂出殼、變形,寶馬救主、英雄最終戰勝了蟒猊等等。從當前收集和整理的“摩蘇昆”說唱故事中研究發現,“摩蘇昆”說唱故事展示了鄂倫春游獵生活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精髓。
第三,“摩蘇昆”的語言特色。它的語言藝術,有流暢、押韻、精煉、樸實的特點,并帶有部分方言特色,“摩蘇昆”的篇幅長短不一,其重要的藝術特色是唱一段、說一段,唱時押韻說時順口,結構緊湊,韻腳和諧,語言保持質樸、平實、粗獷的地方方言特色,許多詞具有一詞多義,因此詞所表達的具體意義往往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出現,它的內涵便豐富起來,使人物形象豐滿起來。例如在《英雄格帕欠》中,庫爾托莫日根和烏娜季在河邊約會時,河水忽然間猛漲,于是烏娜季對著河唱道:
上游 渡口 過河
上游 水深 厲害
中游 渡口 過河
中游 旋渦 厲害
下游 渡口 過河
下游 水流 厲害
譯文為:
哥哥你從上游渡口過,
上游水深沒法過;
哥哥你從中游渡口過,
中游水里旋渦多
哥哥你從下游渡口過
下游水流急沒法過
這樣的譯文準確表達了烏娜季焦急的心情,表達了原文中包含的言外之意,需要補充的內容要通過環境才得以說明。
鄂倫春民族沒有文字,但勤勞樸實的鄂倫春族人民創造了極為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傳統藝術。除了少部分老人還在使用鄂倫春語之外,年輕人都以漢語為主要使用語言,這也導致“摩蘇昆”說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受到限制,只能通過口頭傳達而沒有文字記載的形式不利于“摩蘇昆”傳統說唱藝術的保留。
在20世紀80年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孟淑珍同志將自己與歌手們生活并且懂鄂倫春語的優勢與保護鄂倫春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感結合起來,完成了對鄂倫春民族民間藝人莫寶鳳、莫海亭、李水花、魏金祥、孟德林、初特溫等幾十位民間藝術人的多次采訪和錄音,孟淑珍不僅用文字記錄近百萬字,還把四十余盤磁帶制作成音像資料,收集整理了現如今能夠被保留下來的10篇“摩蘇昆”說唱故事。她的這一舉動填補了歷史記載中鄂倫春“摩蘇昆”文學的空白。
隨后《鄂倫春民族文學》的作者到歷史記載中鄂倫春民族可能存在或者生活過的幾大地區進行走訪和調查,了解到鄂倫春的確有這種說唱形式,但是由于沒有文字記載,所以無法恢復和考證。“摩蘇昆”說唱藝術是鄂倫春祖先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在部落中曾廣泛流傳,內容主要以英雄故事、血親報仇等有關。但是受生存環境、語言文字、歷史變遷等原因,“摩蘇昆”說唱藝術沒有被很好地記錄和保存下來,大部分都丟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鄂倫春傳統說唱藝術“摩蘇昆”需要政府和文化部門引起重視,通過加強文化保護和宣傳,投入人力、物力挖掘“摩蘇昆”說唱故事,將這種傳統藝術保存下來并且發揚光大。
第一,數字化存檔的實現,通過數字化方式將文字、圖案、圖像、聲音、視頻等綜合起來,并對之進行分類歸檔、編輯修改、儲存傳輸和重建顯示等。進行“摩蘇昆”紙制文獻及語音的采集,將一些年代跨度大、破損程度不同,很多珍貴的模糊不清的數據,通過高新技術進行修復,可以永久保存。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傳統方法,符合人們在信息化時代下的閱讀方式。
第二,虛擬仿真技術的實現,利用計算機將“摩蘇昆”的代表性故事進行動畫設計、創作與制作,產生真實的場景與人物形象,給人視覺的沖擊力,并按照故事情節建立模型及場景,并按照設定的人物運動軌跡及其他動畫參數,按照要求為模型賦予特定的材質,進行后期制作,生成動畫視頻,創造出可視化的故事過程,將“摩蘇昆”故事以動畫的形式進行“活態”傳承。另一方面,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的實景互動功能,將“摩蘇昆”中常見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進行實景展示,優化現場體驗,實現人與技術的交互,從而增加“摩蘇昆”對人們的吸引力,對“摩蘇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三,完善對網站的建設,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依靠信息化網站進行傳播,“摩蘇昆”也不例外,它可以依托鄂倫春族非物質文化網站建立相應的“摩蘇昆”獨立平臺,使潛在群體通過網站來檢索需要的數據信息,同時可以建立網絡交流平臺,將信息及時發布,并整合其他網站資料,構建完整的數字化服務體系。
第四,移動APP的實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APP和微信小程序已經成為人們傳遞或傳播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過開發“摩蘇昆”APP軟件的開發,實現“摩蘇昆”藝術更好地實現數字化保護和傳承,推動“摩蘇昆”向智慧非遺、數字非遺的方向發展,可以將相關數據資料有效匯集,在“摩蘇昆”APP的作用下,對潛在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加以整合,滿足人們的需要。借助APP的宣傳展示“摩蘇昆”文化,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產品的銷售和傳承工作,對“摩蘇昆”進行“活化”傳承。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用地方旅游資源有機結合,進行雙向互動,利用其知名度對“摩蘇昆”進行展示,以提升其展示率及普及率。
綜上所述,鄂倫春民族傳統說唱藝術“摩蘇昆”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正在逐漸消失,能夠完整演唱“摩蘇昆”的人也已經所剩無幾。在了解了“摩蘇昆”的發展生態環境之后,政府和文化部門要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保護繼承鄂倫春傳統說唱藝術,將“摩蘇昆”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加強宣傳和保護意識,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種藝術形式,學習這種藝術形式。在加大“摩蘇昆”藝術保護的同時將現存的歌曲進行收集和整理,增加傳唱度,年輕的鄂倫春一代音樂人可以結合現代化音樂特色對“摩蘇昆”進行改編,注入時代特色,發揚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