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唱詩班》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徐 凝
(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浙江杭州 311121)
《中國唱詩班》是近期在互聯網投放并收獲了不少好評的一部優秀“新國風”動畫,該部劇的故事和內容均取材自嘉定區名人雅士的真實故事,雖然僅完成了五集,但每一集的內容都蘊含著動人的真摯情感和濃烈的傳統文化氣息。憑借著淡雅的視覺風格和優良的動畫制作,《中國唱詩班》給觀眾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國風動畫觀賞新體驗。也以寓教于樂的方式,使觀眾在觀賞中感受到了作品獨特的東方審美意境和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新國風”動畫是對從2015年以來,由《大圣歸來》為首及后續一系列中國風國產動畫所共同形成的一種動畫類型的總稱,這些“新國風”動畫諸如《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以及最近剛上映的《舞獅少年》,多取材自中國傳統神話故事或民間傳說,具有一定的民族風格和中國特色。“新國風”中的“新”,不僅體現為于傳統國風動畫諸如《大鬧天宮》《九色鹿》《天書奇譚》等在歷史時期上的新,還體現為動畫在故事敘事風格、動畫制作技術、動畫表現形式、形象審美風格等實踐層面上的創新。學者臧金英曾認為:“‘新國風’動畫就是指大量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具有中華民族審美風格和精神內涵,且與當代流行文化及審美趣味深度融合的新興動畫形式。”
“新國風”動畫除了在內容上取材自中華經典故事之外,在場景、人物等設計元素,在畫面設計上也會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構圖、用筆、設色等藝術表現方式進行一定的融合。比如在《中國唱詩班》的《相思》一集中,水鄉的場景就使用了浸染、暈染、皴染等傳統國畫技巧,使得整體畫面頗有文人筆下煙雨朦朧的詩書氣質。其次,“新國風”動畫在視覺表現上也進行了許多創造性的嘗試,追求實現動作表現科學化、原型設計藝術化、敘事方式電影化等表現效果,以迎合現代年輕人在眾多外國優秀動畫作品中形成的視覺觀賞習慣。此外,隨著制作動畫團隊綜合素質的普遍提高,這些“新國風”動畫的制作公司也開始重視動畫中承載的精神文化內核,以此希望提升動畫作品的質量和對社會產生的文化效應。在人物、情節、場景設計中,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化呈現,經常通過一些溝通共同文化記憶的視覺符號來強化動畫的表意能力。最后,不同于以往的傳統國風動畫,“新國風”動畫的畫面和內容更偏“成人向”,人物造型和場景設計也不再呈現出兒童動畫所具有的夸張化和卡通化等特點,而更多地以一種寫實主義的手法對人物和場景進行似真性的還原。故事的劇情也不再是以一種簡單、單純的眼光對其進行處理和講述,而是更多地以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在主人公的經歷遭遇中,對自身的成長和外部的問題進行辯證思考,其中不乏對愛情的尋覓、對家庭和社會的叛逆心理、對意義的找尋,以及對自我人格的確立等復雜命題。總之,“新國風”動畫普遍具有創作風格復古化、畫面設計意境化、動作表現科學化、人物劇情成人化、主題內容民族化等特點。
在現代心理學中,一般把個體處于從性發育到性成熟(男孩12—16周歲、女孩11—15周歲)以及再往后過渡到成年階段(20歲左右)的這段時期的稱為青少年。青少年的成長不論是在身體、認知,還是思維能力方面都呈現出過渡性的特點。學者劉明君認為:“優秀的動畫片總是兒童與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能夠引導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對兒童與青少年的思維方式和人際交往產生積極的影響,培養他們欣賞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新國風”動畫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古典藝術的繼承與創新,致力于營造帶有現代藝術風格和東方意境的畫面,刻畫人物復雜的內心成長過程,對處于身心發展時期的青少年具有豐富教育和美育價值。
美育(也可以理解為審美教育),不同于在以往教育中占主體地位的智識教育。首先,它是一種對感性的教育,是以培養人的感性能力、保持生命的活力與創造力為宗旨,是對人的感性方面,如情感、想象、直覺等進行引導的教育。其次,由于審美是人的自發的無功利狀態,美育也即意味著是一種以引導、影響的方式,使個體在自發自覺的審美體驗中完成的自我教育,而審美體驗是其中滿足個體審美需求,實現個體審美能力提升的關鍵。
“新國風”動畫符合中國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和文化認同,在動畫市場日益多元和魚龍混雜的當下,為中國的動畫觀眾提供了一種復古式的動畫觀影體驗,而這種復古更多的是體現在內容核心和思想文化上的復古,同時,這種復古也不是迂腐地對古代文化的照搬,而是以古代文化為素材和靈感來源,在動畫表現上與當今時代所提倡和鼓勵的美好追求相結合的。以《中國唱詩班》為例,在視覺呈現方面,畫面風格清新雋麗富有雅趣、人物勾勒簡潔生動,場景表現富有民間鄉土氣息,頗有江南一帶“海上畫派”的審美逸趣。而且,動畫中所展現的場景、建筑、春聯等細節,也做到了對當地歷史和風俗的嚴謹考究,并對動畫的劇情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在故事的內容上,既有描述哀婉動人的傳統愛情故事,也有青年科舉落榜卻仍不失壯志的奮斗故事,還有背負著民族大義,在祖國危難關頭維護祖國尊嚴的愛國故事。《中國唱詩班》以其民族化的藝術風格和劇情故事,以中國故事為體,廣泛地引起了網民以及動漫愛好者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傳遞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審美意趣與審美追求。
意境是中華傳統藝術文化中最獨特的一個審美范疇。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將意境概括為:“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景,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意境在宗白華看來是由具體變抽象、由實變虛,并在這種虛實交融中感受到確定性意向的一種審美狀態。可見,宗白華在對意境的論述中都肯定了意境對主體的陶冶作用,認為人能夠在對意境的形而上式審美中,得到對自身以及外部事物的反觀和感悟。
“新國風”動畫十分重視對畫面意境的營造,如在《相思》中,制作團隊對故事的發生地——上海嘉定做了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上的如實還原和寫意描繪,使得這一集的場景設計頗具江南地區煙雨朦朧的詩意意境。意境的營造不僅體現在畫面上,也體現在劇情內容的敘事手法上。在《相思》中,人物的臺詞并不多,敘事的進行更多的是憑借動畫的藝術語言,通過臺詞、畫面、人物動作和場景的蒙太奇組合,在“虛”的符號隱喻與“實”的畫面敘述中完成情節的推進。例如,在表現劇中女主人公六娘要與男主人公秀才分別,另嫁良人時,就以六娘所刺繡的兩只蝴蝶和剪斷的紅線,以及窗外連綿的細雨,構成了凄涼又帶著悲劇美的意境,兩只相繞而飛的蝴蝶很容易讓中國的觀眾聯想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傳說,使動畫在這里僅通過畫面的人物運動就完成了對劇情的講述。
“新國風”動畫經常會通過詩意化的藝術表現手法來營造出帶有中華文化韻味的審美意境,如《姜子牙》在畫面構圖意與氣渾的道家氣韻、《大魚海棠》中夢境與現實相互交融的逍遙意境。“新國風”動畫在畫面描繪和敘事方式上都呈現出一種含蓄又詩意的東方意境美,能夠使青少年在動畫所營造的意境美中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傳統人文精神,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與高尚的審美趣味。
美感起源于對形象的直覺,而美育就是以直觀的審美體驗感化人的一種教育活動。其中,審美是運用直覺對審美形象進行的直觀和綜合把握的一種感性認知,審美的對象性或非對象性體驗總是以顯現著的審美形象為載體。審美形象既具有直觀的感性特征,同時又滲透著感知、虛構以及抽象的理性特征。動畫作為一種采用繪畫手段進行破次元創新表現的時基藝術,其中的審美形象呈現出運動性、變形性、夸張性等特點,較之其他各藝術表現形式都要來得更為生動和有趣,能給予觀眾一種隨著時間進行產生情感變化和內涵豐富的發展性綜合審美體驗。
青少年正值對人生追求、價值取向、戀愛觀念等復雜觀念的構建階段。隨著自我意識和理性能力的發展,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和認知方式也在此階段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青少年對文藝作品中的內容和主題也不再滿足于類型化的簡單故事,而開始對一些涉及社會性、歷史性、民族性主題的故事產生興趣。此外,青少年在這一時期不僅理性的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浪漫的感性能力也產生了蓬勃的發展。青少年情竇初開,正值對愛情充滿遐想的美好年紀,而大多數家長和老師在對待青少年這方面的正常身心欲求時,都采取一種壓制和阻止的態度,使得青少年的愛情幻想不能得到很好地滿足和釋放。對此,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愛情的念頭一旦在年輕人的思想和感情上撩撥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應當給他們講愛情是什么,這種講解將會在青少年的心靈中培養出高尚的思想和情感”。隨著動畫類型的豐富和動畫敘事表現形式的發展,不少受眾群體定位在青少年的動畫也開始對人物之間的愛情進行細膩刻畫。以《相思》中的王初桐與六娘為例,六娘本是名門之女,與近鄰“小秀才”王初桐是青梅竹馬,奈何女大當嫁,門不當戶不對,六娘嫁與一富豪紈绔子弟,從此兩人只能想念分別。此后王初桐發奮讀書、最終考取功名衣錦還鄉。《中國唱詩班》通過動畫這一形式,不僅能發揮了文學的心理描寫功用,也發揮了美術的直觀特點,將王初桐與六娘具象成了動畫審美形象。青少年不僅能從兩位主人公的愛情故事中感受到他們純潔真摯的情感,也能從王初桐苦心學習的奮斗中體會到一種積極努力的人生態度。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們面對的世界和情境是有著其自身特征的,只有以正確的方式去感知它,才能把握到它的特征,觀看世界的活動被證明是外部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與觀看主題的本性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樣,人們在對藝術作品進行審美鑒賞時,也只有掌握這種“正確的方式”,才能去感受到相應藝術作品所呈現的藝術表現以及通過其藝術形式所希望表達的內容、情感和思想,通過掌握藝術語言去理解相應的藝術作品,就是人們在鑒賞藝術作品時的這種“正確的方式”。
動畫在青少年看來,更多的是一種講故事的形式,而缺乏以一種鑒賞的眼光去看待動畫。對此,在美育實踐中,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對動畫藝術語言的認知和掌握。可以通過介紹動畫發展歷史、講解動畫制作過程、分析動畫藝術表現手法、引導學生進行動畫繪制嘗試等一系列圍繞動畫藝術展開的教育手段,使青少年對動畫的藝術史和諸如假定性、運動性、變形性等藝術特性產生一定的了解,以此來豐富青少年對動畫藝術的體驗,提升青少年對動畫這一藝術形式的認知審美能力。只有掌握了動畫藝術的這些具體藝術語言,青少年們才能對動畫作品產生更為豐富和深入的審美體驗,進而得到對動畫作品的審美能力提升。
美育的發展論強調對個體生命活力和創造力的重視,因為這是影響人們感受力的發展程度以及從平凡生活中獲得幸福感的關鍵因素。這些語境下,美育就是要通過藝術激發人們這種自由而富有創造性的感性能力。同時,人們能在這種持續的創造性審美體驗中提升自我的審美感受力,從而延伸和擴大審美感受的視野和范圍,產生對更多藝術形式和藝術類型的審美興趣。因此,激發人們的審美興趣,是個體能進行審美體驗、感受到情感的創造性活動的重要前提。
審美興趣是一個人能對事物進行藝術化體驗的認知傾向,朱光潛認為“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回萎謝。”在課堂中對“新國風”進行鑒賞教學時,老師們可以對這些“新國風”動畫背后的藝術和文化進行適當的介紹和講解,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動畫中的藝術表現,也能通過這種“聯姻”的形式,使學生們對傳統的中國藝術也能產生一定的興趣,幫助他們打開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大門。其次,一些“新國風”動畫在故事背景和場景設計中還帶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在現實中能找到動畫場景的相應實景地,例如《中國唱詩班》中的江南古鎮、《大魚海棠》中的福建客家土樓等。青少年在對這些“新國風”動畫進行鑒賞時,也能通過這樣一種“虛擬——現實——再虛擬”的審美心理過程,自發地在內心形成對這些自然人文風光的審美圖式,激發他們對現實景觀和日常生活場景的審美興趣。
正如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對藝術的道德作用所持有的不同態度一般,文藝作品的內涵往往是復雜且多義的,這取決于人們看待文藝作品中這些內容的角度和方式,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往往會刻畫出人性中的低劣,同時也會謳歌人性中的崇高。
杜衛在論述對青少年進行的美育工作時,曾對青少年的審美心理發展特征進行過論述,他認為,在青少年階段,兒童的審美態度的發展開始出現了復雜的變化。青少年在這一時期的審美趣味往往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他們往往會對新的事物產生興趣,卻又對這些新鮮時髦的事物缺乏的一定鑒別能力,需要教育者對他們進行積極和健康的引導。“新國風”動畫作為中國動畫產業民族化的新時期文藝作品,其中許多的內容和觀念還要經受住歷史的考驗,這需要美育工作者們對動畫的內容再進行一定的甄別。應在保證動畫類型多樣化的前提下,篩選出“新國風”動畫中適合青少年審美能力與當下時代主題的優秀內容,重視對青少年審美興趣與生命活力的激發。
美育不僅是審美的教育,更是以審美體驗為教育發生紐帶,在審美經驗積累的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基礎上對人的感性、情感以及人格等各綜合素質方面的教育。“新國風”動畫具有創作風格復古化、畫面設計意境化、動作表現科學化、人物劇情成人化、主題內容民族化等特點,能很好地發揮動畫在當下新時代教育中的美育功能。伴隨著國漫復興的潮流,“新國風”動畫的出現與發展,為當下中國的美育事業提供了一個適應青少年審美需求日益發展的優秀素材案本,值得我們美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對此重視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