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寶香
(西京學院,陜西西安 710123)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20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要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大學語文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基礎性、交叉性等多種教育功能,教材內容呈多元又開放的特點,涉及詩歌、小說、散文等諸多體裁,既有古代佳作又有現當代名篇,中外大家之手筆皆可論及,大學語文本身傳承著民族文化,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于幫助學生感悟人生、了解歷史、洞察人情、審視社會、提升審美能力、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民族自信、堅定制度自信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徐中玉、齊森華第十版《大學語文》為例,對具體教學環節過程中所涉及篇目的課程思政進行探討。
《大學語文》教材涉及的篇目眾多,所選的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第十版)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是教育部高教司組編,全日制高校重點教材,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國家級規劃教材,全書分為十二個單元,涉及70余篇文章,在現有的48節課時的安排下,并不能做到篇篇皆講,作為主講教師必然會面臨一個篇目的取舍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按照篇目的內容意義以及思政點我們將其分為五大模塊,分別是文化自信、洞察歷史、胸懷天下、愛情婚姻、世態人生等幾個方面。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諸子文化中有諸多表現,百家爭鳴的文化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和諧”“平等”“誠信”“友善”“法治”“愛國”等內容相契合,更是中華民族生活經驗、政治經驗、審美經驗的結晶,在該模塊里所選篇目為《老子》二章、《大同》《斷魂槍》等文章,通過篇目的學習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老子“和而不同”的思想,理解和諧的必然,有不同而求和諧,達和諧而存不同。[4]大同社會的理想,小康社會的實現,中國武術的魅力、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歷史是迄今為止人類全部社會實踐活動的總和,飽含著人類的全部成功和失敗、經驗和教訓、歡樂和痛苦。洞察歷史,可以使人眼界開闊,見識深遠、防微杜漸、增長智慧。在該模塊里所選篇目為《諫逐客書》和《都江堰》。李斯的《諫逐客書》能讓學生了解秦統一六國以及滅亡的歷史,能從李斯人生歷程、人生哲學、功敗垂成與后人的感慨嘆息中,思考貧窮和卑賤的問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從余秋雨的《都江堰》中可以讓學生品味千百年來文人的歷史責任與擔當大義,與今天的反腐倡廉、打黑除惡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權力觀。
在該模塊里選擇李白的《古風》(其十九),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其四),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全祖望的《梅花嶺記》,讓學生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與個人追求,了解多元國家文化,客觀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從《梅花嶺記》感受史可法的英雄情懷,從《我有一個夢想》里思考自由和平等的意義,思考中國夢之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意義。通過具體文章討論傳統文人精神世界中“獨善”與“兼濟”的思想,明確其矛盾的統一關系,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讓學生明白李白、杜甫、史可法等圣賢英杰,正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捧出了一顆顆天地良心,才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愛情是古往今來諸多文學作品一貫書寫的話題,也是大學生在其相應的年齡階段里倍感興趣且會嘗試的蜜果。本模塊里選擇《蒹葭》《長恨歌》《嬰寧》《鵲橋仙》《沈園二首》等篇目,每個篇目各有側重,比如《蒹葭》中追求的執著與漫長,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與悵惘;《長恨歌》里政治悲劇與愛情悲劇的雙重遺憾;《鵲橋仙》里“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真諦;《嬰寧》里純任天真到社會人的無奈轉變、愛情、親情、友情的至真至純都給人以安慰;讓學生明白美滿的婚姻,是美好愛情的歸宿;和諧的家庭,是和諧社會的縮影。當下社會拜金主義盛行、惡性刑事案件層出不窮,將社會現實與知識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愛情與人生、婚姻與家庭等問題上建立正確、健康的關系,學會用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化解矛盾和糾紛,具備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身的意識和能力。
現實生活和各色人生總是會給每一個人帶來不同的生命體驗,或幸福、或悲傷、或失望、或滿足,或躊躇滿志、或心灰意冷。本模塊選擇《我與地壇》《枕中記》《撿麥穗》《箓竹山房》《最后的常春藤葉》《赤壁賦》等篇目,《我與地壇》有著史鐵生作為一個殘疾人作家對生命和母愛的投射;《枕中記》有著對功名富貴如一枕黃粱的淡薄清醒,有著對人生失意時的心理補償與平衡作用;《箓竹山房》從腐朽的封建舊文化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入手,讓學生思辨地看待文化本身,同情他者;《揀麥穗》有著對人與人之間樸素純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展現了人性之美;《最后的常春藤葉》歌頌了窮苦朋友之間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之美,關愛他人的熱流,繪出了一幅生命與愛的杰作。《赤壁賦》有著政治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但更有瀟灑超脫、返歸自然的情懷。這些作品對于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抗挫折能力都有一定的意義,與馬克思主義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相契合。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可以反復討論提升認識,在生命的認識里熔鑄堅韌、樂觀、美好與豁達。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當課程思政和具體科目具體章節內容相結合時,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便是思政元素的尋找與融入。與此同時還要堅持正確的方法論指引,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主動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統一的思政教育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相應的討論話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比如《大同》一文,在分析討論過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區別之后,讓學生討論“古往今來哪些人都為理想社會努力過?”引導學生回顧歷史,展開對孔子、陶淵明、康有為、孫中山、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等的主張、思想、歷史貢獻的追述,確立制度自信。
在《古風》(其十九)中結合詩意突轉所呈現的美妙超然的仙境與血腥污穢的人間的對比,讓學生討論“詩歌中表達了詩人李白怎樣的一種思想矛盾?”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古代文人在出世與入世、獨善與兼濟間的矛盾,體會其身上所展現的憂國憂民、視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從《秋興八首》中讓學生結合杜甫的生平,討論對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解,感受古代文人的家國情懷,進而在課下觀看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在《諫逐客書》一文中會通過徐均的詩歌“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當時甘被逐,東門牽犬歡應無。”以及胡曾的“上蔡城外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咸陽血染衣。”進而結合李斯的生平以及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要求學生討論“你如何看待李斯的人生哲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具體文章內容的講解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思考李斯不分地域,任人唯賢的思想之于今天的意義。
在《都江堰》一文中,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發表對“有人說中國人痛恨的不是腐敗本身,而是自己沒有腐敗的機會。”這句話的看法,以魯迅、范仲淹、白居易、臧克家的言論、行為、詩歌進行正面引導,以楊達才等貪官作為反面舉例,以劉震云的《吃瓜時代的兒女們》為課下閱讀書目,以《人民的名義》《掃黑風暴》等反腐大劇激起學生對正確的權力觀,金錢觀的肯定,用劉媛媛的演講視頻“年輕人,你能為這個社會做什么?”引導學生相信做一個善良守信的好人對于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長恨歌》中讓學生討論“李楊之間是不是愛情?”“你怎么理解紅顏禍水的說法?”“聯系社會現實,談談你對李隆基賜死楊玉環的看法?”等問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愛情觀,辯證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思辨意識,引入當下社會諸多的“殺妻(女友)案”讓學生討論,進而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懂得珍愛生命。在《箓竹山房》里不讓學生預習課文,而是課堂編故事,在美好的愿望與巨大的現實落差間讓學生思考二姑姑悲慘的命運,以及其背后的封建禮教的殘忍性。在時代背景、文化鏈接之后詢問學生當下社會是否還有類似人生?進而引入“北大女生包麗事件”讓學生思考生命與貞潔孰重孰輕?女性應該如何認識自身的價值與幸福?要求學生在觀看相關視頻后進行討論。在解讀二姑姑的古怪行為背后的文化劣質時引入舒婷的詩歌《神女峰》,讓學生給予解讀,進而肯定女性生命的價值以及人性正常欲求的應該被重視。
在《鵲橋仙》里以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演化來講好中國故事,討論其“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真諦,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愛情觀,引入中西方情人節傳說的對比,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從傳統故事缺乏的兒童視角讓學生明白一個人在愛情、婚姻、家庭中應承擔的責任。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的“相遇”以及鄧稼先等的真實故事讓學生明白舍小家為大家的“大愛”精神。在以身付國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凡俗社會空間及時間分隔的普遍性,以“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的人間常態,堅定愛情的真諦。在《我與地壇》里讓學生感受史鐵生生命的堅韌與霍達,以文中深沉厚重的母愛反思今天社會頻發的弒母案,追問其深層原因,引導學生討論,建立健全的人格和法律意識。
在老舍的《斷魂槍》一文里涉及國術之魂的斷裂,在那個火車、快槍、通商與恐怖的時代,現代戰爭的新式武器早已淘汰了中國的武術,沙子龍有著末路英雄的清醒與無奈,但《陳真》《霍元甲》卻也激勵了一代代的國人,抱殘守缺不行、黯然神傷也不行,引導學生思考時至今日傳統文化之于我們的意義?一方面是經典,一方面又在慢慢消亡,建立學生守正創新的思辨意識。在《嬰寧》一文里,從《聊齋》的一系列影視化改編入手,讓學生課下閱讀原著,觀看對應電影,撰寫文章指出電影的再創作表現在哪里?體會二者之間的差異,給出自己的理解,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及思辨創新意識。
在沈既濟的《枕中記》一文中,讓學生對比元代馬致遠《邯鄲道醒悟黃粱夢》,明代湯顯祖《邯鄲夢》,清代蒲松齡《續黃粱》之間的共性,課下在線上觀看昆曲《邯鄲夢》,找尋黃粱一夢在夢前、夢中、夢后的共同特點,思考討論為何世人會以娶五姓女(白富美)嫁高富帥為人生進階之路?辯證地看待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優缺點。
與知識內容緊密結合的討論話題,背后都潛藏著一定的思政點,體現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效結合,即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增加了課堂的思辨性和互動性,亦將知識性與價值性融于一體,將書本與社會實踐、社會新聞、社會事件相結合,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產生親近感,觸發其進行深入思考,增強了課堂的獲得感。
在大學語文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運用雨課堂,課前將課件、微課,影視資料、課堂練習、討論話題、考試題發布給學生,學生可在課下進行預習、復習、完成討論,不僅實現了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的結合,還可以有效監測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態度,精準高效地實現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跟蹤,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能使老師在期末平時成績考核的過程中做到客觀公正,充實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真實反映學生間個體學習的差異性。能夠相對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這樣在形成性考核過程中就能相對優化原有的評價機制。
另外課堂上對雨課堂的運用也可以幫助老師點名,邀請學生回答問題,發表彈幕參與討論,形式較為靈活,對教學內容有所裨益。運用雨課堂還可建設完善的教學資源庫,可以幫助老師積累教學經驗,將學生討論的精華發帖進行置頂,為無紙化作業、隨機考試做了許多鋪墊,習題庫、試卷庫可以逐年優化增加題量,為日后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諸多方便。
當然在運用雨課堂的過程中,常會出現學生的試卷答案回答是正確的,但會出現因順序、標點的問題而不得分的現象。視頻資源的學習和觀看,也存在學生期末集中時間功利的刷看現象,上傳至平臺的電子書,只要下載看與不看均可得分。類似這樣的問題都需要教師們采取另外的對策加以解決或進行考核。
在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同時也要求作為主力軍的教師不斷地轉變思路,完善自我,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優化教案設計,把課堂的主渠道作用發揮到最大。
大學語文的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作,不僅要優化課程設置,將思政內容貫穿于大學語文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授課計劃、培養方案、教案設計等各個方面,更要在具體的每一節課中貫徹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點的融入也要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做到水到渠成,將文化、歷史、政治、社會熱點、新聞事件恰當的融入其間,激發學生的思辨意識、家國情懷以及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使課程思政教育鮮活,生動、入心、入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