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萍,何海顰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22)
在國家相關政策背景下,高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承擔著為國家、為社會輸送優秀職業技能人才的重任[1]。因此,加強高職教育建設,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步伐,不僅是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的關鍵,而且能夠有效緩解現階段的就業壓力。當前,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中,將培養兼具理論、實踐、管理與服務能力的全能型人才作為培養標準,以期滿足社會就業需求[2-3]。但是在現實發展中,高職院校在學生就業教育中存在較多問題,如就業質量較低、實踐操作能力不達標等等,影響學生的就業率。針對該問題,本文以化工類專業為研究對象,陳述化工類專業學生就業困境,分析影響化工類專業學生就業的因素,并給出可行性解決措施。
為了獲取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就業影響因素分析結果,本文選取某高職院校200名應屆畢業生、10名就業指導教師以及某企業作為調查對象,以調查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向學生發放200份調查問卷,其中,收回有效問卷194份,無效問卷6份,有效率為97%。從就業教員素質能力與就業指導作用兩個層面給出這三類人群對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就業影響因素的認知情況。
從學生、教師與企業三個對象出發,通過調查得出,這三類人群對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素質能力的認知情況,結果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對就業素質能力的認知情況
根據表1數據,在素質能力中,專業基礎知識、實踐操作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創新能力、感知能力和職業素質是普遍被認可的要素。其中,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認為專業基礎知識對就業的影響程度最大,占比分別為51.2%和36.9%,企業則認為實踐操作能力對就業的影響程度最大,占比為47.8%。根據調研結果,企業認為實踐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具有顯著作用,教師與學生則認為理論知識更加重要。由此可知,當前高職化工類專業教育與企業之間存在就業觀念偏差,進而導致學生就業質量不高。
以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分析學生對就業指導作用的認知情況,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就業指導作用的認知情況
根據表2調查結果,大多數學生認為,開展就業指導對于提升學生的就業水平具有一定作用,但是效果較為一般;部分學生認為就業指導沒有作用,這部分人占27.0%。從表2看出,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對就業指導并不是很滿意,針對該問題,學校相關部門與教師應該高度關注,與學生進行溝通,分析具體原因,以便改進就業指導方案。
以調查結果為基礎,進一步分析高職化工類學生的就業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本文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結合調查結果對高職化工類學生就業特點進行分析,得出以下幾方面突出特點:
1)高職化工類畢業生就業流向失衡
根據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良好就業機遇是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實際就業求職過程中,這種機遇更是難得,由此造成了畢業生就業流向失衡,并且學生從事的行業以及地點存在不均衡的現象[4-5]。如大多數學生偏向就職于大城市與企事業單位,愿意在中小城市與小企業的學生比例較小。
2)學科專業結構性失衡
學科專業性失衡在就業層面上是指市場、企業需求與學生就業體系之間的矛盾,隨著企業對人才要求的提升,二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據相關統計信息,計算機、經濟、建筑等專業的學生在就業中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特點,而體育、化工等專業的學生則呈現出供大于求的特點[6]。由此可見,高職化工類學生在就業中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由于用人市場飽和,部分學生不得已選擇本專業以外的工作。除此之外,造成學科專業性失衡的原因還有部分學生僅具備理論知識,沒有實踐經驗,導致用人企業的用人意向不高,進一步加劇了學科專業結構性失衡問題。
根據人力資本理論,將高職化工類學生就業特點總結如下:
1)職業穩定性不強。由于化工企業在生產中存在各類安全環保風險,因此,大部分化工企業坐落于偏僻的城郊地區,而高職畢業生在就職中不愿在此環境下工作,因此,影響職業穩定性[7]。
2)就業意愿不高。部分學生僅僅因為滿足入學分數,而選擇了化工類專業,但實際上他們對該專業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并不是真正喜歡該專業,這就導致畢業后就職意愿不高。
3)缺乏職業規劃。學生在學期期間沒有重視職業規劃問題,畢業來臨之際大多數畢業生對自己即將從事的職業較為茫然[8]。同時,由于沒有充分了解當前就業形勢,在求職中過于盲目,這從側面反映了高職院校在就業指導方面的欠缺。
從天線端阻抗幅值與耦合系數k的關系曲線圖可以看出,當0≤k≤0.7時,天線端阻抗Zi的幅值隨耦合因數k的增大而減小,而當0.7≤k≤1時,天線端阻抗Zi的幅值隨耦合因數k的增大而增大。當LC諧振器與天線耦合時,耦合因數k在0≤k≤0.7的范圍內,且當LC諧振器與天線處于正對位置時,k值達到旋轉過程中最大值,所以Zi的幅值達到最小值,讀取天線端電壓幅值達到旋轉過程中最低值,故該轉速參數的測試方案具有可行性。
4)職業發展情景不樂觀。與其他專業不同,化工類專業基本上從事的都是一線工作,這個工種需要長期在一線操作崗位,生活作息不規律,因此,剛畢業的學生不愿從事該類型工作。同時,一線工作晉升渠道較窄,學生對于從事該工作的職業發展前景不樂觀。
2.2.1 主觀個體因素
造成當前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學生本身。只有過硬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才能滿足當前化工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但是以目前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的發展現狀可知,大多數學生不僅在專業上態度敷衍,而且對于實踐培訓也沒有表現出較大的興趣。這就導致學生在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方面均不能滿足就職需求,降低了學生的競爭力。
除此之外,由于學生在學習期間沒有意識到當前的就業形勢,就業觀念不端正,導致其在面臨就業時準備不充分,影響就業質量。學生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沒有對自己的能力進行合理、全面的評估,不了解自己的就業傾向。還有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水平評價過高,在就業中急功近利,但是實際水平卻達不到與他們理想預期相匹配的標準,造成了離職率過高的問題。
2.2.2 客觀環境因素
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之外,學校、企業、政策等因素均會對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就業產生影響。學校應根據國家行業發展規劃及各項政策,做出相應的就業指導意見,前瞻性結合靈活性,對學生就業作出積極指引。
企業對于學生就業問題的影響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但是大多數企業考慮問題只從利益出發,過于重視企業自身利益,希望前來應聘的學生能夠即刻上崗,為企業帶來利益,而忽視了人才培訓與培養體系的構建。還有一些不良企業,意識到學生剛剛進入社會,法律意識淡薄,惡意聘用學生作為短期工,不與他們簽訂合同,然后在實習期滿過后,以各種理由解聘學生,導致學生不能長期有效的得到職業技能培訓。
要想改善當前學生就業現狀,需要從各個層面進行改善,下面對學生就業質量改善對策進行具體分析。
學校作為專業教育的主要場所,不僅要針對化工類學生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還要設置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設置就業指導課程。需要注意的是,就業指導課程不單單是在學生臨畢業前的一個學期或者兩個學期設置,而是應該貫穿學生整個學習周期,并且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分級指導教學。不同階段的就業教學重點:大一,引導學生了解專業特點以及就業前景,輔助學生通過了解自己的特點設定初步的就業目標;大二,重點學習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通過專業學習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更加擅長的領域,對職業目標進行相應調整;大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包括職業選擇、求職準備、職場關系等方面;大四,引進學生進入各個用人單位進行實踐操作,在此過程中,及時解決學生在實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學生提供支持。
2)政策方面
中央財政已在可能的前提下,積極增加對高職院校的資金投入,地方財政也在盡力加強支持力度。但各級相關部門在財政關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應該落在實處,各級部門應該嚴肅謹慎對待上級撥款,做到款盡其用、高效利用,努力辦好令人滿意的教育。
3)學生方面
一方面,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平臺。根據《2020年Z世代職場展望圖鑒》,大學生擇業最看重的就是“成長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重視企業對人才的培養,通過企業完善的學習培訓機會和個性化的職業發展,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提高競爭力。
4)責任意識
由于化工類專業的特殊性,在工作中不免涉及到危險化工產品的生產與檢測等環節。作為一線質檢員與生產員,學生需要具有極高的職業責任感,對自己所負責的工作環節負責,只有具備極高的責任感,才能夠避免工作中的事故發生。
5)就業指導的全面化
高職院校要設置就業指導部門,配備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在就業指導中與企業進行密切聯系,及時獲取學生實習情況。教師也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就業指導平臺、公眾號等獲取企業招聘信息,將這些信息轉達給學生,幫助學生獲取就業信息。
對某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認知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運用人力資源理論,對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因素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高職化工類畢業生就業特點主要是流向失衡和學科專業結構性失衡。根據影響因素分析結果,通過企業和市場需求及化工大學定位分析,給出高職化工類學生就業質量提升對策。從學校、政策、學生、責任意識和就業指導五個層面給出改善方案,提出調整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提升教學質量,通過企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及時獲取就業信息,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