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含譽 張雅文 郭肖瑤 程宏發 張秋霞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基礎學學系 中醫絡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69)
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腦內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和小靜脈發生病變而導致的一系列綜合征。CSVD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血管性疾病[1],可造成老年人生活能力下降,給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照護負擔[2]。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到來,CSVD已經成為危及社會公共健康的重要問題,探索防治CSVD的中醫藥用藥規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利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對中醫治療腦小血管病的組方及用藥規律進行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思路和經驗。
分別進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公司),選擇高級檢索,檢索式設定為主題=(腦小血管病OR腔隙性梗死OR腦微出血)AND(中醫OR中藥OR中醫藥OR中西醫結合),檢索時間規定為各數據庫建庫起至2021年8月,其余默認。檢索到相關的中醫藥文獻記錄共480條。
納入標準:中醫方劑治療腦小血管病、腔隙性梗死和腦微出血并取得較好療效的文獻;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小血管病、腔隙性梗死和腦微出血中取得較好療效并含有中醫方劑的文獻;中醫藥論治腦小血管病、腔隙性梗死和腦微出血的專家經驗介紹、理論探討、學術思想、醫案醫話和臨床研究等。
排除標準:藥物組成不全者;服用方法為非口服者;少數民族醫藥相關文獻;綜述和動物實驗類文獻;所載方劑中藥物組成重復的文獻。
根據上述標準,在480條相關文獻中選出含有方劑符合研究條件的相關期刊文獻,整理后共得出95首方劑。
根據2020 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3]和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藥學》[4]對方劑中涉及的中藥名稱進行規范化處理,如將清半夏、法半夏統一規范為半夏,將三七粉、田七統一規范為三七,將土白術統一規范為白術等。
采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將經篩選符合標準的方劑錄入到平臺管理系統中的方劑管理模塊,由雙人錄入、核對以確保數據錄入的準確性。
通過軟件數據分析系統模塊中的頻次統計功能,將單味藥的出現頻次由大到小進行排序,應用組方規律功能將藥物組合出現頻次從大至小排序,應用新方分析功能,選擇合適的相關度和懲罰度進行聚類分析,然后點擊提取組合按鈕,得到新處方。
共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方劑95首,系統提取出治療腦小血管病的中藥183味,通過頻次統計分析,累計藥物頻次1 019次,頻次由高向低排序,發現處方中使用頻次≥10的中藥有32味,其中前5位依次為川芎、當歸、黃芪、地龍、丹參,為治療腦小血管病的核心藥物,詳見表1。

表1 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藥物使用頻次≥10的中藥
參考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十三五”規劃教材《中藥學》對183味藥物進行功效歸類分析。補虛藥的使用頻次最高為275次,其次為活血化瘀藥218次,平肝息風藥121次,清熱藥79次,解表藥43次,詳見表2。

表2 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藥物功效分類情況統計
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統計分析詳見圖1。183味中藥的藥性頻次共1 573次,其中頻次靠前的為溫(425次,41.71%)、寒(277次,27.18%)、平(261次,25.61%);五味頻次靠前的為甘(502次,31.91%)、苦(437次,27.78%)、辛(403次,25.62%);歸經頻次靠前的為肝(723次,28.54%)、心(350次,13.82%)、脾(334次,13.19%)、肺(294次,11.61%)、腎(281次,11.09%)。

圖1 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四氣、五味、歸經統計圖
應用關聯規則挖掘方法,根據調試結果調節支持度個數為19(表示在所有藥物中同時出現的次數),置信度為0.6。通過用藥規則分析,得到用藥模式14組,其中頻次排名前3對依次為川芎-當歸,川芎-黃芪,川芎-地龍,常用的藥對詳見表3。關聯規則分析藥物組合的用藥規則,置信度表示當→左側的藥物出現時,→右側藥物同時出現的概率。置信度≥0.8的藥物關聯規則按頻度大小排列依次為赤芍-當歸→川芎、赤芍-川芎→當歸、當歸-地龍→川芎等,詳見表4。選擇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的網絡展示功能,得到藥物組合之間一種網絡可視化關系,詳見圖2。

圖2 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的常用藥物組合網絡展示

表3 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常用藥對統計

表4 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藥物組合的關聯規則
以藥物間關聯度分析結果為基礎,根據方劑的數量,調節相關度為5,懲罰度為2,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演化出8個藥物核心組合,詳見表5。進而演化出4個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的潛在新方組合,詳見表6。通過網絡圖展示出核心組合詳見圖3。

圖3 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的核心組合藥物網絡展示

表5 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的藥物核心組合

表6 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的新方組合
本文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V2.5),對文獻報道的治療腦小血管病的95首方劑進行數據整理并分析用藥規律,用藥頻次統計結合功效分類顯示,補虛藥在腦小血管病的治療中居于首位,與腦小血管病多發于老年人有關[5]。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用藥性味歸經的結果提示,治療腦小管病的中藥以甘味藥為主,因為甘入脾,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腦小血管病以老年患者居多,老年人氣血不足,通過健脾達到補益氣血之功效。治療腦小管病的中藥入肝經和心經居多,其原因在于肝藏血,心主血脈,腦小血管病患者,病本在于氣血不足,在此基礎上易出現血行緩慢,形成瘀滯。
通過關聯規則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高頻藥物組合為川芎-當歸、川芎-黃芪和川芎-地龍。川芎是治療腦小血管病的核心藥物。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辛溫香竄,走而不守,上行巔頂,下達血海,旁通四肢,外徹皮毛,善于行氣活血,使氣血無黏滯之態[6]。研究[7-8]顯示,川芎提取物透過血腦脊液屏障,直接影響神經膠質細胞的基因水平,對大鼠腦缺血損傷有保護作用。當歸補血的同時又起著活血作用。川芎偏行血散血,當歸偏養血補血,二藥配伍,互制其短而展其長。研究[9]表明川芎與當歸1∶1比例能夠明顯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變學及凝血功能異常。黃芪為補氣要藥,為氣中血藥。川芎、黃芪的有效成分配伍對SD乳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缺氧損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可能與保護細胞膜穩定性,提高氧自由基清除力,抑制細胞凋亡有關[10]。地龍清熱息風、通絡走竄。文獻[11]顯示川芎與地龍配伍對腔隙性腦梗死等有較好療效。
基于熵聚類規則進行分析,得到治療腦小血管病的新方4首。新方1由全蝎、蜈蚣、僵蠶、當歸、赤芍、黃芪、川芎、紅花組成,即補陽還五湯去地龍加全蝎、蜈蚣、僵蠶,達到益氣活血通絡之功效。新方2由何首烏、枸杞子、黃精、菊花、山藥、澤瀉組成,即杞菊地黃丸加減方,體現補益肝腎和補瀉結合的治療原則。新方3由遠志、肉蓯蓉、龜甲膠和巴戟天四味藥組成。遠志辛苦微寒,通腎氣上達于心,安神益智、祛痰開竅;肉蓯蓉與龜甲膠相伍補髓生精、滋陰益腎;巴戟天溫補腎陽,此方體現了心腎同治的治療理念。新方4由決明子、珍珠母、細辛、淫羊藿、制何首烏組成。方中決明子、珍珠母平肝潛陽;細辛溫經通絡;淫羊藿溫補腎陽;制何首烏補腎精,共成平肝補腎之效。總之,治療腦小血管病用藥以活血化瘀通絡治標的同時,還應重視益氣、補腎等扶正藥的使用。活血化瘀通絡藥物多入心肝兩經,與藥物歸經統計結果相一致。新方中多選用益氣、補腎之品是因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腎藏精,精血互生,腎精充足,則血旺而暢行。
本文利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對中醫藥治療腦小血管病的用藥規律進行分析,從多視角探究腦小血管病處方用藥規律,為臨床治療腦小血管病提供了參考,但是由于本研究沒有對藥物使用劑量進行統計分析,新方的療效作用還需要嚴格的臨床研究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