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常青 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自古江南地區地勢優越、農商兩業發達、富甲頻出,久而久之就誕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吳越文化。江南地區這種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更是促進了文化經濟的發展,“詩禮傳家”“耕讀傳家”是江南人的傳家名言。因而在該地區,稍微講究的人家門前漸漸出現了代表身份與品位的門墩石。門墩石放置于大門兩側,并且吸收涵蓋了大量的紋樣素材,歸結起來都表達了宅院主人祈求吉祥、保佑平安的美好愿望。其紋樣歸結起來共有3種,分別為動物紋樣、植物紋樣以及文字紋樣。植物紋主要有牡丹、卷草、梅花、蘭花、竹子、菊花、寶相花以及荷花等;動物紋樣主要以獅子為主,由單只或多只組成,此外還有麒麟、鹿、龍、馬、鶴、魚、鳳凰等圖案;文字紋樣大部分為 “萬”“壽”“回”等[1]。
江南地區門墩石的紋飾題材范圍較為廣泛、元素豐富、紋樣韻律感強,圖形紋樣大多取材于百姓生活,高度反映了江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長遠來看,反映的是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經過時間的沉淀后最終歸納為3 類。
第一類為以動植物所含美好寓意為象征的圖案與紋樣。在古代科學觀并不完整的時期,百姓相信自家的宅門前會有神靈庇佑,而處于大門前的門墩石正是天人交互的重要節點,人們就把所托所望轉化為圖案雕刻與門墩石上,故而門墩石上所刻繪的圖案紋樣間接反映了一個家庭對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景。例如,大運河沿線因近水故而多船業、漁業,周邊宅邸門前的門墩石圖案就多為魚、龍、海馬等圖案(如圖1),祈求家庭平安的同時更貼合生活狀態。漸漸,地簡單的動植物紋樣所蘊含的單一愿景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例如,原本象征威嚴的獅子在傳統神態兇狠、肌肉線條隆起的基礎上慢慢演化出了可愛、溫順甚至與綬帶繡球玩耍的溫馨圖案(圖2),這樣的轉變說明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慌感漸漸轉化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期盼,也因此誕生了預示各式各樣愿景的圖騰式圖樣。

圖2 趨于可愛的動物形象(獅子)
第二類為諧音雙關,創造出圖案與吉祥寓意相交融且朗朗上口的表現形式,常見的有鹿通“祿”、蝙蝠通“福”、魚通“馀”。而在這其中也不乏融合多元素進行諧音雙關的圖案紋樣,如圖案元素為馬背上有一只猴子則諧音取“馬上封侯”;當圖案中是蓮花和鯉魚一同出現時則取“連年有余”;當圖案中元素為龍、鳳凰、城墻或城門時則取“龍鳳呈祥”;而當抱鼓面上出現多只獅子的圖案元素時則更為有趣,三獅取“三世同堂”、四獅取“四世同堂”,以此類推。這些諧音雙關圖案紋飾恰恰顯現出古代江南地區人民所具有的詼諧高雅的審美情趣。
第三類為神話傳記和該區域盛行的民間傳說故事。古代中國受佛道兩家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不盡人意的情況下,于門墩上雕刻具有神秘魔力的神仙世界似乎成為了百姓對世道不公的一種無聲反抗。在江南地區大運河沿線的走訪考察中多看到的題材有暗八仙、化魚為龍、鳳穿牡丹以及八駿圖等。
門墩石傳統雕刻紋樣在中國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沉淀,是我國古代人民在生活勞動中積累和提煉出來的藝術形式,而這種具有智慧和價值的藝術形式為現代藝術提供了寶貴的養分[2]。隨著時代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江南地區傳統門墩石已經悄然被賦予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價值與創意再造價值。創作材料以及工藝技術上也均得到了發展,而新時代門墩石發展的方法主要分為舊物再利用與符號提取創新兩大類。
以宿遷沭陽縣門墩收藏館為例,其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開發區,藏品與建館費用均來源于當地著名企業家自發捐贈。館內的門墩擺放結合企業辦公樓的共生空間是展示館的亮點,館內的門墩石幾乎是每門必有、有則必精、紋樣精美、個個不同。收藏館內的門墩共計160 對有余,外形共分兩類,其一是抱鼓形門墩,其二是箱型門墩。兩類藏品匯集了江南地區門墩石的藝術特征,造型生動,雕刻內容寓意豐富。
收藏館一層西南側的一對抱鼓形門墩據考證是明晚期作品,高107.2 cm,寬91.5 cm,厚15.6 cm,抱鼓直徑為61.5 cm。由抱鼓石、底座以及基座3 部分組成,鼓面保存狀態完整,可以清晰地看到圖面由獅子、繡球、綬帶、駿馬、祥云、草龍紋等元素組合而成。雄獅在中華文明的傳統思想中是百獸之王的象征,可以起到驅邪避兇、守衛宅邸的作用,故而經常被作為瑞獸題材雕刻于抱鼓面上。鼓面上3 只獅子圍繞守護著象征吉祥之物的繡球,三獅交相呼應,每一只都顯得栩栩如生,它們兩兩之間以綬帶相接寓意事事如意、家業永固,同時獅與世同音又寓意“三世同堂”。
門墩石底座刻有祥云、水紋與駿馬,寓意龍馬精神。而相較于題材紋樣豐富的鼓面和底座,門墩石基座的紋樣則更顯得簡約樸素,其由線條與幾何圖形組成,座底也無過多的裝飾,清晰的線條與明朗的構圖象征著主人尊貴的身份和地位。
而另一對位于館內二層樓梯口的一對箱型門墩整體造型也十分出彩。高74.8 cm,寬58.4 cm,厚12.6 cm。箱面雕刻內容為樓閣大門與兩只活潑可愛的喜鵲,寓意雙喜臨門,樓閣內矗立一只仙鶴,寓意長壽,門前千里馬駐足寓意機遇良多,馬到成功。箱座面刻傳統吉祥植物圖樣寶相花,花相紋理清晰,朵朵生動,絲絲傳神,寓意圣潔吉祥。門墩整體保存程度不好,左側背面箱底部有明顯磨損,但斑駁痕跡更能體現出堅韌的門墩石曾經歷過歲月的滄桑洗禮。古人雕刻制作門墩石傳遞出的美好愿景經歷了千百年又浮現于現代人眼前,也是一種傳遞與祝愿。
中國的老話曾言“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吉祥圖案對于百姓求安求福的心理需求有著非常實用的價值,百姓所渴求的是希望其中的吉祥寓意能作為一種載體充分地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見,吉祥圖案凝聚著深刻的精神與文化內涵。由于大運河沿線門墩石紋樣造型與紋樣信息涵蓋廣泛,且孕育出更深層次的吉祥符號載體,但受篇幅原因限制,筆者總結了比較能體現江南傳統紋樣特色的“卷草紋”在室內裝飾及建筑構件方向的應用,來論證其所具備的價值,希望能通過這些舉例更清晰、立體地闡述大運河沿線門墩石紋樣對現代藝術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2.2.1 門墩石紋樣之于室內裝飾設計
中華傳統設計類裝飾從本質上來分析是長遠裝飾價值觀的體現,然而從當代藝術的審美角度來看,卷草紋之所以能夠被大眾審美所接受,展現在現代藝術設計的方方面面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擁有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形式[3]。目前,人們深受快節奏、快消費的現代都市生活影響,大眾審美逐漸開始傾向于欣賞簡單自然、返璞歸真的簡約風格的室內裝飾,樸實無華的傳統簡潔風設計紋樣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恰當弧度的柔美曲線和簡單幾何形體的交疊撫慰著快節奏生活下人們躁動的心靈,給予人們安靜的歸屬感。卷草紋隔斷如圖3 所示,獨特形式的卷草紋應用于隔斷裝飾體現了現代人追求自由的個性,體現了一種淡雅的感覺。在當今是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保留卷草紋特有的獨特神韻,將其紋樣符號化,以簡潔抽象的方式將其重新構造整理,以此來彰顯卷草紋樣的內涵與價值。

圖3 卷草紋隔斷
圖3 中,設計師將卷草紋使用在了家裝洗手臺旁隔斷上,既合理地保持空間的流動感和靈活性,也彰顯出設計師對開放與私密空間尺度的細微把控。
2.2.2 門墩石紋樣之于建筑構件裝飾
一直以來,傳統建筑構件都是實用主義與傳統中華審美相結合的智慧結晶。早在宋代就有資料記載工匠在木結構綽幕(清稱雀替)上雕刻簡單的紋樣,到了清代之后,雀替已經漸漸演化為裝飾性遠遠強于實用性的構件(如圖4),所雕刻的紋樣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這時雀替上的卷草紋整體風格已與之前的簡練樸實大不相同,整體紋樣風格趨向柔順、飄逸,充分展現卷曲、連綿的特點。與傳統的木結構底色相融合,古色古香的映襯下所蘊含的是連綿不斷、完整無缺的寓意[4,5]。

圖4 卷草紋雀替
長期以來,部分傳統建筑構件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現手法被沿用至今,在裝飾上也繼承了前人的智慧,并研究出了新的設計理念。
首先以大體輪廓形體為底樣描繪出圖案圖樣的大致內容,其次在圖樣所預留的空隙處進行卷草紋樣的雕刻,以對稱雕刻的方式顯現卷草紋的靈動飄逸,月梁的柔美與卷草紋的素雅大氣在視覺上形成較為直觀的對比,也進而增添了表達內涵與形式。
在格柵門上所雕牡丹卷草紋的花瓣圓潤飽滿,外部花莖弧度自然彎曲,充分發揮了木材的柔軟性,以木材素雅大氣的外觀顏色凸顯出卷草紋的柔順內在,也彰顯宅院府邸主人的高雅審美情趣。在諸如此類的設計中,每當以傳統紋樣符號帶入到其中時,設計師往往以高度提煉、深層次挖掘及簡化雕紋等方法達到返璞歸真又不失趣味的審美意境。
大運河沿線門墩是江南地區傳統建筑裝飾雕塑中的一個符號元素,除實用功能外,也具有較強的藝術美感。它作為江南吳越文化無聲的見證者,適應著各種階級層次人群的不同需求,融入幾千年輝煌文明的華夏藝術長廊。只有在繼承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進行合理應用,并融合當下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進行設計,才能從中尋求到江南地區富有藝術價值和創新精神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