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玲,張 猛,董法堯,賴姝辰
(1.廣西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2.南寧師范大學 旅游與文化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3.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0110)
全球健康研究所(GWI)發布的全球健康經濟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健康經濟市場規模為4.5 萬億美元,其中健康旅游全球市場規模為6390 億美元,彰顯出廣闊市場。近年,隨著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出現,我國國民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加之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1],人們對康養保健、緩解壓力、放松身心和休閑養生的需求也逐漸增加[2]。旅游因其健康屬性,備受消費者推崇,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眾的消費習慣,這對健康旅游的發展起到了極強的推動作用[3]。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健康中國”戰略等的相繼出臺[4],各地對健康旅游的發展也更加關注,開展健康旅游研究對旅游產業和健康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系統梳理和深入分析,從健康旅游的文獻總體發表量、作者合作、跨國家合作、研究內容、研究趨勢和研究視角等方面進行綜述和評價,指出未來研究方向,以期為健康旅游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
健康旅游源于20 世紀30 年代的北美,最初為避免城市化發展中產生的人口過于集中、居住環境惡化等問題,采用健身、醫療等手段來達到旅游者追求健康、放松身心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等目的。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身體上、精神上和適應社會上的完好狀態,而非僅限于沒有疾病或衰弱的狀態。目前,學術界對于健康旅游的認知缺乏一致性,Costa 等[5]、Dunn[6]、Finnicum等[7]、薛群慧等[8]先后對健康旅游進行了定義。Muller 等[9]認為,健康旅游包括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即“以促進健康為目的,通過旅游和居住產生所有關系和現象的總和”;Costa等[5]將健康旅游定義的更為寬泛,包括健康旅游、醫療旅游、醫療健康旅游,健康旅游和醫療旅游雖然有不同的屬性,但是同樣也具有高重合性,通常將它們一起歸為廣泛的健康旅游范疇。
各國學者試圖從不同的視角描述概括健康旅游,但到目前為止,健康旅游的概念和邊界還未統一。結合眾多學者的研究,本文認為健康旅游是在社會、自然、人體等生態全要素健康的背景下,以改善和提升人體身、心、德、靈全要素健康為目標,融合醫療、養生保健、休閑放松、心理疏導和文化藝術等形式的現代旅游活動。
隨著信息技術和科學計量方法發展,運用知識圖譜對文獻分析(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成為重要的文獻整理方法,而CiteSpace5.7R2、VOSviewer 與Pajek基于文獻計量方法的文獻可視化軟件,可以有效分析知識領域的演化脈絡、研究熱點和知識結構。本文利用這3 種主流文獻分析軟件對CNKI 和WOS數據庫中有關健康旅游的文獻進行了可視化計量分析。
本文以“健康旅游”“康養旅游”“醫療旅游”等作為檢索詞,使用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對國內期刊進行檢索,再使用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數據庫對關鍵詞“wellness tourism”“health tourism”“medical tourism”等相關的關鍵詞進行主題檢索,時間設置為2001—2020 年,選取“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等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最終得到589 篇中文文獻和9518 篇外文文獻。由于WOS 數據庫檢索得到的文獻存在眾多不相關文獻,根據相關性對論文進行篩選,最終選取其中589 篇中文文獻和1436 篇外文文獻用于分析。
文獻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該領域在某時間段內的發展水平和研究水平。從圖1 可見,2001—2012 年,我國對于健康旅游方面的研究處于緩慢增長階段;2013 年開始,健康旅游相關研究發展稍有起色;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大綱》,促使健康與養老、旅行、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交融,使健康與養老、旅行、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交融,催生健康產業新業態、新模式;2017 年,國家衛計委、發改委、財政部、旅游局、中醫藥局等5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優化健康旅游政策環境”的要求,這是國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及健康旅游的概念,從政策上引導各領域專家學者進入健康旅游研究;2018 年3 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指導意見》,提出要開發高端醫療、康復療養、休閑養生等健康旅游。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旅游需求,健康旅游的研究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綜上,健康在國民生活中地位日益提高,大批利好的健康旅游政策也在相繼出臺,相關研究呈明顯上升的趨勢。

圖1 國內外健康旅游文獻數量分布情況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health tourism literature
20世紀以來,國外的健康旅游論文數量總體遠高于國內,2001—2011 年間論文發表數量增長較快,其中2008 年前后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健康旅游和相關研究略有減少;2012 年、2013 年論文發表數量呈現斷崖式下跌,而后健康旅游的相關研究進入高速增長時期;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人們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健康旅游文獻刊發數量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本文利用CiteSpace對從CNKI 數據庫中篩選出的589 篇中文文獻進行合作網絡分析(圖2)。圖2有348 個節點,刊發論文超過5 篇的學者共有5 位,大多學者發文量較低。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是薛群慧(11 篇),主要研究方向是健康旅游資源開發。從合作網絡圖譜看,總體呈現散點分布狀態,多學者合作研究較少,大多以小合作從的形式出現,最大的合作網絡是以陳小勇、徐紅罡等為中心的合作團隊,研究方向是康養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評價[10-12];此外,周功梅等[13]對康養旅游進行民綜述,薛群慧等[8,14,15]對健康旅游的定義、特征和資源開發進行了研究。

圖2 健康旅游中文文獻作者合作網絡Figure 2 Cooperation network of Chinese literature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health tourism
本文利用CiteSpace 對篩選出的1436 篇外文文獻進行合作網絡分析(圖3)。圖3 中共有589 個節點,表明國際從事健康旅游領域研究的人數較多,發文量在5 篇及以上的共有5 人,其中:Jermy Snyder(34篇)、Valorie A Crooks(32 篇)、Rory Johnston(17 篇)發文量較多。同時,圖3 中還呈現出散點分布狀態,連線短而細,僅出現小的合作群,說明少許研究者間存在合作關系。

圖3 健康旅游英文文獻作者合作網絡Figure 3 Cooperation network of English literature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health tourism
國家(地區)合作網絡圖譜中發現(圖4),節點分布不甚均勻。其中,最大的節點是美國,發文量高達364 篇,表明美國奠定了健康旅游研究的基礎,對推動健康旅游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中國(119篇)、加拿大(121 篇)、澳大利亞(111 篇)和英國(148篇)4 個國家的發文量均在100 篇以上,在健康旅游研究領域也具有重要地位。發文量較多的國家還有德國(79 篇)、西班牙(76 篇)、意大利(69 篇)、法國(47 篇),發文量較多的國家(地區)一般集中在歐美和東亞地區的發達國家。一些康養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地區)研究文獻也相對較豐富,如巴西(40篇)、瑞典(35 篇)、波蘭(35 篇)、土耳其(34 篇)、荷蘭(33 篇)、印度(32 篇)、日本(32 篇)、韓國(31 篇)。總體看來,健康旅游研究在空間分布上較為分散,吸引了多個國家(地區)學者的關注。

圖4 國際健康旅游研究國家(地區)合作網絡Figure 4 Cooperation network of countries of international health tourism research
關鍵詞能夠直觀地顯示研究的核心內容,將文獻導入VOSviewer 軟件中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使用Pajek軟件對關鍵詞聚類進行調整,得到健康旅游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圖5)。國內外健康旅游研究的關鍵詞梳理如表1 所示。

表1 關鍵詞頻次Table 1 Keyword frequency table
圖5 中,關鍵詞圓圈面積越大,代表關鍵詞詞頻越高,話題較為熱門;關鍵詞位于圖譜中心,代表關鍵詞重要性越強,表明是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

圖5 國內外健康旅游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Figure 5 Key word co- occurrence map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health tourism
本文擬從產業融合視角、旅游資源開發視角、旅游行為視角、健康旅游人地關系視角對健康旅游的研究內容進行闡述。
產業融合視角:產業融合發展是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各類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過程均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和動態發展模式。隨著國務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印發出臺,“健康中國”上升至國家戰略,健康旅游產業在學術領域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健康旅游產業成為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通過“健康+旅游”和“旅游+健康”兩種嵌套模式融合發展,發展路徑大體分為延伸性融合和滲透性融合[16],具有很強的連結能力,涉及醫療、文化、公共衛生等多個產業。目前,我國健康旅游產業迅速發展,但仍處于早期階段,正通過學習模仿和自我調節的方式穩定發展[17]。現有研究一般集中在旅游景區、城市、區域、國家多個尺度的產業融合了環境、動力、問題、路徑、發展模式、策略等方面。健康服務業與旅游業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共同刺激,政策、經濟、市場、產業發展共同推動健康旅游產業融合[16,18]。楊璇等[19]運用PEST分析法,從上述4 個層面對我國健康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促進健康旅游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策略;明慶忠等[20]通過對健康地理學、健康旅游、大健康產業三者的契合研究,為保障游客健康、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做出貢獻;楊懿等[16]從旅游業和健康服務業二維視角分析了健康旅游產業發展的動力、機理與路徑,構建了健康旅游融合發展的嵌套模型,為健康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思路;趙楊等[21]通過對秦皇島市健康旅游產業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健康旅游產品與健康旅游產業的創新運營模式,探討了我國沿海城市如何利用海岸線資源和產業鏈條,推動整個產業格局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能力;Aniza 等[22]探究了世界各地健康旅游的成功經驗,通過對馬來西亞健康旅游資源稟賦與市場情況進行了充分分析與研究,提出適合該國健康旅游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Romao等[23]對日本北海道健康旅游服務的潛在綜合多樣性進行了系統性和前瞻性分析,提出健康旅游發展的戰略指導方針;葉洋洋等從產業融合的視角深入探究了醫療旅游融合發展的主體、動因、路徑和發展模式,針對醫療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建議。健康旅游既是“旅游業健康化”又是“健康業旅游化”的表現形式,通過打破原有的單向發展的模式,實現產業間融合互動的過程,對健康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動力及路徑進行系統化定量研究,有利于完善健康旅游產業的理論體系[24]。
旅游資源開發視角:我國健康旅游資源種類豐富,對目的地管理的目標是提升其競爭力和吸引力,及保障游客旅游體驗[25]。目前,對于健康旅游旅游資源研究主要包括健康旅游資源開發與評價[26-31]、空間分布[32-34]、功能實現3 部分。世界各地有許多針對健康開發的旅游目的地,如歐洲開發了溫泉、森林療養等健康旅游服務模式,韓國慶州的“花村東方醫院”提供包括中醫、住宿和旅游服務在內的綜合服務。旅游資源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Schalber 等[35]指出必須專注于對自然關鍵資源的可持續管理,這是未來創造具有競爭力的旅游產品所必需的條件;Romao等[23]提出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框架模型,并在日本北海道東部進行了探索性應用;薛群慧等[14]對浙江健康旅游開發進行了SWOT 分析,提出針對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健康旅游開發對策,為下一步健康旅游的開展提供了實證和決策參考依據。同年,薛群慧等[15]對云南少數民族健康旅游資源及其開發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云南少數民族健康旅游資源的開發戰略,對利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資源建立本地的健康旅游產業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構建健康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方面,國內學者相繼構建了康養旅游資源評價體系[28]、健康旅游資源評價體系[26]、森林康養旅游資源評價體系[36]等。健康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37]、城市群[38]和國家層面的空間分布。王兆峰等[34]采用熵權法和地理探測器對我國健康旅游資源分布進行了分析,得出呈現“環線、環城、傍景”分布規律,總體具有大集中、小分散的特點。健康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和改善旅游者的身體狀況,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大體具備醫療、休閑放松和增強體質等功能[39]。醫療功能作為健康旅游資源,始于18 世紀,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富裕患者前往歐洲和美國接受治療[40]。這種趨勢從20 世紀末開始發生了反轉,隨著發達國家醫療保健費用的飆升,等待醫療服務的時間過長等問題的出現,其貨幣匯率上的優勢和交通運輸的便捷性,促使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尋求質優價廉的海外醫療服務。除此之外,一些獨特的健康旅游資源具有治療特定疾病的功能,具有該旅游資源的旅游地因此受到旅游者的追捧[41,42],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健康旅游資源可以使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達到休閑放松的目的。在亞健康人群比率逐漸增加的大背景下,健康旅游資源更具現實意義,可有效改善旅游者焦慮、壓力過大、睡眠質量差等問題[43,44],使旅游者達放松身心、調整心理狀態、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目的[45]。
旅游者行為視角:在旅游領域,旅游動機和參與度被認為是決定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重要因素。旅游是一種社會心理體驗活動,健康旅游者的內在動力促使他們參與健康旅游活動,研究主要聚焦于健康旅游者選擇健康旅游方式及其目的地的選擇動機。健康旅游的動機主要可概括為尋找治療機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選擇兩方面[46],旅游者選擇健康旅游主要是由人口老齡化嚴重、生活壓力增大、醫療衛生系統供應不足等原因,以及全球化的影響、機票的可負擔性、國外質優價廉的醫療護理服務、倫理道德方面等綜合因素的出現[47]。Dryglas 等[48]通過因素聚類法將游客群體與游客動機進行了分類和評估,探究了健康旅游市場的細分,合理制定營銷策略;Tuzunkan[49]從推動因素和拉動因素兩個維度研究了游客健康旅游動機,對收集到的數據處理后發現不同年齡段的游客在參與健康旅游意愿方面沒有太大的差異;Zoltán[50]通過對目的地關鍵激勵因素和健康旅游者偏好進行因子分析,發現放松比健康護理更能吸引旅游者前往;Kim 等[51]調查了游客旅游動機與健康旅游目的地參與度和忠誠度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一些外部環境的因素也在客觀上變相推動健康旅游者的選擇[52]。游客體驗也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Nilashi 等[53]采用兩種多為準則決策技術探究各因素在決策模型中的重要性,結果發現人力和技術是發展醫療旅游最重要的因素;Han 等[54]開發了一個解釋國際醫療旅游者旅游意愿形成的模型,討論了質量、滿意度、信任和價格合理性對旅游者的影響。
健康旅游人地關系視角:健康旅游市場和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歐洲(德國和地中海沿岸國家)、北美和東南亞等地區。目前我國的健康旅游業處于起步階段,上海、北京、香港和深圳等城市健康旅游產業較為發達,海南和西南地區正在迅速擴張。研究發現,目的地擁有足夠且完善的設施是重要因素之一[55],健康旅游目的地文化屬性也至關重要,一些宗教或倫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游客對目的地的選擇[56-58]。健康旅游目的地與健康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相互作用,旅游者是健康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對目的地旅游資源和原住民造成影響,如何平衡目的地與旅游者之間的關系成為重要研究方向。近年,國內外對于目的地和旅游者行為研究成為研究的重點領域,徐紅罡等[58]、陳紅玲等[59]通過探究游客在旅行中對改善健康或是影響康復過程的影響因素,探索治療性景觀如何在旅游環境中通過個人與地方之間的復雜關系產生互動,推進中國的景觀治療理論;Pramod 等[60]探討了健康旅游中游客情緒反應、目的地的整體影響、游客滿意度和行為意向之間的相互作用及關系,有助于設計更有效的營銷策略,為健康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何慎靜等[61]從行為者網絡視角出發,分析治療性景觀和健康旅游業如何共同發展,將游客和目的地中的各種元素視為一個網絡,將旅游者、當地景觀、志愿者服務組織等看作旅游景觀,并相互作用。在健康旅游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和創造工作崗位的同時,也有許多問題值得深思,健康旅游者在享受健康旅游過程、獲得健康體驗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有非期 望 產 出,污 名 化 產 生[61,62]、目 的 地 環 境 遭 破壞[63,64]、原住 民 資 源 被 變 相“掠 奪”等 問 題[65],對 當地旅游資源和原住民的日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為實現健康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這個亟待研究的領域。在健康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目的地或是產品的污名化。徐紅罡等[66]在探究健康旅游目的地的污名化問題時發現,當大量絕癥患者進入健康旅游目的地會導致原來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出現空間污名化問題,使得部分旅游者心存芥蒂,影響出游選擇。論文同時對巴馬、前往巴馬的游客與原住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究,對健康旅游的陰暗面研究做出一定貢獻。同樣,醫療旅游目的地也會遭受負面影響,由于醫療水平和醫療服務是醫療旅游決策的核心[67,68],隨著醫療旅游逐漸普遍且市場逐漸趨于高端,大量醫生、護士移居到條件更好的地區,醫療旅游目的地后續將難以提供公平的醫療保健,Panda、Burkett、Tan、Barclay、Balaban、Marano、Birch、Stoklossa 和Sharma 等 學者開始關注醫療旅游對目的地的負面影響。首先,當地醫療資源的占用,影響當地居民的醫療活動;其次,大量外來旅游者涌入,導致當地居民醫療成本上升,加重當地居民的醫療負擔;第三,各地旅游者涌入,各種疾病攜帶者的涌入,使當地居民受感染的可能性大幅增加[69-73],如印度有大量患者無法獲得基本的醫療保健,嬰兒和孕婦的死亡率很高。隨著旅游者對于旅游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旅游者與健康旅游目的地之間的關系逐漸被重視,怎樣調和二者之間的關系,解決存在的問題并相互促進成為研究的熱點。
本文使用陳超美博士開發的CiteSpace 軟件,時間閾值為2001—2020 年,時間切片為1,選取Timezone功能對國內健康旅游的研究熱點進行分析(圖6)。對中英文文獻分別聚類分析,其中:中文文獻網絡模塊化度量值Q =0.7887(>0.3),網絡結構十分顯著,Mean Silhouette =0.553(>0.5),結構較好;英文文獻網絡模塊化度量值Q =0.5668(>0.3),網絡結構十分顯著,Mean Silhouette =0.5249(>0.5),結構較好[74]。

圖6 國內健康旅游研究關鍵詞聚類Timezone圖譜Figure 6 Timezone map of keyword clustering for domestic health tourism research
通過總結和分析文獻中高頻關鍵詞的時間分布及演化趨勢,發現我國在健康旅游領域的研究開始較晚,研究的內容較為單一。21 世紀初開始出現“健康旅游”“康養旅游”“養生旅游”等核心節點,國內學者正式開始健康旅游領域的研究;2001—2013年,健康旅游處于緩慢發展階段,較少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2014 年開始,健康旅游逐漸成為旅游領域學者的重點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也逐漸增加,“醫療旅游”首次出現在知識圖譜中;2015 年,國家旅游局下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正式提出“中醫藥健康旅游”的概念,隨之“中醫藥健康旅游”“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健康產業”“醫療旅游”等方面成為研究的熱點區域;2017 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印發,“中醫藥旅游”的品牌效應逐漸形成,構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旅游研究;2020 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疫情下的健康旅游業自然而然的成為研究者追逐熱點。總體來看,我國健康旅游的相關研究與中央方針政策、社會環境等聯系緊密。
國外開展健康旅游較早,但由于圖譜篇幅限制,僅截取2001—2020 年國外健康旅游關鍵詞聚類Timezone圖譜(圖7)。

圖7 國外健康旅游研究關鍵詞聚類Timezone圖譜Figure 7 Timezone map of keyword clustering for foreign health tourism research
從圖7 可見,國外健康旅游的相關研究比較多元和全面,與其他行業的交叉性較強,從21 世紀初涉及旅游、醫療、體育等多個學科領域,研究的主題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傳染性疾病在旅游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問題[75,76];第二是健康旅游資源、氣候與環境的發展[77];第三是醫療旅游存在的問題[56],如保健養生旅游、健康旅游中存在的倫理問題、健康旅游者動機等多個細分領域,后逐漸向醫療旅游、目的地營銷、旅游者行為、目的地居民等研究方向拓展。
健康旅游對促進國民身心健康,實施“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通過系統檢索CNKI和WOS數據庫,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 可視化軟件分析了2001—2020 年發表的中英文核心期刊論文,從最初的探討健康旅游概念邊界,到研究康養旅游、保健旅游和醫療旅游等一些子領域的現象和存在的問題,再到探討各種微觀層面旅游者行為特點等,國內外健康旅游已在多個研究熱點和分支上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總體來看,健康旅游的研究特點主要表現為:①健康旅游研究議題演進逐漸多元化和特色化。現有國內健康旅游研究呈現從宏觀到微觀,從傳統健康旅游范疇轉向結合中國社會特色的本土化研究。健康旅游包括溫泉旅游、森林旅游、醫療旅游、中醫藥旅游等多種業態,最初研究集中在健康旅游產業現狀及對策研究、市場與資源開發等方面,而后逐漸向產品開發、空間分布、旅游者行為等方面演進,再到健康旅游中污名化等負面影響的研究,研究逐漸趨于細致和實用性。近年,《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文件出臺,提出要將中醫發揚光大,中醫藥健康旅游開始興起。而國外健康旅游的早期研究大多著眼于溫泉旅游和醫療旅游。近年,國外學者很多研究都將健康旅游當作一種獲取健康的工具,圍繞其功能的各個角度開展研究。②健康旅游研究方法多樣化。研究早期,采用的方法多是對健康旅游資源開發現狀的描述性研究,以及對健康旅游存在的一些現象和規律進行的總結,定量研究與模型理論構建研究較少,缺乏對健康旅游目的地獨有特征分析、發展歷程探索、機理深入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引入實證研究和計量方法,且與經濟學、心理學、美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眾多學科進行融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國外研究起步較早,研究較為細致全面,研究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豐富且多元化,從最初的水療旅游逐漸向醫療旅游、保健旅游等多個領域擴展,但研究大多以案例研究為主,聚焦于某一處或某一城市的健康旅游資源,對其進行深入剖析。③健康旅游研究視角差異化。國內外學者早期的研究大多從產業融合視角、資源和產品開發視角、游客視角和人地關系視角進行問題研究,隨著健康旅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細化,問題和功能視角、一些較為微觀的視角也逐漸有學者開始研究,視角層面的多樣化使得健康旅游領域的研究問題多種多樣,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旅游活動成為滿足人民身體和心理需求的著力點。健康旅游市場在旅游和健康的雙重驅動下,近年得到長足的發展,健康旅游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健康旅游的后續研究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幾點:①豐富健康旅游的研究范圍。健康旅游從最初溫泉旅游、森林旅游等利基市場擴展到中醫藥健康旅游、醫療旅游,健康旅游的研究范圍在不斷擴張,后續研究應拓展健康旅游的研究邊界,豐富健康旅游的研究內容,這對健康旅游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②關注健康旅游與其他行業之間的融合研究。旅游與眾多其他產業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未來更加需要推進健康旅游和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使健康旅游滲透到各個產業及消費領域。同時,科技、文化等的賦能對旅游主體、客體和媒介產生重要影響,通過豐富的手段將健康旅游以多樣的形式展現出來,對健康旅游的業態發展提供動力。同樣,在解決其他行業問題時,健康旅游可以從旅游的角度提供思路,為其注入旅游的思想和智慧,以更好地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方案。③關注健康旅游的負面影響。健康旅游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健康旅游的積極影響太過明顯,以至于一直以來大多學者都關注其目的地、產品開發及功能等積極方面的研究,忽略了其負面影響。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健康旅游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原住民的生存和發展,出現目的地污名化、健康旅游資源被破壞、“侵占”原住民利益等現象,研究者應聚焦于旅游者、目的地與原住民三者之間矛盾如何有效地協調,有利于促進目的地健康旅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更加優質健康的旅游產品。④開展中醫藥旅游和醫療旅游等一批專項旅游的研究。國外學者專項健康旅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醫療旅游、水療旅游、森林旅游等領域,國內學者則更加注重康養旅游、中醫藥旅游等領域的研究。在中醫藥健康旅游研究上,獨特濃厚的中醫藥文化使我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醫藥、旅游與其他領域的學者可從多個不同視角中醫藥健康旅游進行全方位研究,但我國醫療旅游發展起步較晚,醫療旅游的理論體系、研究的視角、政策和法律法規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研究者未來應著重對醫療旅游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發展醫療旅游提供理論上的支持,促進我國醫療旅游健康快速發展。⑤關注新冠疫情等突發衛生安全事件對健康旅游的復雜影響。健康旅游活動一方面受到突發衛生事件的沖擊,但又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突發衛生事件對人民健康重大影響。國內外學者應加大該方面的關注,后續研究應嘗試分析和解決突發衛生事件帶來的影響和問題,以及如何有效預防突發衛生事件,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