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臘
(勐臘縣國有林場,云南 勐臘 666300)
森林資源對于社會的發展尤為重要,只有充足的林業資源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態環境,能夠提供林業資源,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而最近幾年,由于國家出臺的各項發展戰略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使得我國的天然林資源的狀況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對于人造林資源而言,其占地面積還是較少,除此之外人工造林的效率還有待提升,針對人工造林以及天然林資源保護的相關問題,依舊需要制定相應的策略來進行改善,從這一點來看,對于相關工作人員來說,需要立足于當前的實際狀況,做好森林資源的引導與設計,不斷地提升人工造林的效率,最大程度地保護森林資源。
從我國森林資源的大數據來看,主要的資源就是天然林資源,天然林資源對于環境質量的提升以及生態系統平衡的維持,發揮著顯著的作用,除此之外就目前來看天然林資源的生態效益也比較好,適合大力開發和保護。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進步的同時開發森林資源的行為越來越常見,為了盡可能多一點的獲取森林資源,出現了毀林開墾過度采伐的不當行為,這不僅會影響到生態系統的平衡,還會導致森林資源植被的覆蓋率大大降低,同時天然林的覆蓋面積也呈下降趨勢,這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土地沙漠化現象加劇,水土流失的現象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從整體上會嚴重危害到生態,這也會不斷地誘發其他的自然災害,嚴重的危害到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進行天然林資源的保護,以及人造林建設工作迫在眉睫,這不僅對于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有著顯著的作用,還對于維護我國的生態環境系統的平衡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對于人工造林來說,提升森林資源的覆蓋率需要進一步根據林木生長發育規律,來進行造林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我國林業資源匱乏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的現象。只有做好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工作以及人工林的建設工作才能大大的保護好我國的生態環境為造林樹種的選育提供基礎。為了更好地完善好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相關工作人員還需要加大對濫砍濫伐現象的監督和治理工作,一旦發現就應當嚴懲,避免樹木材料的過度消耗,不斷地開展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工作,這樣才能將過度開采的資源恢復過來,發揮好生態林系統應有的作用。
勐臘縣位于云南省最南端,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理位置介于東經 101o06′ ~ 101o50′ ,北緯 21o08′ ~22o25′ 之間,轄區國土面積較大。東、南部與老撾山水相連,西與緬甸隔瀾滄江相望,北與江城縣毗鄰,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是背靠祖國大西南,面向東南亞重要的陸路和水路口岸,國境線長達740.8km。
勐臘縣歷史文化悠久,擁有面積廣闊的中國熱帶植物園,還流傳著各種神奇的童話傳說。在這里,盛產著普洱茶,這里被外界譽為物種基因庫以及動物王國,因此,勐臘縣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較為溫暖,沒有寒冷以及暑熱,縣城海拔640米。在勐臘縣,氣溫不高,常年的平均氣溫只有22.6℃,年平均最高氣溫31.3℃,年平均最低氣溫17.8℃,平均相對濕度為79%,最低點69%,出現于5月,最高點86%,出現于1月,是云南省3個濕度最大的縣份之一(另兩個是屏邊和麻栗坡)。年降水量747.0毫米,雨季始于5~6月份,集中于7~8月份,旱季在11月至次年4月。年均總蒸發量 1657mm,與降水量幾乎相等。 相對濕度80- 90%。壩區平均風速0.5m/s,靜風率多達60%以上,冬春季霧大,全年霧日達192.5d,年日照時數2293.4h。勐臘縣成土母質復雜,土類多樣,壩區以近代河流沖積、洪積土為主,山區土壤為紫紅色砂、頁巖及部分千枚巖、石灰巖母質發育而成。全林土壤共有5個土類, 7個亞類,其中磚紅壤、赤紅壤和紅壤呈地帶性鄉石灰土、紫色土為非地帶性土壤。項目實施區為磚紅壤和赤紅壤。
根據云南省2019年森林資源主要指標監測報告,勐臘縣土地總面積687180.0hm2,其中林地面積628051.1hm2,占全縣總面積的91.40%;非林地面積59128.9hm2,占全縣總面積的8.60%。全縣有林地面積594741.5hm2,活立木總蓄積量84990009m3,其中:純林和混交林蓄積量66136390m3,占82%;喬木經濟林蓄積量18853619m3,占22.18%。圖1為勐臘縣森林資源保護區。

圖1 勐臘縣森林資源保護區
近年來通過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加快了生態環境建設的步伐,不僅有效地遏制了環境惡化的勢頭,改善了縣境內的生態環境,增強了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林業部門還不斷加強自身基礎設施建設,在生產中完善和豐富了林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不僅提高了林業職工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還規范了項目的建設行為,有效提高了林業系統的管理水平,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充分體現出了生態環境的多重效益,但是在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依舊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天然林工程各項方針以及政策的宣傳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山區能源的替代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除此之外對于個別的鄉鎮而言,還會存在林農爭地的現象,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天然林資源的管理。總的來說,通過多年造封管三項并舉的治理措施,縣內生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增強了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生態環境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現存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生態環境建設的順利實施,在今后的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協調和解決存在的問題,使生態環境的建設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影響人工造林質量不高的主要因素較為復雜,就目前來看市場因素以及病蟲害的因素和其他人為因素,對這一方面的影響較為突出,因此對于相關工作人員來說需要做好人工造林質量的把關工作,這樣才能進一步的減少這些不利因素,對于人工造林質量的影響。就目前來說,人工造林的各項工作的開展計劃性不強,這就導致人工造林的質量無法達到預期的標準。在前期開展各項人工造林工作的過程中,相關的設計人員需要制定好科學合理的造林計劃在各項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并且對于各項計劃的可行性需要做好充足的分析,積極的制定好應急措施。對于部分地區而言,為了進一步的擴大人工造林的面積相關的管理人員存在盲目地引進外來物種的現象,這就會導致管理混亂,對營林工作來說起承受的風險以及壓力也會進一步提高,這也會給管理工作帶來較大的困擾。除此之外,對于相關進行養護管理的人員來說,由于其專業性水平不高,對于養護工作的重視度也就不夠,這樣一來也會影響到人工造林的質量,這就會導致粗放型的養護工作成為常態,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通過設置天保工程人工造林,結合以往建造的永久性標示碑,對工程區居民進行有效的宣傳教育,同時,還需拓寬宣傳渠道,擴大宣傳面,充分利用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宣傳片、標語等手段進行宣傳,宣傳從學生抓起,深入人心,使廣大群眾真切地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同時,要做好森工企業職工思想工作,在原有職工分流、安置的基礎上,安排好天保工程二期建設任務,努力改善職工福利待遇,取得職工對工程建設的全力支持。
該建設項目管理在認真執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結合勐臘縣實際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項目管理要嚴格按作業設計實施,各建設地塊技術負責、施工負責(含造林后封山育林管護)落實到個人,層層簽訂責任狀,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嚴格執行《天保資金管理辦法》 (財農[2011]138號),《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試行)》(云發改農經[2016]981號)、《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會計核算辦法》和《云南省天然林保護工程財政資金管理實施細則》,建設資金應專戶存儲,專款專用,按照《天然 林資源保護工程公益林項目會計核算辦法》( 林計發1999214號)規定單獨建賬核算,嚴禁挪用。各實施單位按作業設計的建設內容、面積,實行資金“報賬制”確保資金合理使用和工程質量。
勐臘縣項目領導小組須進一步加強對工程建設的領導,協調有關部門的關系,積極配合工程建設;須進一步做好項目實施過程中指導和檢查、監督工作。實施科學有效的管理,對保證工程建設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項目建設中須認真執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云南省林業廳有關天然林源保護工程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還需建立崗位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合同,小班責任落實到人,實行嚴明的獎懲制度,同時,建立健全檢查驗收。
就目前而言,為了進一步做好環境分析工作,相關工作人員在開展人工造林以及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樹木的具體的生長規律來選擇樹種,這樣才能保證這些樹木能夠茁壯成長,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變化。對于相關造林工作者來說,其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責任意識和專業素養,只有不斷地提升專業素養水平才能保證生態環境工作的開展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在開展人工造林的過程中,對于造林工作者來說,需要提前調查好所選區域的水文地質狀況,根據土壤的情況來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樹木品種,不斷的調節種植的結構,發揮好地區優勢,這樣才能提升造林水平,保證科學合理造林。除此之外要做好這些工作以后還需要對于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征進行種植技術的研究,這樣才能進一步的優化種植的結構,保證各項樹種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發揮樹木對于環境調節的作用。在樹木的生長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還需要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保證樹種能夠汲取到充足的營養,同時對于不同季節的病蟲害的預防工作,也需要制定好相應的計劃,這樣才能進一步的提升人工造林的水平,不斷地控制造林的密度。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樹木的生態價值,同時起到了改善環境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市場競爭尤為激烈的現階段來說,做好天然林資源保護以及人工造林建設項目不是一件易事,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做好打長久戰的準備,這樣才能實現國家推崇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真正地保護好生態環境,運用科學合理的人工造林方法來開展相關的引領工作,采取先進的人工造林技術,對于現有的工作模式不斷地進行調整,使其適合時代發展的需求以及天然林保護的需求,最終造福子孫后代,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大眾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