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平臺的出現是數字傳播新范式的革新性力量,是構成當今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時代基石,且已成為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的關鍵一環。如今,互聯網平臺的社會影響力漸強,導致社會治理環境、治理主體間關系均發生變化。一方面,憑借連接協同能力及數字技術、用戶規模、內容生態等方面的優勢,互聯網平臺在連接社會治理主體、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深化社會治理實踐等層面呈現出多種特質和多重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好互聯網平臺這一關鍵變量,應看到行業內頭部平臺的壟斷性與市場融合開放性的沖突、平臺公共性與商業性的博弈、超越法律與社會規制的互聯網權力行使及數據公權與私權的矛盾等問題,切實保障社會治理現代化效能提升。那么,在數字傳播環境下,互聯網平臺參與社會治理的意義是什么?進一步地,互聯網平臺是否出現了某些不利于社會治理健康發展的問題?在此框架下,互聯網平臺應如何處理平臺內部弊端以及與其他治理主體的關系?在這一問題主導下,文章運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對互聯網平臺推進社會治理的現實意義、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平臺;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現代化;數字社會;數字傳播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9-0042-03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此論斷凸顯了社會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及共同性。面對已經開啟的智能傳播新階段,社會治理必須超越傳統的、只涵蓋現實社會空間的治理思維,以智能傳播(數字傳播)—互聯網平臺—數字社會治理為全新立足點?;诖?,下文從治理主體、治理方式、治理實踐三個維度闡述互聯網平臺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同時,從治理理念視角、治理環境視角、治理技術視角三個角度展望互聯網平臺參與社會治理的未來。
一、互聯網平臺已經成為數字資本在社會自由流動的基石
數字傳播機制的重大變革,引發了社會信息傳播機制的范式轉變,重構了公眾的生存方式和活動空間?;ヂ摼W平臺的出現是數字傳播新范式的革新性力量,是構成當今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時代基石,是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的關鍵一環。
(一)連接治理主體:互聯網平臺的社會影響力和公共性漸強
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1]。龐大的網民規模為互聯網基礎資源建設加速、數字應用基礎服務完善、政務服務水平提升提供強大內生動力。隨著數字傳播的普及和信息技術賦能的深入,海量分散化、個性化資源能夠搭載移動互聯網共享經濟模式讓各類資源歸屬主體產生網狀集聚效應,使得主體和資源在共享網絡中能夠自由流動。同時,互聯網平臺依托社交關系,以“大平臺,小社會”的新型社交關系形態直接影響了政府公共事務、社會公共信息、公眾公共生活,實現了其社會影響力的大幅提升。互聯網平臺“出圈”已經突破社會對互聯網平臺的傳統觀念和固有認知,成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關鍵因素。
(二)創新治理方式:互聯網平臺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大增量
從單純傳播機制視角看,數字傳播時代的信息化、網絡化、數據化加速了傳統主流媒體的退場或轉型,互聯網平臺打開全新的社會發展空間。從功能可供性角度看,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與個性化定制推薦平臺不僅吸引傳統主流媒體的主動“遷徙”,還一躍成為“流量與民心”的復合體。隨著公眾行使信息傳播權的欲望被不斷激發,加之互聯網平臺在輻射范圍、資源獲取、信息開放及趨近主流媒體專業性等方面的優勢,社會熱點大多首先選擇落地到互聯網平臺發酵,繼而由傳統主流媒體機構跟進報道[2]。
(三)深化治理實踐:互聯網平臺推動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
數字賦能社會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互聯網平臺通過場景延伸、全面介入信息生產,構建信息可監督、問題可查擺、公眾可接受的治理格局。
1.公共信息服務與公共事務管理平臺
在公共信息服務與多元擴散方面,互聯網平臺利用大數據、算法推薦等為代表的智能化媒介技術凸顯其作為信息傳遞主渠道的角色,有利于信息傳播的供需對位。在公共事務管理與產品供應方面,互聯網平臺以聚合各類機構、社交、政務媒體及垂直類自媒體的資訊的方式,滿足公眾需求并開展社會治理。疫情期間,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利用算法優勢,滿足人們了解如快速診斷、藥物研發、疫情監測等對疫情有關信息的迫切需求;京東、菜鳥物流打通救災物資運輸通道,保障了防疫物資到位的時效性;阿里釘釘、騰訊會議研發了移動辦公教學平臺并免費開放……[3]
2.社會輿論導向與公眾情緒引導平臺
互聯網平臺利用自身優勢——海量用戶與深度廣泛的社會鏈接來傳播真實積極的有效信息,這擴大了主流媒體內容傳播的覆蓋率和到達率。在疫情監督方面,騰訊云積極響應國務院號召,開發“疫情督查”線索征集小程序;微信除打開疫情線索征集入口外,還推出了疫情實時辟謠專題,僅24小時就為4000萬參與者提供了超1億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辟謠服務[4]??偠灾ヂ摼W平臺能夠充當科學傳播與辟謠平臺,弘揚社會正能量,穩定公眾心態,引導社會輿論的正向發展。
3.社會資源協調與政府智能治理平臺
曾在數字抗疫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互聯網科技力量,在河南突遭雨災后,發揮了平臺能夠重新聚合社會資源和配置市場資源的效能,增強了公共突發性事件發生時的社會應急動員能力。字節跳動旗下的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多個產品緊急上線暴雨求助通道,平臺用戶可以在任一產品上填寫相關求助信息,字節將同步給有關部門以便進行及時的救援與幫助。在智政理念下,有關部門充分開發“數字政府”及其相關平臺,擴大社會公眾和社會力量對災情救助的參與支持力度,支撐著河南本地的信息大規模互換及與外界的結構性溝通。
二、互聯網平臺參與社會治理面臨的關鍵問題
與如火如荼發展的互聯網平臺相伴隨的是包括頭部資源壟斷、信息圈層狹隘、數據所有權博弈等在內的諸多技術衍生的互聯網安全問題。這些問題正慢慢發酵成一場廣泛的互聯網信任危機,擾亂了社會治理秩序。
(一)頭部互聯網平臺的壟斷性與融合開放性的沖突
頭部互聯網平臺不斷擴張逐漸形成壟斷性與融合發展的開放趨勢之間的沖突。在缺少有效的壟斷制衡措施時,頭部互聯網平臺會發生公共性的異化,以私利性為主導追求有利于自身的活動,犧牲其他平臺創新者的利益:一是頭部互聯網平臺在商業趨利本性下強勢拓展其市場版圖;二是排斥同類業務創新者,進而形成封閉的融合業務集成帝國。互聯網平臺壟斷事件引發了公眾對互聯網平臺限制、排除競爭與正當競爭之間界限模糊的隱憂[5]。《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提出“反壟斷監管在保護平臺經濟領域公平競爭,充分發揮平臺經濟推動資源配置優化、技術進步、效率提升的同時,著力維護平臺內經營者、消費者和從業人員等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加強反壟斷執法與行業監管統籌協調,使全社會共享平臺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平臺經濟整體生態和諧共生和健康發展”。在數字傳播環境背景下,互聯網平臺的壟斷與開放、行業創新者間的關系直接影響到公眾福利、社會公平、產業效率等多層面的價值目標實現的差異[6]。
(二)互聯網平臺權力的任性與行為的越界
與生俱來的寡頭特性使互聯網平臺在自我約束失能的情況下極容易造成權力的“任性”和行為的“越界”。伴隨互聯網平臺日益囂張的壟斷之勢,當平臺提供的公共服務會導致其商業利益受到威脅時,平臺就會轉向違背公共性、親近商業性的行動方式[7]。對內而言,專供用戶簽訂平臺使用協議的霸王條款、將公開的用戶信息視為私有財產處置等逐利性行為,都可能導致流量至上的資本邏輯高于互聯網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更甚者會威脅到平臺連接下社會治理體系的公信力和公共性。對全球傳播而言,商業化取向將影響世界舞臺對中國社會的文化期許和價值取向的正確理解。除自我角色異化,自我規制失能會使得數字社會的互聯網平臺逐漸具備政府—市場之外的“權力”?;ヂ摼W平臺對現實社會秩序與網絡社會聲音的越界“掌控”,嚴重干預了社會經濟、政治、生活領域的傳統意義上公權力的管轄,不利于國家對社會的治理。
(三)數據私權與公權的矛盾
從現代化社會治理出發,數據信息是關鍵的治理資源;從數字社會現實出發,數據是互聯網平臺生態邏輯建構的基礎。因此,有必要反思并梳理數據的歸屬權與管理規制,重新思考以數據為核心的治理資源的使用與分配。
把握數據歸屬權對社會治理效能的提升乃至現代化社會治理的主導權維系意義重大。伴隨互聯網平臺用戶數量劇增,平臺更加肆無忌憚地高舉“提升服務體驗”的幌子以擴張用戶相關數據的采集范圍,久而久之,算法圈層使得數據安全失去保障。最終,在互聯網平臺基礎設施的主動性“強迫”下,用戶不得不持續向平臺輸送數據,造成惡性循環。然而,與平臺相比,政府掌握的數據資源卻相對匱乏,對以用戶行為為核心的動態數據的更新相對缺乏,發展自主數據平臺的速度也相對滯后。數據公權與私權的矛盾日漸突出,觸及社會治理多方主體利益的矛盾關系日漸凸顯,如何調和這些沖突,如何恰當有效地規約數據歸屬權與使用權,是互聯網平臺介入現代化社會治理必須回應和處理的問題。
三、促進互聯網平臺參與社會治理的新思路
(一)治理理念視角:統一平臺治理和社會治理價值取向
社會轉型與智能化技術的升級換代,沖擊著人們對現代化社會治理價值理念的認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闡釋了社會治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在要求,昭示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而價值取向正是數字傳播時代社會治理的邏輯起點與實施路徑?;ヂ摼W平臺已經成為社會基礎架構的重要組成環節,其社會功能也得到了進一步泛化,從新聞宣傳功能拓展為社會發展與治理的功能,是互聯網平臺區別于以往定位的突出特點。因此,互聯網平臺內部治理應當與社會治理步調一致,將“以人為本”作為平臺發揮社會治理功能的遵循原則與實踐方向,力圖避免平臺在搭建社會治理體系方面的失能與缺位,為社會治理措施的完善提供有效助力。
(二)治理環境視角:明晰平臺治理職責,構建新型多主體網絡關系
互聯網平臺要把握好與其他治理主體職責的平衡?!肮步ā毙枰鞔_不同社會治理主體的角色定位和職能職責;“共治”需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法治保障等共同作用;“共享”回答社會治理“為了誰”的問題。社會治理主體都有自身的特質和邊界,互聯網平臺有必要明確自己的治理職責,把握好與其他治理主體職責的“邊界感”。例如,傳播真實聲音,弘揚正向能量是主流媒體的職責,搭建以正能量為導向的內容傳播矩陣、人民喜聞樂見的內容生態是互聯網平臺的職責。在明晰自我職責,實現彼此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各治理主體需秉持平等互動、公平正義的網絡關系,共同促進社會治理理念的內化與普及化,提高社會治理效能。因此,政府與互聯網平臺當前的深入合作需要進一步規范與促進有序參與。例如,建構數字政府滲透參與,提升政府主導數字社會治理的能力,互聯網平臺與政府的數據合作共享應常態化、制度化,推動社會治理決策向大數據信息決策轉變。在平臺內部關系方面,善待平臺創新者,是平臺治理現代化轉型的根本方向;與公眾關系方面,互聯網平臺應保障甚至提升用戶的參與感和話語權?!笆冀K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應成為互聯網平臺維持與公眾關系的基本準則,嚴禁數字資本控制公眾輿論。
(三)治理技術視角:保障數據資源流動,加強數字經濟治理
數字技術作為創新社會治理手段的技術支撐,既為社會治理理念、治理機制、治理方式的完善提供新動力,又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其中,妥善處理數字歸屬權問題迫在眉睫。作為人民的代理人,政府有關部門有必要將自然資源稅征收的慣例納入考量范圍,要求互聯網平臺等相關企業繳納合理額度的數字服務稅[8]。應吸取現存但有限的數字稅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并結合我國數字社會的現實情況,以科學、公平、規范為基礎,制定和完善我國的數字稅制度,讓保障數據資源在政府、用戶等社會各主體間的自由流動成為互利網平臺發揮社會協同效應的應有之義。當今時代數字技術的進步正促進“互聯網信息性”轉變為“互聯網價值性”,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下,各社會治理主體肩負著“數據資源共享者”與“數據治理決議者”的雙重身份,數字技術作用于社會治理的基本前提理應滿足“資源充沛分享”與“數據自由流動”這兩個必要條件。
四、結語
如今,互聯網平臺已經全面滲透人類的社會生活,其價值也正在從主導內容驅動的媒體傳播拓展到參與數據驅動的數字社會治理。互聯網平臺貫穿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社會治理現代化執行、社會治理現代化評價、社會治理現代化優化等一系列路徑,與現實社會空間產生雙向建構參與并作用于社會治理,但伴隨經濟增長和科技革命出現的某些擾亂社會治理行為亟待治理?;ヂ摼W平臺既是被治理的客體又是實施治理的主體。因此,兼具雙向身份的互聯網平臺參與社會治理實踐,能夠在反映社會治理現實問題的同時,影響甚至完善社會治理邏輯。
參考文獻:
[1]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2-02-25.
[2] 謝新洲,石林.國家治理現代化互聯網平臺驅動下的新樣態與關鍵問題[J].新聞與寫作,2021(4):5-12.
[3] 喻國明,李彪.互聯網平臺的特性、本質、價值與“越界”的社會治理[J].全球傳媒學刊,2021,8(4):3-18.
[4]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聯合課題組.互聯網平臺企業助力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J].新經濟,2020(12):4-5.
[5] 李博文.數字抗疫:互聯網平臺助力國家治理[J].青年記者,2020(23):22-23.
[6] 陳兵,林思宇.“數據+算法”雙輪驅動下互聯網平臺生態型壟斷的規制[J].知識產權,2021(8):43-64.
[7] 朱春陽,毛天嬋.論互聯網平臺治理的現代化轉型:以騰訊為例的考察[J].現代出版,2021(1):43-47.
[8] 王虎.邏輯轉變與維度構建:智能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機制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9):7-11.
作者簡介?夏陽宇,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