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妮
那天,我與學生們一起投入地品讀著列夫·托爾斯泰的《窮人》,讀到桑娜去探望生病的女鄰居一段,當我用低緩的語氣引讀:“桑娜猛地推開了門,卻發現西蒙已經……”沒想到教室的后排竟蹦出了一句:“掛了!”教室里先是一愣,馬上有幾個聲音笑起來,繼而全班沸騰——半節多課苦心經營的憐憫和悲痛氛圍像鼓脹的氣球被針扎了一下,哧的一聲漏氣了。我不禁拷問自己:我們的孩子怎么了?我們的語文教學怎么了?我們的閱讀怎么了……難道不少孩子患上了“情感冷漠癥”。
是什么導致了學生的情感冷漠,深究起來,社會不良影響也許難脫干系,家庭教育失當、學校教育不力也是重要因素,當然更有學生自身心理問題的原因,特別是沉迷網絡的學生更易出現心理異常(“掛了”就是網絡流行語)。要根治學生的“情感冷漠癥”,社會、家庭、學校齊抓共管固然有效,但難度較大。解鈴還需系鈴人,從學生自身入手,從引導學生學會正確閱讀,學會動情閱讀入手,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培養自身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趣味,受到美的熏陶,愛的浸染,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自然由無情走向有情。
一、讀而有志,明確“為什么讀”
為什么要讀書,我們的孩子多數不明確,甚至到六年級了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為“考清華北大”,至于考上之后干什么,他們是茫然的。為什么要進行課外閱讀,肯定有更多的學生不清楚,認為能增加知識、開闊眼界、從而學會寫作文的不在少數,功利心強點的就認為有利于考試拿高分,這與不少老師、家長的“引導”也有關系。 孔子曾感慨“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人讀書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陶冶性情,現在人讀書更多的是為了獲取一份工作或是更好地工作,或是為了炫耀自己,或是單單就是為了別人談論某個話題時自己也能參與其中。 在功利主義驅使下,人們的閱讀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閱讀的目的性太強。什么時候讓學生明白了閱讀的真正作用在于提高人的智慧,在于促進人的精神成長,心靈的自由,他們什么時候就能真正端正閱讀態度,從而擁有持久的閱讀動力。
二、讀而有選,明確“讀什么”
每到五年級第一學期,我們都會組織學生進行“開卷是否有益”的辯論會,孩子們能通過辯論認識到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在魚目混雜的閱讀載體面前,閱讀重要,選擇好書閱讀更重要:好書是良師益友,不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籍無益反害。但真正實踐起來往往很難做到“擇善而從”,所以,我們常看到偌大的高年級學生仍鐘情繪本,對《老夫子》或日本漫畫書等迷戀不舍;有的雖說掙脫了讀圖走向了對文字的閱讀,卻只追求刺激的情節,《雞皮疙瘩》等充滿血腥驚秫氣息的書讓他們欲罷不能;還有的女生雖有了敏感細膩的文字感受力,閱讀時懂得尋找文字風格汲取語言營養,卻又癡迷校園青春文學,過早地陷入風花雪月和浪漫幻想……
到底讀什么,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不偏食,也要挑食”。所謂“不偏食”是指不拘泥于只看某一類型的書,應博采眾長,古今中外,詩歌、小說、散文,科技、文藝、歷史等都要涉獵;所謂“要挑食”是指挑選精品來讀,書海浩瀚,精力有限,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把那么多的書讀完,所以應在老師、家長的推薦指導下,有選擇性地閱讀。多閱讀名著,跨越時空與先哲對話;多閱讀學科指引與百科知識叢書讓閱讀豐富人生;多閱讀名人傳記與勵志作品,讀出高品味、讀出好人生;也閱讀報刊雜志,和好書、好報、好刊交朋友;更閱讀社會生活、人生百態,用心感受生活,多思考多發現,提升自己的心靈感受力和現象思辨力。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和家長能率先垂范,走在孩子閱讀之路的前面。當我們帶領學生走出消遣式閱讀的囹圄,導向鑒賞性閱讀,引向研究性閱讀,走上創造性閱讀之路時,我們的閱讀就是優質高效閱讀了。
三、讀而有方,明確“怎么讀”
我們常常說“語文學習三分得法課內,七分得益課外”,可也常有家長疑惑:“我的孩子讀了不少書,語文成績還是不見起色?”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審視我們的閱讀是否存在以下誤區?
只讀不想。學生讀了一本又一本,可你和他探討書的內容時,卻令人尷尬無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這句話對指導閱讀也是同理的,要讓學生明確,閱讀后的掩卷思考和相互分享交流比閱讀本身更重要。
讀必摘錄。從豐富學生的積累角度出發,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摘錄好詞好句好段,這似乎是很多老師家長的法寶。但這個方法并不是適用于每個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更應從機械的摘錄走向個性化寫作之路。著名作家趙麗宏曾提到小學階段的他怎樣在語文老師的指導和要求下進行摘錄,又因厭煩而偷偷放棄并主動用自己的語言去寫作,后來被老師發現并賞識鼓勵,最終走上了作家之路。
課堂誤區淺嘗輒止的讀寫結合、不痛不癢的讀中批注等閱讀問題。所以需要教師重視“班本化閱讀”,即根據本班實情,有效指導學生的閱讀。教師應極引導學生享受閱讀過程(前閱讀——讀時掩卷思索——交流分享——寫讀后感),并不斷改善閱讀方式,創設交流平臺,進而提升閱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讀而成好,養成閱讀習慣
最高層次的閱讀應該是讓閱讀成為一種需要,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讓閱讀成為一種情感需要。走進書籍,我們就走進了無拘無束的心靈田園,或喜或悲,從書中汲取力量,在書中尋找知己;讓閱讀成為一種精神需要,在閱讀中釋放壓力,在閱讀中找到方向,在閱讀中放飛理想。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常懷一顆“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的自省心,逐漸讓閱讀成為自己的終身學習方式。
值得慶幸的是,自學校開展創書香校園活動這兩年多以來,閱讀已然融入到學校師生的每日生活。目前我校不少學生已經養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能做到每天閱讀半小時,書包任何時候都有課外書,有空的時候不是泡在電腦上,而是多去圖書館搜尋適合自己的書籍來讀。當我們的孩子真正明了閱讀的真諦的時候,當我們的民族也能像猶太人一樣成為年人均閱讀64本書的民族的時候,當我們真正懂得了“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的時候,我們的課堂上也不會出現那么多的尷尬,我們的社會就不會出現那么多的“無情人”了。
(責任編輯:劉屏婷)F8016F3D-6810-4DD3-B089-F442405FF7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