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茉
簡單應用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開始,是以后學習解答復雜問題的基礎。根據我多年來的數學教學經驗,我認為“從應用題入門教學開始,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分析應用題數量關系能力的培養”。開始教學應用題時,教師要通過操作、直觀等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題里的數量關系,然后聯系運算的含義確定解答的方法。我們教學時應注意使學生掌握應用題的規律,真正理解常用句式的含義,防止學生猜算法,或者根據個別詞句來判定解答方法,對解答簡單應用題,以及將來學習更復雜的多步計算應用題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簡單應用題的教學中,要針對低年級學生理解應用特征,按照感知——表象——思維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理清解題思路。現將我個人教學幾類簡單應用題的經驗介紹如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利用直觀效果,學會基本思維模式
1.選擇適當的教具,使學生在直觀中感悟。
小學生直接經驗少,理解能力弱,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具體形象的事物非常敏感,容易接受。因此,教學應用題時,我就借助一些直觀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弄清事理。如:在教學“補條件”時,如果讓學生直接說出所缺條件,有一定的困難,我就利用投影儀,先出示機場有7架飛機,接著抽拉片,學生從形象的演示中觀察飛機場有7架飛機,接著抽拉片,學生從形象的演示中觀察到飛走了2架,要求現在還剩多少架,應該補出什么條件。此時同學們都知道“飛走了2架”。至于用什么方法算,通過演示,知道從原來7架飛機的基礎上少了2架,要求還剩多少架,就是從一個數里面去掉一部分用減法算。這樣,通過活動的畫面把活動過程全面展現,既可突破知識難點,化抽象為具體,又可促使兒童思維由模糊變清晰。利用動畫,在向學生暗示簡單應用題告訴一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還必須知道另一個已知條件,并通過活動的畫面,學生加深了對減法意義的理解。
2.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理解。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的一個很好的手段,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它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如在教學57頁例2時,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學具,第一行擺5個正方形,第二行擺9個圓,讓學生看圖,比較正方形和圓,誰多。指出○跟□同樣多的部分,○比□同樣多的部分。因此,可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什么?另一部分是什么,通過手擺學具,讓學生明確“多的”可分成兩部分,為求兩數相差的應用題作準備。
又如:教學85頁例4前,要求學生先動手擺出學具,第一行擺5個○,第二行擺△,比○多2個。邊就要求學生擺△時,先擺和○同樣多的部分,再擺比○多的2個,讓學生明白:兩部分合起來才是△的個數。收學具時,先收比○多的2個△,再收和○同樣多的△,最后收○,通過讓學生擺學具,收學具,使學生明白△的個數是跟○同樣多的和比○多的兩部分,為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應用題作準備。
二、教給分析解答方法,理解基本數量關系
1.重視加、減、乘、除運算含義的理解
教學加、減、乘、除運算的定義時,一定要重視對它的意義的理解。因為這是學生學習應用題的基礎。最初的應用題都是根據運算意義來確定解答方法的。教學從一開始就要不斷的強調加、減、乘、除運算的含義。如:求兩個量一共有多少用加法;已知兩個量的和與其中的一個量,求另一個量,或從一個量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要用減法;求幾個相同量一共是多少,用乘法;把一個量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或求一個量里有幾個另一個量(也就是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只有這樣不斷的強調,學生才從最初的含義里理解加、減、乘、除應用題的意義,才能正確確定解答方法。
2.從最初的應用題教學開始,就應引入線段圖來分析應用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開始時,先不要求學生掌握,但必須這樣做,使學生養成用線段圖分析應用題的習慣。也就是說,一定要讓學生有一個思考過程,去分析數量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逐步使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如:在教學一年級比較直觀的實物圖畫應用題時,可以在學生完成實物圖畫應用題以后,再把實物換成線段,引導學生解答。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為以后學習更難的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3.教學比較關系的應用題要抓住哪個量多,哪個量少的關鍵
例如:教學甲數比乙數多幾的應用題,通過操作和教師的直觀演示,要使學生明確:(1)、“甲數比乙數多”是誰多?誰少?(2)、“甲數比乙數多”和“乙數比甲數少”的意思一樣;(3)、要明白甲數多,甲數就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和乙數同樣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乙數多的部分;(4)、從甲數(多的數)里去掉和乙數同樣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甲數比乙數多的部分,所以要用減法。通過這樣的訓練以后,再學習“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已知一個數比這個數多幾(或少幾),求另一個數”;“已知一個數和它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求另一個數”等應用題時,就可以運用同樣的分析方法來解答。
4.教學倍數關系的應用題時,應抓住“誰是誰的倍數”以及“誰和誰比較”的關鍵句式
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誰是誰的倍數”的含義。同時要讓學生知道有關倍數的題目,只能用乘法或除法。
三、進行科學練習,提高綜合解題能力
1.設計對比練習,排除定勢干擾
2.進行變式練習,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實踐證明,在簡單應用題的教學中只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相結合,就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掌握分析解答的方法,發展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應用題的教學效率。總之,對于低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一定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題意,理清數量關系,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