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麗麗
為貫徹落實“雙減”工作有關精神,進一步規范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面提教育教學質量。對于“雙減”政策下如何布置作業,一線教師如何第一時同轉變教學思想,高白身的專業素以適應新形式下的“減負增效”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雙減”政策在作業方面的重點,在于“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避免“題海戰術”。這就要求教師應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精心選擇一些好的習題,創新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鞏固所學新知。設計作業時,應設計難易有別、層次不同、形式多樣的彈性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這樣,使優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那么,該如何設計多姿多彩的初中語文作業呢?
一、實踐性作業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的實踐性是通過作業設計表現出來的實踐和體驗。學習資源和語文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為我們的課堂設計提供了廣大的空間。這種作業,從內容方面來說,可根據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社會中的焦點問題,學習中的難點、感興趣的問題,對生活、社會、大自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有目的的探究;從實施上來說,可在學期開始時組織學生自由申報活動課題,根據學生的申報情況確定課題的范圍、內容、成員,打破班級和年級界限,由各小組成員制定好活動方案,分階段展開研究,也可根據教學進度隨機布置;從時間上來說,可以是一個周,一個月,也可以是一個學期,根據探究問題的內容、難度、發展而定;從實踐主體來說,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一個小組合作,可以班為單位開展,也可以是師生合作,甚至邀請家長、社會人土參加。
二、身臨其境做作業
身臨其境就是深入人物角色去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結合社會背景,成長經歷等去理解人物以及主題。九年級語文,開放性作業將《我的叔叔于勒》改編為課本劇,把原文的故事情節加以延伸和拓展,在編寫過程中,學生將課文內容巧妙融入劇情,演繹成一-幕幕動人的場景,同時劇本的寫作也將語文的基礎知識融入其中,一舉多得。在讀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時,因為篇幅長,學生的興趣不濃厚,我就組織每組學生表演自己喜歡的故事,學生們即加深了印象,又增強的了興趣。
三、走上街頭做作業
語文學科是滲透在生活中角角落落的一個學科,處處有語文,處處是語文,學生們可以在教師指導下,以探究小組為單位,帶著課題走上街頭、走進社會,去觀察、去調查、去采集信息,回來后撰寫研究報告。他們去觀察形形色色的人,各行各業的人,研究鄰里關系,觀察小區里的流浪貓,搜集對聯、店鋪名稱,聽爺爺奶奶講故事,記錄標語等等。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同于過去傳統的小隊活動,而是在實踐活動基礎上增加研究性學習方式,從而大大提高有意義學習的含量。
作業的目標不只是教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思維方法,讓學生從真實任務出發,在真實情境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研究方法。開放性作業的重點不是最終結果,而是完成作業的過程。因此,開放性作業不以結果為唯一一評價指標,過程的體驗收獲遠大于最終結果的呈現,但往往學生在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之后,收獲的探究結果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成就感和喜悅。
四、各科結合做作業
學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課程改革的又重要指導思想,“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作業與其他學科知識結合起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能夠更好地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在作業改革中,我們可以把美術、音樂思想品德、英語以及信息技術等學科與語文學習整合起來,使他們都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把語文學習和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各科學習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把語文作業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并把他們轉化為作品創作、展示的形式,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成功感,也有益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詩、文配畫。根據古詩詞或課文的情景、意境配以圖畫。初中語文教學中馬致遠的《秋思》、王維的《使至塞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都是一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佳作。教學時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性布置作業,根據對詩的內容的理解用幅畫來完成作業,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更能增加作業的趣味性。詩與畫的異同,是詩畫融通的前提,這兩種藝術互有短長,通過融合、滲透,可以取長補短,起到互補作用。宋代畫論家郭熙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五、七嘴八舌做作業
新課程理念更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挖掘自身的創造潛能,開發自身的多元智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成為個性健全發展的人。作為語文老師,都能認識到課外閱讀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而語文能力差的學生往往缺乏閱讀的興趣,這時如果設計一些研究性作業,或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如在學了《孔乙已》、《范進中舉》之后,我布置給學生一道研究性問題:造成孔乙己和范進悲劇的根源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古代的科舉考試和現在的升學考試?雖然論題較大,但學生樂意,加之教師的指導,結果還是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拍手叫好。在這樣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充分相信學生,為孩子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時間、空間與方法,把孩子們的眼光引向知識的海洋,啟迪了思維,激發了想象。
新課改也提出:作業本來是一種操作,充滿個性色彩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更是語文課堂學習的必要延伸。總之,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只要老師心中裝著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精心設計作業,相信學生一定會喜歡我們的作業、會愛上我們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