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苒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張景中先生曾指出“小學生學的數學很初等,很簡單。但盡管簡單,里面卻蘊涵了一些深刻的數學思想。特別是世紀年代以來,我國的許多數學家和教育家呼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提倡讓數學思想方法融人中小學的數學課堂教學,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小學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進程。
“轉化”是人類解決問題經常采用的方法,它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次將問題進行“變形”,使原來比較難解決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的問題。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在數學上,也通常把這種方法或思想稱之為“化歸”思想。
轉化思想是將未知解法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聯想、類比等思維過程,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變換,化歸為已知知識或者容易解決的問題方法的數學思想。通過不斷轉化,把不熟悉、不規范、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熟悉、規范甚至模式化、簡單的問題。
小學數學中的轉化思想是指:把生疏轉化為熟悉的問題;把抽象轉化為具體問題;把復雜轉化為簡單問題;把一般問題轉化為特殊問題;把高次問題轉化為低次問題;把未知條件轉化為已知條件;把一個綜合問題轉化為幾個基本問題;把順向思維轉化為逆向思維。
一、轉化在教學上的應用
(一)復雜向簡單轉化
轉化思想往往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比如烏鴉喝水的故事:烏鴉想要喝瓶里的水,可是水太少了,瓶子又深,烏鴉的嘴怎么都喝不到水。聰明的烏鴉往瓶子里丟了一顆石子,石子沉入瓶底,里面的水好像比原來高了一些。聰明的烏鴉將石頭的體積轉化成占有水的體積,迫使水往上升,看來轉化思想在大自然中比比皆是。學生在了解了生活中的轉化現象,在回到課堂上,學習轉化思想,更有利于知識的形成。
在四年級烙餅一課中,一張餅要烙兩面,烙一面需要3分鐘,那么烙3張餅最少需要多長時間呢?(假設每次最多放2張)生活中的做法是:先放2張,烙正面,需要3分鐘,翻烙背面,再3分鐘,這時6分鐘兩張炳熟了,烙第3張,正反面一共6分鐘,總共需要12分鐘。而將這個生活實際問題抽象轉化成數學問題,然后再運用數學方法尋找答案,發掘數學的本質,體會轉化思想在數學中的價值。
課上學生的方法是這樣的:把3張炳標號,1號、2號、3號。先烙1、2的正面,用3分鐘,再烙1、3的背面,又用3分鐘,此時1號已經熟了,最后烙2、3的正面,一共需要9分鐘,比剛才節省了3分鐘,達到優化的目的。如果烙4張餅,5張餅、全班45人,每人一張餅呢?是不是要一直這樣翻下去呢?有個孩子靈機一動,說道,一個餅鐺每次只能烙2面,那么一張餅剛好有正反兩面,那么我就把一張餅想象成一個“肉夾饃”,將它從中一分為二,這樣每次就可以同時烙一張餅的正、反兩面了,用3分鐘。照這種方法,需要烙幾張餅,就用幾個3分鐘。此時全班“哦”的一聲,紛紛對她的方法點贊,雖然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會這樣烙餅,但是這種將復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的數學思想,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
看似“簡單”的靈機一動,背后的轉化思想蘊含著學生的智慧,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愛。愛動腦、勤思考,這是將不可能轉化成可能的前提條件。于是引發了我的思考,在經歷了滲透轉化思想,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停下腳步,回頭看看,學生的轉化思想走到哪一步了。
我們常說,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同一個知識點,換一種問法有的學生就不會做了,我們會歸結為不靈活,實際上是學生還沒有熟練掌握、運用轉化思想。
二、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轉化思想
(一)明確目標,推動轉化過程
任何一次思維上的碰撞都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有一定的依據、方法、目標。所以要想將轉化思想真實落地,首先要明確達到的目標和要求,就像烏鴉喝水的故事,既要喝到水又不能將瓶子打破;再比如求三角形菜地面積,就可以把三角形菜地這個實物轉化成數學中的三角形,在通過面積轉化等方法求得結果,這時的轉化思想就是數學家們的基本思想,通過層層等價轉化來實現目標,這樣既能達到要求也能便于操作。像這樣多層次的轉化通常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推理能力作為支撐。
(二)關注要素,發掘數學本質
影響要素可以說是轉化的關鍵。比如烏鴉喝水例子中,烏鴉為什么喝不到水,因為瓶子太深了,那么瓶子的高度就是轉化的關鍵;再比如認識大數一課中,對于一萬、十萬、一億這些大數據,學生在生活中沒有任何概念,這時的影響要素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多”的力量,實踐活動數大米,從一百一百的數,數十個一百就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數,數十次就是一萬。一萬粒米大約是一小桶,這樣,全班同學的米加起來約是40萬粒,讓學生感受“多”的力量。這就是把看不見的大數轉化成了真是可感的實物,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本質。因此,尋找影響轉化的要素往往是發掘數學本質的過程。
(三)重視猜想,積累學習經驗
猜想是數學上重要的思想方法,在面對未知時,又無從下手,猜想顯得格外重要。在學習小數乘法時,0.3×0.4=0.12結果居然比兩個乘數都要小,這和學生的猜想(越乘越大)產生沖突,正是這種沖突使得學生有了研究真相的動力,而這次猜想再反思后獲得的經驗將為下次學習服務;實際上這就是將自己的猜想通過推理證明等方法轉化成結論的過程,學生在調動已有經驗時,無論是正確的或者是試誤經驗,對每個人來說都積累了一次寶貴的經驗。因此,重視猜想,終有一天,猜想能夠轉化成結論。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學習、反思、總結自己理念。在充分發掘數學本質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思想的價值所在,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作為教學目標,把隱性的思想方法通過顯性的教學活動展示出來。用心設計教學活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促進學生心中的奇思妙想,引導著學生的教學活動,在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運用數學中感悟數學思想,經過時間的積淀,終將開啟學生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