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雁英
【摘要】勞動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必要途徑。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育美等綜合育人價值。基于礪品教育我校開展傳統美食制作實踐,德育活動化、體驗化是我們開展傳統美食制作實踐的研究中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傳統美食制作實踐,培養勞動意識、養成良好健康飲食習慣、提高勞動技能,最終培養學生勞動素養,使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勞動教育;傳統美食;制作
學校勞動教育是一個多功能,多要素,多途徑整合實施的過程,需要認真謀劃,建構適合本校系統化的勞動教育課程,需要在遵循各學科特質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特點,發掘勞動教育滲透點,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促進“五育”并舉。
由于社會、家庭、學校重文輕勞的思想在作祟,升學指揮棒的負面影響,導致我們的學生勞動觀念薄弱,勞動認識片面,勞動態度不正,勞動習慣差劣,勞動技能低下。傳統美食制作實踐是綜合實踐教育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也是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智力潛能深度的開發,對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對身心健康的養成,對真善美的追求。我們學校屬于廣州市白云區的農村學校,依靠流溪河,家鄉美,傳統文化濃。
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利用勞動教育課程,指導學生進行傳統美食制作我們做了以下實踐研究:
一 、開發勞動教育課程,進行傳統美食制作
勞動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必要途徑。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育美等綜合育人價值。勞動課怎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何創設適應學生年齡特點的勞動環境,如何提高學生勞動素質等等都是每一個勞動教育老師乃至學校為止深思的問題。
我校開展傳統美食制作實踐,在教學內容、課時安排、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等都需要作細致的探討或安排。當下信息技術、各大平臺對傳統文化和美食制作都有介紹,可是獨特性不強、地域性不明顯、傳統感受不深刻。為了更好地讓本地區傳統美食體現勞動育人綜合價值,我們從傳統美食內容品類選取上進行探討:粉面類如腸粉、發糕在整個廣東省都是各有特色,也有不少學校進行過研究,我們不選取;而麻糍、圓仔、空心煎堆等都是白云區一兩個鎮的居民才會作為傳統食品,其他地方的人不會制作,我們重點選取;而臭屁醋、姜煎蛋雖然花都區、番禺區也有部分村鎮的人們懂得制作,可是營養價值、傳承價值都值得讓學生了解,我們選取了。課時安排我們根據規定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基礎上抽取每周一節課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課程有機調控。教學方式上,我們依照勞動活動課程五步驟進行備課。
第一步:設計主題、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傳統美食的故事和來歷、制作方法等。通過講解說明讓學生清楚了解制作方法。第二步:通過小視頻或老師示范,讓學生直觀感知制作方式并進行初步嘗試,淬煉操作。第三步:下放重點步驟,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項目實踐。如制作麻糍時,重點的項目實踐是“包麻糍”,制作圓仔的中線項目實踐是“煮圓仔”。第四步:完成實踐之后,進行反思和交流。第五步:對整個活動進行評價,讓榜樣激發學生們的向上動能。
經過實踐,勞動教育課程進行傳統美食制作,課堂充滿新意、趣味,生機盎然。
二、 利用制作傳統美食勞動教育,促進學校德育發展
德育教育方法有說教、榜樣示范、陶冶教育、實踐指導、品德評價等。對于小學生而言,情景陶冶和活動實踐作用能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果。德育活動化、體驗化是我們開展傳統美食制作實踐的研究中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傳統美食制作,走近家鄉歷史,了解家鄉傳統,通過大量資料搜集、調查學生感受到本地區美食品種;通過“尋找、了解、制作”使學生在親歷的情境中感受家鄉傳統文化,感悟家鄉人民的智慧與勤勞。激發熱愛家鄉、依戀鄉土,為建設美麗家鄉培養責任感。
尋找傳統美食蹤跡,調查本地區發展起來的以家鄉美食為特色的飲食店經營情況,訪問家鄉美食制作的名人、能工巧匠。學生走進店門、觀摩制作過程,神秘而新奇,孩子們切身體會到家鄉美食與時代的脈搏跳動。
了解傳統美食背后的故事,通過翻閱資料,尋覓歷史遺跡等方法,學生了解傳統美食與本地區人經歷的風風雨雨,家鄉人熱愛土地、勤勞、團結、友愛等等品質通過活動,就像電影一樣在孩子眼前呈現。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傳統的美好喚醒孩子們血肉之中的美好品格,以作家鄉人而驕傲,更進一步喚醒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制作美食讓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做中學技能、做中悟道理。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老師尊重兒童年齡特點,重視其發展需要,讓學生參與家鄉美食制作,是培養自理能力、動手能力的途徑。活動中,學生興致勃勃制作家鄉冬至美食麻糍,手里捏弄著糯米粉,讓軟糯的粉團包裹著花生芝麻和紅糖粉,一邊聽著老奶奶講當年“三口麻糍不到餡”仍然堅持耕種的艱辛,孩子們眼里閃著淚花,敬佩與下決心為家鄉更好發展溢于言表。
三、 將中國傳統美食與勞動教育有效結合,培養學生勞動素養
勞動教育是小學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和實踐。通過傳統美食制作實踐,培養勞動意識、養成良好健康飲食習慣、提高勞動技能,最終培養學生勞動素養,使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參觀訪問了一個村的家鄉美食店面“黃記”,了解到了咸水丸制作、另一村家鄉美食店面“家鄉味”,了解了粉仔一系列的食品。傳統家鄉小吃在看、聽、問、聞等一系列感官觸碰中,也學習了飲食文化,尋到了家鄉久遠的味道,文化在感觸中得以傳承;勞動美、勞動智等潛移默化成為了意識。
高年級學生在探究傳統美食的的健康特點時,了解到多種傳統美食中南乳粉仔、家鄉糖粽子、臭屁醋等綠色食品。學生不僅制作了這些食品的菜譜,還學會了給這些食品制作健康食品宣傳畫,為學生奠定了健康飲食的認知基礎。
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中進行傳統美食制作在家長志愿者和老師指導下,親手制作傳統美食。通過一段時間實踐,在學校開展的少先隊活動中,成功舉辦“麻糍制作坊”、姜煎蛋展銷點、臭屁醋現場制作現場銷售店等跳蚤市場團隊活動方式。學生制作的傳統美食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家長和同學盛贊大家的勞動技能得到了提高。
通過開展傳統美食制作活動,了解傳統美食,學會制作美食。以知曉家鄉美食的文化內涵,學習制作家鄉美食,并開展調查、訪談等實踐活動,為家鄉美食做宣傳為活動內容;進行探究、嘗試制作和體驗、創造及評價的勞動教育,使學生的勞動素養得到了提高。
【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小學勞動教育之傳統美食制作實踐探究” 成果( 課題編號:GDXKT27076)】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檀傳寶.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勞動教育課教材[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20,1.
(責任編輯:伍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