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霞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歷史學科的教育地位越來越高,對高中歷史的具體教學也相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通過合理化的教學法,促進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而歷史小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不僅可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明顯改善課堂教學質量,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小故事;學科素養;策略
新課改下,核心素養對于歷史課堂的教學提出相應的高要求。歷史知識的學習,既與對歷史事件的有效解釋相關,又是對敘事性思維進行培養的重要部分。通常來說,歷史小故事既是客觀存有的,也能夠呈現出戲劇性的情節。立足于歷史事件的虛擬故事,類似于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其中的人物關系雖然是虛擬的,但是所呈現出的歷史空間確實是實際存在的。與此同時,所有的歷史都屬于當代史,其既是對久遠事件的記錄,也是對當前新聞事件的記錄。將歷史小故事滲透于高中歷史的具體教學當中,可充分促進學生對歷史深層次了解,從而自學能力得以提高。
一、歷史小故事的選擇原則
歷史教師在對歷史小故事進行選取時,需關注到學生自身學情,確保故事的形象性以及生動性,也應關注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以及情感培養,須遵循下述原則。
第一,趣味性原則。興趣既是學生進行自學的動力,也是高效學習的重要保證。就歷史小故事來說,其情節較為生動,適用于講述,再加上趣味性,就能更好地滿足學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因此,在高中歷史的具體教學時,歷史小故事的滲透是極其必要的,這不僅能夠使學生形成自覺學習以及終身學習的學習觀,而且還能經過情節生動的故事講解,透過表象看本質,促使學生實現高效學習。
第二,指向性原則。為了達到高效教學,就需確定歷史小故事的具體應用目的,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與思考,以促使學生對于歷史知識形成濃厚興趣,對歷史事件有深層次的理解,實現學生自身的綜合素養提高。因此,在選擇故事時,需關注指向性原則,也就是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需與教學主題相符合。
第三,精簡性原則。歷史故事通常有著豐富的情節、發展脈絡、復雜的人物關系等。但是,在歷史課堂的具體教學中,故事的融入目的就是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歷史知識本來不是故事,因此,教師不能將課堂教學轉變為故事講述課,應確保故事的簡短,避免出現本末倒置的狀況。
二、歷史小故事回歸課堂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學生“立德”品質的培養
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當中融入小故事進行問題情境創設,既能滿足高中歷史的新課標實現的目標,也能培養學生的“立德”品質和歷史學科素養,以促使學生形成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二)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高中歷史的理論知識相對較多,作業負擔過重,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而歷史小故事滲透,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搜集、整理、分析小故事,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探究與表述歷史的能力。小故事的運用,還能使學生充分領略杰出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以及中國文化所包含著的深厚底蘊與特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民族觀、世界觀。
(三)有助于彌補教材不足
新課改下,由于對于新理念和對新課標的理解存有差異,歷史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對于教學目標和課程資源的實施開發也有著不一樣的看法。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僅需要依據教材開展教學,而且還注重輔助性資料的收集,以此對教材內容進行豐富與補充。教材屬于教學的重要資源,主要是通過濃縮且精煉的文字進行相關歷史事件的概括,較為抽象,這就會影響到學生對于歷史內容的理解。而歷史小故事的融入,則能使抽象的歷史知識更加直觀且形象的呈現,實現對教材內容的彌補以及歷史知識的有效理解。
(四)有助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
通過歷史小故事為高中的歷史教學“鑄魂”的功能,使歷史小故事在課堂上重現生命力。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手段,自身的教研方式也相應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促使教師實現專業化成長和專業水平的持續提升,從而切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歷史小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一)歷史小故事運用于課堂引入
新課導入屬于課堂首要的環節,通常有著重要作用,課堂的良好導入,對教學氛圍通常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歷史教師需注重導入內容的優化設計,促進學生催生學習積極性。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進行新課導入的時候,不僅關注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又要注重其具備的誘導與啟發的功效。鑒于此,教師可通過懸疑設置的小故事導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對“鴉片戰爭的沖擊與因應”進行課堂導入的教學時,教師可運用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小故事。1793年,英國國王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為乾隆慶祝生日,帶了許多禮物,說服乾隆帝對海外貿易的做出的限制進行取消,促進兩國市場的開拓。但由于清政府高官去大沽口迎接使團的時候,旗子上寫出“英吉利貢使”,且禮物也變為“貢物”,這就使英國的使臣極其不滿。接著,有發生了相應的“禮儀之爭”,然后就是馬戛爾尼所提出的6條建議,想要使中英兩個國家的實現平等貿易,遭到乾隆帝的拒絕,而英國的平等通商的希望最終也落空了。當講解完小故事后,教師可提出問題:“對外貿易,中國是處在什么地位?大清國為何在英國使團訪華之后的幾十年就會出現衰落呢?”通過相應的問題,就能激發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探究興趣,并實現學生思維的啟發。
(二)歷史小故事運用于重難點講解
明確重點、解決難點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與關鍵。歷史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技能以及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運用,并準備多種史料,就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以及掌握相關知識點。就教學的重點來說,歷史教師需注重教材的深層次的研究,對教材內容的主次進行區分,以促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重點內容。而就教學難度來說,因為高中生自身的思維缺乏抽象性,在學習時,更多秉持著感性認識,無法很好的理解相關歷史規律與現象。再加上歷史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有著較大的時空跨度,這就使學生在實際理解時,容易出現理解錯位的狀況。因此,想要轉變該狀況,就需給予學生相應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學習自信心,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以及掌握相關重難點。例如,在對“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開展教學時,其重難點是理解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的建立,此時教師可引入小故事:漢代察舉制下,一個青年跑進太學求學;畢業后,派到地方服務,待服務地方行政有了成績,在經長官察選到中央,又經過中央一番規定的考試,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當時入仕從政的惟一正途。這樣的政府,我們只能叫它做讀書人的政府,或稱士人政府。通過該小故事,學生就能對于官員的選拔具有一定的了解。
(三)歷史小故事運用于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其主要就是指對整節課的知識進行概括性小結,使學生鞏固與內化相關歷史知識。歷史教師在進行課堂總結時,需考慮到多種因素,不僅確保總結是對于教學內容概括以及升華,而且還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通過歷史小故事進行總結,不僅能促使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產生二次探究興趣,而且通過寓意深刻、情節形象的故事,實現學習內容的有效鞏固,并深化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例如,在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完成教學后,歷史教師可將“自袁為總統,野有餓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徹;國多憂患,而郊祀之典禮未忘。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作為課堂教學的總結,以此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到北京軍閥具體統治期間的事件,并將電影《1921》的片段播放給學生,其中描述了袁世凱竊取了孫中山的革命勝利果實,建立北洋軍閥。在軍閥的十幾年,發生了二次革命戰爭、保法戰爭、保國戰爭、對皖戰爭等。由于連年戰爭,人民的生活不僅面臨了繁重稅收,而且妻兒分離的現象也是普遍現象。通過電影與小故事結合的形式,就能使學生更充分的理解課堂上所講解的知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歷史小故事應用在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當中,可切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歷史教師在具體教學時,需將枯燥乏味的歷史理論知識轉變成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創設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立足于統編版新教材,實現課前的高效導入、課堂的重難點突破以及課后的概括總結,從而使學生實現高效學習的同時,落實核心素養。
【本文系課題:高中“歷史小故事鑄魂”課堂教學研究編號:GDJY -2021-A-b2018 研究成果】
參開文獻:
[1]李相勝. 活用歷史故事,打造高效課堂[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0(7):2.
[2]騫云玲. 歷史小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 小說月刊:下半月, 2016, 000(005):282-282.
[3]劉小鵬.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巧妙應用[J]. 課程教育研究, 20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