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眾媒介在石油工人形象建構中起著重要作用。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持續參與著石油工人的形象建構。文章以框架理論作為支撐,采用內容分析法,抽樣選取1949年至2021年間15個年份的人民日報中石油工人的報道,分析該報如何建構石油工人的媒介形象及建構了怎樣的媒介形象。研究發現,人民日報展現的石油工人形象,從宏觀上可以總結為推動國家石油工業蓬勃發展的主體、石油文藝事業的服務對象和創作源泉,以及企業與地方合作共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推動者;微觀上塑造了以男性為主、中共黨員居多、集中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主要崗位為基層管理人員、各類工人、專業技術人員,主要是信仰堅定、不畏艱險、甘于奉獻、追求進步的典型石油工人形象。同時,文章提出了建立多種敘述主體、加強多元議題建構、注重對“人”的關懷等石油工人媒介形象建構的優化建議,旨在為主流媒體做好石油工人報道提供參考,推動石油工人媒介形象的合理建構和有效傳播。
關鍵詞:媒介形象;石油工人;大眾媒介;人民日報;框架分析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9-0126-03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石油工人被贊為“中國工人階級的一支英雄隊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關于石油工人的報道始終在大眾媒介上占據一席之地。探討石油工人的媒介形象建構,能夠幫助人們了解不同時期社會大眾對工人階級的定義和期許,同時也對推動石油工人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選取1949年至2021年的人民日報作為分析對象,抽樣選取15個年份的人民日報中關于石油工人的報道,結合框架理論進行內容分析,概括人民日報建構的石油工人媒介形象,了解人民日報在建構這一媒介形象時所采取的策略,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在認識石油工人媒介形象的同時,提出石油工人媒介形象建構的優化建議。
一、研究設計與理論依據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人民日報為樣本選取源,原因有二: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該報在石油工人形象的建構上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代表性;該報自創刊后連續出版,也有開放的數據庫,查閱方便。
本研究采取等距抽樣方法,從2022年倒推,每隔5年選定一個樣本,最后抽出2017年、2012年、2007年、2002年、1997年、1992年、1987年、1982年、1977年、 1972年、1967年、1962年、1957年、1952年共14個年份,考慮到2022年還未結束,因此就近加選2021年。進入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22),以“石油工人”為關鍵詞搜索,共獲得入樣的15個整年中標題和正文均含有“石油工人”這一關鍵詞的報道312篇。除去重復及不相關樣本96篇,最終入樣共216篇。
(二)理論支撐
文章理論支柱為框架理論。“框架”概念最初由人類學家貝特森創造,將框架定義為制作、理解信息的一套特定規則,認為大家憑借這些規則認識事物[1]。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框架是人們利用認識和解釋社會經驗的一種認知結構,它能使框架使用者定位、感知、確定和標簽那些看似無窮多的具體事實”[2]。此后,框架理論被不同學科領域廣泛吸收借鑒,其中之一就是新聞傳播。
在新聞傳播領域,許多學者以框架分析作為研究方法,考察大眾媒介如何建構社會真實。框架、框架化和框架效果是框架分析的三大主要概念,它們的剖析對象包括話語、話語的建構和話語的接收三大方面,對應新聞傳播研究的媒介內容、媒介生產、媒介效果三大范疇。
下文選取第一種分析范式,即針對媒介內容來分析人民日報關于石油工人的報道框架,以及基于這個框架下產生的石油工人形象。
二、研究發現
通過統計分析,發現216篇樣本在報道體裁上以消息為主,有74篇,約占總報道量的34%;通訊占24%,共52篇;評論29篇;其他體裁61篇,包括圖片、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整體來看,報道傾向上以正面宣傳和中性客觀陳述為主。
(一)宏觀層面:多種議題交疊下的石油工人形象
第一,石油工人是推動國家石油工業蓬勃發展的主要貢獻者。占據石油工人報道主題第一位的是“發展”主題,共65篇,占比達30%,報道內容為勘探獲重大發現、油氣產量創新高、攻克新技術、研發新設備、拓展新業務等。這些內容展示了一代代石油工人懷揣愛黨愛國之心,在深山、荒漠和海上陸續開發油田,建起煉油煉化廠,并將石油業務拓展到海外,推動我國石油工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形象。這些報道在贊揚成績的同時,也突出了石油工人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被塑造成黨和國家戰略部署的執行者、機器的操控者、技術革新的推動者、為國家做貢獻的人。
第二,石油工人是石油文藝事業的服務對象和創作源泉。樣本中,關于“送文藝到石油一線”等活動的報道,以社會人士圍繞石油工人創作的歌曲、詩歌、報告文學、美術作品、散文、電影、電視劇等為主題的報道,以及石油工人在業余時間創作的作品共57篇,成為人民日報報道石油工人的第二大議題。這類報道與發展主題的報道相比,內容上更“軟”、大眾影響力強,間接反映了石油工人的生活。從這些報道可以看到,石油文藝應運而生,這與石油事業的發展歷程相對應。如1977年人民日報關于石油工人的報道達55篇,其中發展主題和石油文藝類的報道分別為16篇、11篇,三個數據均創所選樣本中當年的最高紀錄。這一年,黨中央召開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石油工業戰線展現新面貌,石油文藝也逐漸淡化“政治性”回歸創作本質,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3]。
第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石油戰線的關懷是人民日報報道石油工人的重要議題,也是一直以來石油企業內部宣傳的重要主題,占樣本總量的5%。在選取的樣本中,《大河奔涌,走向新時代澎湃樂章——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河入海口并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紀實》等11篇報道,反映了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石油戰線的關注,時間跨度從1977年至2021年。報道中,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石油工人工作現場,看望慰問一線干部職工,與石油工人親切交談……這類報道為石油工人帶來了莫大的鼓舞,增強了其職業認同感、榮譽感。
第四,石油工人是企業與地方合作共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推動者。這類報道有7篇,1957年2月23日《親如兄弟》報道了油田開發建設之初,玉門油礦支援兄弟油礦的故事。1987年6月6日《卡拉麥里山石油工人愛護野生動物:井臺圍野驢住地喂幼羚》報道了準噶爾盆地東北部卡拉麥里山有蹄類自然保護區內,在這一帶進行石油會戰的石油工人與野生動物和睦相處的小故事,以小見大,展示了石油工人守護自然環境的正面形象。與此類似的,還有1997年的報道《沙漠中心出現“植物園”“死亡之海”長出綠樹花草引來鳥類》。此外,同年的報道《加快脫貧致富步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提到青海石油工人在黨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決心加快企業改革步伐,促進企業增效益、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這類報道展示了石油工人與戰友團結友愛、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積極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形象,暗含了工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共進、企業與地方合作共贏的圖景。
(二)微觀層面:構建豐富多樣的人物形象
有關石油工人的人物通訊共有27篇。由于人物通訊以人為報道主體,最能體現人物的思想、事跡和精神風貌,故重點聚焦這一體裁的報道展開內容分析。
從社會性別來看,27篇人物通訊中,23篇出現男性石油工人形象,7篇出現女性石油工人形象,占比分別為74%、26%,男性出現頻率遠高于女性。這種局面并沒有隨時代變遷而發生質的變化,但不同時期女性工人形象在報道中出現的頻次變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社會和石油行業的發展。結合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階段來看,逐步崛起階段(1949—1977年)出現3次,這與20世紀50年代獲得解放的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參與到油田建設中有關;發展壯大階段(1978—2011年)為1篇,與改革開放帶來了更加多樣的就業機會而石油行業相對艱苦、國企改制引發的下崗潮對女性從業者帶來沖擊、石油工作的流動性使得女性無法兼顧家庭與事業等變化相關聯;高質量發展階段(2012—2021年)出現3次,這段時期社會家政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使得女性從家庭中解放出來成為可能,同時數字化等技術手段的推廣應用,降低了石油崗位勞動強度。20世紀70年代塑造的石油女工形象有玉門油礦采油三隊副指導員姚惠萍、大慶科學研究設計院女技術員劉素青、大慶化肥廠合成氨車間技術員武麗云,80年代有大慶油田高級電焊工于曉紅,黨的十八大以來有川慶鉆探工程公司40646鉆井隊女指導員黃文、青海油田采油工桑金鳳、大慶油田采油工劉麗。
從社會身份來看,報道也呈現出明顯的傾向性。就政治面貌而言,報道對象中中共黨員占半數以上,這充分說明在石油工業發展的各個時期,共產黨員始終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成為正面宣傳的典型。針對崗位分工來說,石油業務領域可分為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銷售貿易、管道儲運、其他業務5類,其中發現92%的報道者來自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其中又以大慶油田的工人最多,這與油氣勘探開發業務技術難度高、野外工作居多且環境艱苦有關。除此之外,崗位類型中報道次數居前三位的依次為基層管理人員、各類工人、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占總數的44.4%、33.3%、22.2%。
從精神品質來看,通過對描述石油工人的形容詞和人物主要事跡進行分析,發現信仰堅定、不畏艱險、甘于奉獻、追求進步是石油工人形象主要的特質。信仰堅定,主要表現為愛黨愛國,思想覺悟高、政治立場堅定,關鍵時刻能做到為黨和人民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乃至寶貴生命。王進喜、周占鰲、武麗云、大慶油田十三車隊隊員、高金穎等多位人物身上都體現了這一品質。不畏艱險,著重反映石油工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積極樂觀、迎難而上、不怕犧牲的形象。蔣成龍沖進大火搶救國家財產、遼河油田共產黨員以血肉之軀制伏井噴大火、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勘察設計隊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沙漠完成工作等事跡都生動體現了這種精神。甘于奉獻,體現為石油工人堅守崗位、舍小家顧大家、默默為祖國獻油氣。從20世紀70年代王進喜全身心投入石油事業,90年代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勘察設計隊隊員舉辦“沙漠婚禮”,2007年海外員工遠離祖國和家人堅守崗位,2012年物探員工深入大山找油、2021年青海油田年輕人駐守花土溝鎮,這類以堅守和奉獻為主題的報道貫穿了不同歷史時期。追求進步,塑造了干一行愛一行、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斷學習進步的石油工人,如工作認真的老工人周占鰲、當了鉆井隊長的復員軍人姚福林、勤學苦練順利通過國外專家高難度技術測試高級電焊工于曉紅、潛心科技創新的王啟民等。
三、對石油工人形象建構的優化建議
通過分析人民日報石油工人形象的報道,對媒體更好地建構石油工人形象提出三點建議。
(一)建立多種敘事主體,豐富石油工人報道的形式角度
通過樣本分析,石油工人報道的敘述主體逐漸單一化,主要以報社記者為主,而石油工人的自述、記者手記、普通民眾的觀察、石油工人家屬的講述等為敘述主體的報道較為少見。這可能造成報道風格千篇一律,媒介形象刻板固定,容易讓大眾產生審美疲勞。因此,應該建立多種敘事主體,豐富報道視角,展示石油工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更多細節,使得石油工人的形象更加立體。
(二)加強多元議題建構,提高石油工人形象的社會曝光頻率
石油工業取得的新成就、關于個人和團隊先進事跡是一直以來石油工人報道的主要議題。但值得一提的是,歷年間出現的和諧議題,如報道石油工人與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報道,雖篇目不多但對構建生動、正面的石油工人形象具有積極意義。以此可見,報道議題可以適當“破壁”,跳出行業及自身,參與到社會化議題中,如石油工人參與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報道,重新吸引大眾的注意。
(三)注重對人的關懷,塑造飽滿立體、與時俱進的石油人物形象
回顧以往報道,塑造的石油工人形象以吃苦耐勞、忘我工作為主,雖然形象是正面、積極的,但宣傳痕跡較為明顯,將人物“神化”、不接地氣,因此逐漸難以跟上時代變化的腳步,無法滿足社會大眾對于正面典型人物的期待。同時,石油工人的崗位形象不應該僅局限于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局限于堅守在深山荒漠中的一線員工,也可以是城市中日夜堅守的加油站員工。可以嘗試構建更加多樣化、更符合石油行業發展實際及當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石油工人形象。
四、結語
通過抽樣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人民日報關于石油工人的報道,發現該報以多種體裁、多樣化內容,積極構建了石油工人“為祖國獻石油”的正面形象,真實、客觀、理性地展現了時代變遷、行業發展背景下石油工人的故事,塑造了王進喜、王啟民、李新民等一系列典型石油工人形象。但是作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主流媒體的代表,人民日報還應在建立多種敘述主體、加強多元議題建構、注重對人的關懷等方面加以改進,以提升相關報道的傳播效果,更有效引導大眾全面、正確地認識石油工人。
參考文獻:
[1] 胡栓,童兵.我國黨報國內暴恐事件報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日報》近十年報道為例[J].新聞大學,2018(2):74-82.
[2] 陳陽.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J].國際新聞界,2007(4):19-22.
[3] 范豫魯.論中國石油文學的演變[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18(2):91-96.
作者簡介?安祥燕,碩士,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