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新聞寫作工作已發生巨大改變:傳播載體增加、傳播形式多樣化,受眾對傳播內容的質量要求高,個性化需求不斷增加。在此情況下,新聞寫作不再是簡單地記錄相關信息,而是在完整再現新聞事件的同時不斷適應受眾碎片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發揮媒體對公眾情緒的深刻影響的作用,并向社會公眾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理念?;诖?,文章以新聞寫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梳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發展的新趨勢,對其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加以改進,并通過實踐改革為公眾傳播更多正向、優質的新聞訊息,實現新聞寫作工作的進步創新。同時,文章采取了背景分析法、文獻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種方法,深刻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的發展新訴求,并積極展開實踐路徑研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新聞寫作;特征;困境與問題;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9-0147-03
一、引言
新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不斷涌現,借助各種新媒體技術和傳播理念,傳統的新聞媒體也在積極探索傳播形式和工作理念上的變革[1],其中,新聞編輯開始更加關注受眾的喜好和需求,因而在內容創作上也變得更具針對性和視覺性。但為了迎合受眾的需求,許多新媒體新聞工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往往故意忽視新聞寫作的真實性,追求曝光率,出現了使用夸張、不真實的表達來渲染新聞事件,進而博取公眾的關注的現象[2]。因此,在新媒體時代,為回歸新聞寫作的真實性,發揮新聞傳播的互動性作用,滿足公眾的新聞信息需求,新聞寫作要充分認識到時代新訴求,發揮新聞作品對社會價值觀的良性引導作用。
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的特征
(一)即時性
受到傳播技術的限制,傳統媒體主要借助報紙、廣播電視等途徑發布新聞信息,而新媒體得益于信息技術的支持能夠在第一時間以文字、音頻和視頻的形式將新聞信息傳播出去,其即時性和及時性相較于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主動適應這種快速傳播的特征,準確匯聚各類線索[3],精準處理信息源,快速提煉新聞內容,即時發布新聞信息,在更加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同時,各類新聞媒體和社交軟件使得大眾的目光能夠在第一時間聚焦新聞熱點,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快速獲取大眾需求,借助豐富快速的信息傳播方式滿足新媒體時代里信息傳播的即時性需求。
(二)多樣性
在新媒體環境中,新聞傳播的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為了使大眾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發生經過和具體的情況,信息傳播的載體也愈加豐富,如圖片視頻、文字音頻甚至是電子數據。用戶可通過瀏覽文字、觀看短視頻甚至是觀看新聞直播來獲取新聞信息,而這要求新聞工作者選擇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和手段,并盡可能以翔實的敘述和解說來豐富新聞報道的角度,滿足公眾對新聞信息的不同需求??偟膩碚f,新聞事件的描寫角度、語言特點和服務對象都是多樣化的,需要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寫作中靈活應變。
(三)大眾性
當前,新媒體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而我國數量巨大的網絡用戶實則就是新媒體傳播的受眾,因此,新媒體新聞寫作呈現出大眾性的特征。一是新聞市場方面的大眾性。由于網民數量逐年攀升,各類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的發展和普及使得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受眾都通過新媒體獲取新聞信息,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和方式也更加多樣化,這讓新聞傳播中的受眾身份發生了由以往被動接受到如今主動選擇的變化。二是新聞寫作需要考慮不同受眾的閱讀習慣和需求,并對寫作內容進行針對化處理。這種大眾性要求作者運用多樣化寫作方法和語言表達方式,在傳播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發揮新聞寫作對大眾的引導作用,以刺激新聞市場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四)創新性
新媒體的新聞傳播雖然十分迅速便捷,但由于網絡信息碎片化、飛沫化的特點,使得新媒體中的新聞稍縱即逝,要想在眾多信息中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新聞寫作就必須注意體現創新性。換言之,針對當前公眾獲取新聞信息途徑不斷豐富、信息網絡發展導致各類新聞信息泛濫的現象,新聞寫作必須要在復雜的傳播環境中培植自身的發展創新點,在大量瑣碎和同質化的內容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多公眾的關注。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的創新主要從標題創新、寫作形式創新和內容創新等幾方面開展,如標題作為對新聞內容的簡要概括,應當在貼切、不夸大的基礎上完整體現新聞事件的核心,在寫作內容方面則要從寫作角度、表達方式等方面加以創新,同時對稿件的寫作格式進行創新。
(五)動態性
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聞傳播的形式愈加豐富,除了傳統的文字傳播方式,還有圖片傳播、網絡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這使得新聞寫作呈現出動態化發展的特征,即在制作和編寫新聞稿件內容時要確保新聞具有動態性,在表達方式上破除新聞事件報道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讓大眾能夠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新聞事件最新進展的相關信息。如新媒體背景下,大量新聞寫作者結合直播手段,對新聞事件的第一現場進行迅速地記錄和寫作,并及時發布信息,保證大眾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新聞真相。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寫作的信息收集、寫作處理和傳播都是動態化的。
三、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寫作面臨的困境與問題
(一)受眾注意力分散,傳統新聞寫作面臨衰落?
現如今,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新聞的信息收集和寫作處理模式更加多元化,能夠借助信息分析工具進行整合,但傳統新聞寫作的寫作模式較為單一,傳統的主要依靠人工進行信息采編的形式和寫作已經難以滿足公眾對新聞信息的個性化需求,更多的媒體開始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實時新聞寫作,傳統新聞寫作因此面臨衰落。同時,新媒體平臺在傳播信息方面沒有時空限制,大眾可隨時隨地獲取新聞信息,其注意力在海量的信息環境中被不斷分散,很難分出精力關注傳統媒體對新聞的持續報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傳統新聞寫作難以為繼。
(二)新聞質量參差不齊,標題黨層出不窮?
新媒體環境中,各類視頻媒體、社交網站都成為新聞事件發生和傳播的陣地,公眾不再通過單一的新聞閱讀渠道來獲取相關的新聞信息,各類自媒體的發展也使得新聞寫作不再是專業新聞寫作者的專屬,大量業余新聞寫作者的涌現讓新聞寫作和傳播開始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進而也導致新聞質量參差不齊,標題黨大行其道,層出不窮,嚴重擾亂了新聞傳播的秩序。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報道使許多新媒體工作者將新聞寫作重點放在“傳播更多的新聞信息以獲取曝光率”上,為了占領輿論制高點,大部分新聞工作者會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低質量的處理和傳播,并展開碎片化的報道,新聞的真實性難以保證,導致受眾無法從單一的新聞報道中獲得真實全面的新聞信息。同時,部分新聞工作者為了吸引公眾關注,常常對新聞的標題進行夸大化處理,新聞標題與新聞事件真相相去甚遠,其內容不僅未能體現寫作者對新聞事件的深度思考,更導致新聞寫作的嚴謹性和深度性遭到破壞,嚴重阻礙了新聞寫作的創新與進步。
(三)傳統審核環節被打破,新聞謠言紛起
在傳統的新聞寫作中,新聞信息的采編和新聞稿件寫作、新聞審核有著一套嚴格的工作流程,各環節的把關和審核工作緊密結合,最終保證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如稿件送審制度、第一作者制度、“三審”制度等,這些制度的遵循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新聞謠言的產生。但新媒體的新聞寫作打破了傳統的寫作審核環節,寫作數量和速度成為工作重點,許多新聞信息未經嚴格的審核和檢查就被發布,導致新聞謠言的產生。如當前,許多自媒體平臺為了追求流量,一些熱點話題往往未經檢查就被發布在網絡上,并被大量地轉載和評論,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由于新媒體時代信息源豐富,信息傳播網絡呈現出立體交叉式發展的特點,信息往往會經歷二次傳播甚至是多次傳播,使得其傳播范圍更廣,但與此同時,新聞謠言也被廣泛傳播了,其負面影響一時難以消除。
(四)新聞生產重編輯,專業寫作能力降低?
由于新聞數量迅猛增長,大量新媒體平臺聘請了許多新聞編輯,傳統的以寫作為主導的新聞制作和傳播工作轉變成為以新聞編輯為中心的傳播形式,這種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使新聞工作者的編輯水平不斷提高,但其專業寫作創作能力卻在降低。如許多新聞編輯需要從海量的新聞信息中收集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并對其進行整理和發布,但對待新聞信息往往是“信手拈來”,即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并發布,導致新聞信息的內容缺乏思考深度和情感價值,無法發揮新聞對大眾的教化作用。同時,在各種新媒體的競爭下,大量傳統新聞媒體不得不壓縮新聞制作成本,為了制作和發布更多新聞資訊,部分媒體忽視新聞寫作內容的重要性,而是通過新聞版面、字體的各種花樣編輯來吸引公眾關注,致使新聞質量降低。
四、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的發展路徑?
(一)強化內容深度與豐富度?
為了向公眾傳播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新聞寫作要強化新聞內容的深度與豐富度,把內容生產和群眾需要緊密結合,綜合應用全媒體方式、大眾化語言、藝術化形式生產新聞,特別是創作更接地氣的原創作品。用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內容來打動受眾、感染受眾。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選擇一些與人民利益緊密相關的新聞信息,并對素材的真實性進行嚴謹的審核,在體現新聞信息價值的基礎上發揮新聞寫作的社會引領功能。另一方面,要堅持打破傳統新聞寫作的思維慣式,不斷豐富寫作方式,嘗試用受眾感興趣的方式來對新聞信息展開分析和解讀,如創新敘事角度等,在貼近群眾真實生活的基礎上使新聞寫作更有感染力,在流量時代向公眾傳遞傳統新聞媒體的正能量,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和現代化的寫作形式來提高新聞寫作的質量,為公眾提供內容豐富的新聞作品。
(二)聲像兼具,契合時代發展?
新媒體的發展使得新聞寫作更加重視視覺性表達。由于公眾閱讀習慣的改變,新聞寫作需要對以往的表達習慣和結構進行創新,契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兼具聲像,進而讓受眾對新聞描繪的內容產生情感共鳴,最終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如在編寫新聞稿件內容時,除了對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語言表達的嚴謹性進行把控,還要注意新聞內容在文字、圖像、聲音和視頻上的統一,要保證新聞稿件的各內容要素能夠做到準確一致,共同為新聞主題服務。在展開新聞播報時,除了將新聞畫面與新聞記者的臺詞緊密結合,還要對其寫作內容進行創新把控,讓畫面和聲音所表達的情感主題相一致,避免出現主題不突出、表達混亂的問題。
(三)創新寫作方式和結構
新聞工作者需要與時俱進,對寫作方式和結構進行創新,進而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讓新聞作品能夠在各種類型的媒體上實現廣泛地傳播。因此,除了提升新聞工作者本身的文字功底,還要對新聞寫作方式、語篇組織結構進行創新,針對不同的使用群體采用不同寫作模式。如針對利用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進行碎片化閱讀的受眾群體,新聞工作者在寫作時要注意選擇簡短有力的寫作方式,做到圖文并茂、重點突出,保證讀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完整地掌握和理解新聞事件的真相。而針對傳統的報刊媒體受眾、數字電視廣播受眾等,新聞寫作則要盡可能完整翔實,如報刊媒體的新聞寫作要注重文字的文學表達,充分展現新聞寫作的深度思考,發揮其對輿論的監督和引領作用。另外,數字廣播電視受眾則需要顏色鮮艷、標題明顯、新聞視頻內容翔實的新聞作品,進而滿足其視覺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選擇何種寫作方式,新聞工作者都要確保寫作的真實性和嚴謹性,嚴守職業操守,在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成為正能量的新聞工作者。
(四)突出專業性,秉承新聞權威性
由于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數量多,碎片化趨勢發展明顯,因此,為了在新聞市場中保持良好的競爭力,必須突出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性,在秉承新聞權威性的基礎上開展日常寫作工作。首先,必須加強新聞工作者自身建設,讓其掌握更多專業的寫作方法和技能,除了對新聞信息進行真實、完整的刻畫之外,還要借助新的新聞描寫方法和多樣化的敘述角度來分析新聞事件,在還原新聞事件真相的基礎性上體現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專業素養。同時,要維護新聞寫作的權威,堅持內容為王而不是一味地博人眼球,除了選擇嚴謹專業化的新聞寫作術語描述新聞事件外,新聞工作者還要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感,不盲目夸大事實,要通過完善的寫作審核機制來保障新聞寫作的客觀性、有效性和權威性。
(五)時效性強,實時跟蹤解讀?
提高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也是當前新聞工作創新的重點,因此,要對新聞事件進行實時動態的跟蹤解讀,確保完整再現新聞事件全過程。一方面,新聞工作者要培養前瞻性眼光,學會查找和分析社會熱點資訊,及時對新聞事件進行跟蹤報道,并結合公眾訴求完善寫作內容和敘述角度。另一方面,要形成完善的信息編輯模板,如針對同類新聞事件提前編輯其新聞信息模板,以便在事件發生后在第一時間內對事件進行報道和跟蹤,并對各種可能出現的負面話題進行疏導和管理,進而創設良好的新聞環境,滿足新聞寫作與報道的時效性要求。
五、結語
隨著新媒體技術在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中的應用不斷深入,當前新聞寫作的發展隨之出現了新的特點,也面臨著新的困境。因此,必須對新聞寫作歷經的種種變革以及未來發展路徑展開思考。未來,在新媒體不斷發展進步的時代大背景下,新聞寫作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已經是時代發展之必需。在全新的傳播環境和媒介形態影響下,新聞工作者只有努力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受眾需求的新變化和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結合新聞事業的發展現狀創新寫作方法提高新聞稿件的質量,在適應媒體環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增強自身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能力,才能推動傳統新聞媒體行業煥發生機,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牛昌慶.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的困境與突破方法[J].中國傳媒科技,2022(1):94-96.
[2] 高錦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語言“視覺化”探析[J].記者搖籃,2021(12):47-48.
[3] 沈麗莉.新媒體環境下記者如何提高新聞寫作技巧[J].中國報業,2021(17):122-123.
作者簡介?袁治國,本科,記者,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