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報要在宣傳輿論主陣地發揮主力軍的作用,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就必須在新聞報道的質量上下功夫。新聞用事實說話,這就要求新聞報道“言必有據”,而數據往往是事實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采取歸納法,分析常德日報社歷年來的新聞作品,總結發現,數據不僅是新聞的支撐,更是新聞價值提升的利器。運用數據的力量可以讓枯燥的數據“活”起來,顯著增強新聞報道的效果。在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分析、篩選、思考,然后闡述那些信息表象背后的原因與真相,足見傳統媒體的核心價值所在。建議新聞工作者擁抱大數據時代,在提升專業的新聞知識水平和寫作技巧的基礎上,努力學習、理解、分析和運用數據的相關業務能力,提升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
關鍵詞:新聞報道;數據運用;效果;黨報;課題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9-0150-03
身處大數據時代,如何在講好故事、搶占流量的前沿陣地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是黨報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筆者在多年的新聞實踐中發現,讓枯燥的數據“活”起來,用數字說話,可以顯著增強新聞報道的效果。在新聞報道的“十八般兵器”中,數據是“利箭”,它迅疾、精準、鋒利,往往能一擊即中,讓人印象深刻。倘若把新聞報道寫作與建房子做類比,那么運用好數據,就如同給房梁加上了鋼筋,給稿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將關鍵的數據和生動的細節、精準的判斷相結合,更是能讓新聞價值得到極大提升。現在,數據在一些媒體的新聞實踐中,甚至成為新聞作品的核心,這讓新聞報道的方式和角度愈發多元。
一、用數據增強報道吸引力
(一)標題利用數據,吸引眼球
如今,一條短視頻能不能成為“爆款”,主要看開頭的幾秒鐘能不能吸睛。群眾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尚且如此,報紙這樣的傳統媒體平臺想要抓住讀者的興奮點就更加不易。一篇新聞報道的標題就相當于短視頻的頭幾秒,整個作品能不能吸引眼球,這部分的設計至關重要。無論是設置懸念,還是概括新聞事實,數據都是重要的工具之一。
2021年12月28日,光明日報以《一千零一夜》為題,報道了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蔡家崗中學90后鄉村教師麻小娟用故事點亮孩子心靈的事跡。這篇長篇通訊的主標題直接用了“一千零一夜”這個數字,仔細咂摸,會發現運用得極為巧妙,既賣了關子,勾起了讀者閱讀的興趣,又點明主旨,濃縮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個數字是新聞事實的濃縮。2015年7月,從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音樂學專業畢業的麻小娟,投身鄉村教育的大舞臺。因為農村留守兒童較多,普遍缺乏關愛,她想著多陪一陪他們,發現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她便堅持每天晚上到寢室,在睡前半小時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七個年頭,她精挑細選,用1001個夜晚的1001個故事,潤物無聲地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這個數字也賣了關子,引發了讀者的興趣。看到標題中的“一千零一夜”,讀者自然而然會聯想到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從而感到好奇:這個教師和《一千零一夜》到底有什么關聯呢?然后帶著這個懸念去閱讀。可以發現,兩者的主題內涵有著驚人的相似度——用故事春風化雨般塑造、改變人們的思想。這篇新聞報道的記者唐湘岳在談采訪背后的故事時,也承認有這樣一層用意。雖然時代背景不一樣,但這個隱喻讓這個標題有了深度和厚度。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曹陽春10年給家長寫400封信》《三人組成的黨支部兩位“90后”》《82歲老鞋匠工齡58年》《申友公司一年為三百村民發放工資180萬元》《劉凱:128步與177天》等等,這些都是常德日報社歷年來的精品佳作,摘得了各大新聞獎項。在標題中巧妙而靈活地運用關鍵數據,顯然是這些新聞報道的加分項。
數據除了在主題中使用,還可以在副題和引題中使用,從而與主題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引人入勝。1998年常德日報刊發的《長茅嶺鄉腳板底下摳大錢》一稿,主題就很生動形象,概括了這條消息的主要內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長茅嶺鄉在解決干部“嘴饞”的同時,把克服“腿懶”的問題也作為廉政、勤政建設的重點,從1996年至今,該鄉35名機關干部硬是從腳底板下節約出了25萬多元的交通費。作者沒有滿足于此,在引題和副題上巧妙設計,利用核心數據錦上添花。“管好四個輪子 邁開兩個腿子”,引題中的兩個數字對比,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點出了壓縮交通費用開支的主旨。副題中的數字“三十五名鄉干部今年來節約交通費十萬元”,更是直接將成績亮出來,起到了層層遞進的效果。
2005年常德日報刊發的《澧縣蜜:“惜春”為何難留春?》,引題也用數據做了文章,開頭便用一組數據先聲奪人,“全國僅有6名‘國際杰出蜂農’,澧縣就有一個;全國四大優良品種之一的金喀蜜蜂,就在澧縣選育;作為全國養蜂基地,澧縣蜂群量和產量均占全國總量的1%”。在這樣高調的數據之后,緊接著提出一個沉重的問題——“澧縣蜜:‘惜春’為何難留春?”先揚后抑的手法使前后對比鮮明,讓人產生深刻印象,不由自主地跟著記者的腳步,去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在常德晚報刊發的《抗日女英雄劉守玟“回家”》,引題是《18歲犧牲在徐州戰場 67年無名無籍》,兩個數字一語概括了抗日女英雄的事跡,用最為精煉的方式,引發讀者無盡的哀思。
(二)正文運用數據,引人入勝
正文中的精彩也少不了數據的點綴。在人物通訊中,數據好似菜肴中的味精,能提鮮增味。
“一個貧困山區的退休老教師,一位年屆古稀的白發老人,13年來,四處奔走,募得扶貧助學資金43.5萬元,120名瀕臨輟學的貧困學子得以繼續求學深造……”2006年常德晚報刊發的《遙遠的鐸聲——記文非和他的扶貧助學基金會》這篇人物通訊,導語用一組數字為讀者勾勒出主人公的事跡,讓人感佩。通訊的小標題也是匠心獨運,諸如《從25元到43萬:一次非同尋常的長征》《經濟學上的奇跡,6500元與43萬之比》,前一組數字的對比,是文非四處登門募捐漫漫長路的概括。后一組數字的對比,則是文非大公無私的最好證明。數據的使用,產生了比文字更加強烈的震撼效果。
2014年4月30日,常德晚報刊發了《生命的加法——記身殘志堅的道德模范田工》一文,記者用一組數字貫穿全文的小標題,《13年,我是一個兵》《3年,不要錢的臨時工》《30年,義務清掃員》《12年,全日制詩墻鐫刻者》《50年,無私助人的普通黨員》。將這些數字串聯起來,讀者腦海中自然會浮現出一個道德模范的高大形象。
二、用數據增強報道感染力
(一)解讀數據,讓公眾讀懂
這是一個隨處皆是數據的時代,而每一篇新聞報道中,都充滿各種各樣的數據。不加任何處理的數字往往帶給人枯燥和乏味的感受,但另一方面,數據又是簡潔明了表達的利器,合理運用關鍵數據,就如同繪畫中的速寫,只需寥寥幾筆,便能精準勾勒出需要表達的內容,帶給讀者的感染力也遠勝于冗長的鋪陳描述。
數據的通俗解讀就是合理運用數據的一種方式,我們需要從一組數據中找出關鍵部分,然后用普通讀者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表達,從而讓數據變得生動、形象和具體[1]。將數據類比為實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是較為常見的做法。經常看到的一個例子就是形容春運規模之大時,將30多億人次的流動,類比為相當于讓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總人口搬一次家。從世界的視角來看,這個數字的確令人驚嘆。再如100畝地,一般人很難有明確的感受,但如果說這相當于150個標準籃球場,就會變得清晰可感。
發表于2022年3月1日常德日報的《“小糍粑”如何成了爆款?》提到,2022年農歷春節前后,常德人雷光禮通過電商渠道,將經營的“丹姨牌糍粑”一天賣出了5000公斤。5000公斤糍粑在體量上如何準確形容?記者借用了某知名奶茶廣告語的表達方式進行本土化的闡述。“如果把這些糍粑首尾相連排列的話,差不多就是4.2公里,而武陵大道的長度是4.5公里。也就是說,他最多一天幾乎賣出一條武陵大道長度的糍粑。”這樣的闡述,讓讀者印象深刻。
(二)分析數據,讓角度新奇
在信息的傳播變得越來越快速的今天,從深度和廣度上著手,分析、篩選、思考,然后闡述那些信息表象背后的原因與真相,逐漸成為傳統媒體的核心價值所在。
分析數據,從紛繁的原始數據中發現規律、作出判斷,找到看待問題或事物的新角度,這是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拓展的方向之一,也是這個行業發展的趨勢之一。目前,數據新聞方興未艾,國內不少媒體紛紛推出數據新聞作品或者相關欄目,如網易新聞中心的“數讀”欄目等。這些新聞作品從數據出發,將數據作為新聞的切入點,拋開冗長的文字,用數字直觀地展示新聞事實,新穎的思考角度和表達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增強了新聞報道的感染力。
作為新聞工作者,過去主要通過聊天或詢問來獲得新聞素材,但我們也迫切需要鉆研數學知識,借助分析數據來發現和呈現令人關注的新聞故事,幫助人們透過紛繁的信息和數據碎片,看到身邊乃至這個國家發生的一切。在這一點上,常德日報社也進行了一系列嘗試,除了在新媒體平臺上制作數據可視化新聞產品之外,還在傳統的紙媒上推出了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2022年4月25日常德日報刊發的《常德各區縣(市)經濟哪家強?》,將數據作為新聞由頭,依據全市各區縣(市)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度和2020年度的常德市統計年鑒、政府工作報告,制作柱狀圖,從數據出發進行文字闡述,對常德市各地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大大提升了黨報新聞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同年2月23日,常德日報刊發《從觀影大數據“管窺”常德人口流動的秘密》一稿,記者更是將各種統計數據作為新聞內容的主體,通過比對、關聯和分析,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從這個獨到的視角觀照常德市人口流動的特點,體現了黨報記者敏銳的洞察力,新穎的角度也讓讀者頗感興趣。
三、用數據增強報道說服力
數據作為一種量化的尺度,能夠讓事物更準確地展現在讀者面前[2]。在一篇新聞報道中,數據既是構成新聞事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報道可信度和說服力的重要支撐。越是重大、復雜的主題,就越要避免空洞、模糊,需要用扎實有力的數據,讓闡述更加嚴謹、科學。
在新聞報道中,我們往往需要對一個現象或者一個地方進行評價或定性,讓人詬病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報道常常會用受訪者某個模糊的說法來作為結論,如“變化很大”“銷路不錯”,但沒有相關數據,缺乏其他有力的佐證,容易給人以片面或者不夠科學的觀感,很難說服讀者,更不用說引起共鳴了。
發表于2022年4月19日常德日報的《野奢露營,你玩過嗎?》,提出了一個問題:將戶外、野營和城市生活結合得恰到好處的“野奢露營”,是否是下一個風口?在對這個趨勢進行預測和判斷時,記者沒有簡單地采用相關專家和從業者的觀點作為定論,而是搜集了很多相關統計數據,從正面或側面多角度地進行推導。
首先,記者采用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2022中國露營經濟產業現狀及消費行為數據研究報告》,從正面顯示,“預計2022年露營營地市場增速達18.6%”。這還不夠,露營營地企業數量的增長、小紅書里“露營”相關的筆記數量、旅游網站上的相關出行報告等也得到了記者的關注。記者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便利,找尋各種論證數據,最終得出結論:“野奢露營”雖然話題度很高,卻依然處于起步階段,距離發展成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事實證明,只要相關數據充分,那么數據本身就是結論,具有足夠的說服力[3]。
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人們常常發現,有些關鍵數據并不會擺在面前讓人隨手取用,而是要進行一番歸納和梳理,甚至還需要記者自行統計和分析。
2012年2月,常德市舉行了首屆群眾文藝演出“百團大賽”,這場歷時近半年的草根大狂歡,吸引了各級各類媒體競相報道。而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要在看熱鬧之外,看出門道。筆者沒有簡單地關注比賽的盛況,而是用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新聞視角觀照群眾文化生態的現狀和發展的方向。借助大賽活動平臺,筆者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對參加決賽的百家文藝團體進行全面的摸底,從團體規模、人員構成、經費來源、演出頻次、活動地域等角度出發,獲得了這些民間藝術團隊的多維度數據,進而用這些第一手的數據信息形成圖表和分析報告,探尋到了一些規律性、有建設性的東西,探討和回答了群眾文藝如何活在當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群眾文藝活動、政府角色如何定位等等問題。這篇《“百團”大摸底》在常德晚報刊發后,獲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筆者根據調查內容撰寫的論文,也在市委宣傳部和市社科聯舉辦的“百團大賽文化現象研討”論文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
事實證明,精心選擇的、第一手的數據往往是新聞報道中最具說服力的部分,不僅能提升報道的科學性和真實性,而且能拓展報道的廣度和深度。
四、結語
如今,記者光有專業的新聞知識和寫作技巧已經遠遠不夠,要努力成為一個“雜家”,成為一個信息的整合者。如何發現、理解、分析和運用數據,是值得每一名新聞工作者仔細琢磨、反復實踐的課題。在傳統媒體面臨多重挑戰的今天,這個課題的意義愈發深刻。
參考文獻:
[1] 李鈺.數據報道:讓公眾看得到更要讀得懂:淺論經濟新聞報道中的數據應用[J].新聞世界,2020(12):78-80.
[2] 王麥玲.新聞報道中數據運用應該注意的問題[J].今傳媒,2008(9):52-53.
[3] 肖隆平.如何讓數據在新聞評論中“說話”[J].中國記者,2019(8):119-122.
作者簡介?劉凌,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