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正能量新聞已經成為各大主流媒體的報道重點,但“高大上”的正能量新聞總是和讀者之間有一種距離感,在文化新聞領域更是如此。如何才能消弭這種距離感,讓正能量報道不僅“有營養”,還“順口”“好吃”?文章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分析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的現狀和趨勢,闡釋它的特定含義和應該避免的認知誤區,強調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的價值,并通過大量案例,探討和分析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的難點和解決之道,包括通過“真小實”規避“假大空”,對稿件進行“碎片化”梳理迎合讀者的“淺閱讀”,通過鮮活的語言淡化文章的“沉重感”等,以達到正能量新聞深入人心、有效傳播的目的。
關鍵詞: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難題;破解方法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9-0153-03
一、引言
近兩年,隨著文化自信的深入廣泛傳播,特別是2021年有關部門開展了整治文娛行業亂象的“清朗行動”后,整個社會的風氣得到凈化,正能量報道成為各大主流媒體文化版的重要內容。但在實踐中,正能量報道特別容易給人一種正襟危坐、不茍言笑的“正”“高”“大”印象,離讀者有些遠,做不好的話,還容易“假大空”,影響媒體公信力和傳播效果。而與此同時,新媒體日趨活躍,讀者“重口味”“快餐化”的“淺閱讀”趨勢明顯。那么,如何讓“有營養”的正能量報道變得“好吃”,把讀者吸引過來,就成為各大主流媒體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的現狀和趨勢
(一)“正能量”成為文化新聞報道的主流內容
翻開北京晚報文化版,能明顯看到正能量新聞“處處開花”。2022年1月4日,《電影<跨過鴨綠江>熱映 志愿軍英雄群像獲贊》一文登上了北京晚報文化版的頭條。電影《跨過鴨綠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詩性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全方位呈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為贏得這場艱苦卓絕、震撼人心的偉大戰爭的最后勝利所做的犧牲和努力。該文從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副司令員鄧華的飾演者劉之冰的角度,映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不畏強權霸權、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鋼鐵意志和頑強品格,讓讀者看完禁不住感慨:“硝煙已散,山河無恙,中國人民志愿軍精神永存!”
1月5日,北京晚報文化版頭條《這家人文考古書店靠什么走紅》報道了一家默默無聞堅守十年的小眾書店逐漸走紅的故事,通過介紹一名普通的85后青年洪霞從這家滿屋子冷門考古書籍,一天也難得有兩三個顧客的書店兼職店員做起,憑著專業和堅持,做到年營業額500萬元的“網紅書店”老板的經歷,宣揚了當代青年耐得住寂寞的堅守精神,以及為事業付出的吃苦精神。
1月7日,北京晚報文化版大篇幅講述了已故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昆曲“第一旦角”張繼青輝煌的一生,不僅展現了昆曲大家對藝術極為嚴肅、認真的敬業精神,也傳遞出中國傳統戲曲鶯啼婉轉,水袖飄曳,“如晴云出岫,如溪回曲澗”,余音繞梁而又意蘊無窮的柔和、細膩、靈動之美。
從這三篇文章不難看出,這些報道都是對讀者有價值的滿滿的正能量新聞,讓讀者或學到一種勇敢和堅韌,或受到一些勵志的啟迪,或感受到一襲中國傳統戲曲之美,總之,心靈上都會得到滋養。
(二)正能量報道是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必然趨勢
以上三篇文章體現了文化自信背景下新聞報道的三個方向。關于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新聞報道指明了方向。而北京晚報文化版刊發的這三篇文章,報道的恰恰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頑強性格、現代青年的奮斗精神和中國傳統藝術之美,暗合了當下的時代精神和報道方向。
不僅是北京晚報,現在,打開其他各大主流媒體的報紙、官網和APP,體現這三個方向的正能量文化新聞也比比皆是。比如北京日報刊發的《春晚<只此青綠>領舞:傳承傳統文化是責任》《京劇<李大釗>:塑造好人物是對先烈的最好緬懷》;人民日報刊發的《挖掘古籍有時代價值》《國產影視劇要加快走出去》;北京青年報刊發的《跟著紀錄片<又見三星堆>走上追尋真相之路》《用大數據研究唐詩宋詞結論很顛覆》……可以說,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正能量報道已經蔚然成風,成為當前和未來文化新聞報道的主流內容和趨勢。
相反,文化版上,對明星的報道少了,即便報道的是明星,主體也從過去的“小鮮肉”“大美女”變成了現在的“德藝雙馨”藝術家和積極向上的普通人;報道內容也從之前的流量炒作、生活八卦變成了現在的優秀作品展示、創作經驗交流等“有營養”的信息。
二、正確認識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的含義和必要性
(一)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的真正內涵
在這種大形勢下,如何做好正能量新聞報道已經成為文化版記者、編輯必須面對的課題。那么,到底什么是正能量?
顧名思義,正能量就是正向的,積極向上、向好的能量。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結合中國當代國情,主流媒體新聞報道需要弘揚的正能量包括和諧、平等、誠信等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艱苦奮斗、無私無畏等革命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尊老愛幼等公序良俗,真善美等價值觀[1]。
文化新聞主要報道文化領域的新政策、新事物、新現象、新成就、新人物。文化新聞正能量最終還需要影視、美術、書籍、展覽等載體來呈現[2]。事實上,最近幾年,文化領域也涌現了很多優秀作品,為文化版提供了大量鮮活、有價值的新聞素材,比如好評如潮的央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高票房電影《平津湖》《狙擊手》,優秀劇集《覺醒年代》《大江大河》,高水平美術展《偉大征程時代畫卷》《無聲詩里頌千秋》等等。
(二)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的兩個誤區
需要指出的是,在實際工作中,有些記者、編輯認為,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力推進對中國文化的正能量報道,就不要發負面信息,也不要報道國外新聞。其實,這是正能量報道的兩個認知誤區。
文化版的編輯、記者必須認識到,對于一些不好的現象,客觀批評報道也是正能量報道。比如2022年2月,國內各大影院集中上映了幾部國產愛情片,如《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等,這些影片不僅片名不講究,內容也一個比一個俗套、“狗血”。對于這種粗制濫造的影片,北京晚報刊發了嚴肅的批評性報道,雖然對這幾部電影會造成負面影響,但對提升整個電影行業的創作態度和水平,提升觀眾的欣賞品位是有好處的,所以,也是一種正能量報道。
另外,強調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也不意味著要排斥國外的先進文化,只不過要打破過去“以洋為尊”“唯洋是從”的弊病,本著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原則客觀報道。比如最近兩年,因為疫情,北京晚報雖然對國外文化新聞的直接報道少了,但還是刊載了大量西方古典音樂和經典名著在中國演出的新聞。當然,對國外一些不好的東西,也不能姑息,也要進行客觀的批評性報道,比如北京晚報刊發的《“中國特供版”3D進口大片遭觀眾抵制》一文,批評了國外片方拿偽3D電影糊弄中國觀眾的行為,也提醒中國觀眾不要一味追捧好萊塢大片。
(三)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的價值
對于正能量報道,社會上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人的觀念和思維應該是多元的、個性化的,弘揚主旋律的正能量是與時代思潮相悖的。作為文化新聞報道的從業者必須認識到,就個人而言,這種觀點無可厚非,但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必須有正能量的主流價值觀。特別是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形勢十分嚴峻的背景下,更需要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只有這樣,社會風氣才會積極向上,國家才能繁榮富強[3]。這就像一塊稻田,稻谷和稗草此消彼長,只有田里種滿了稻谷,稗草才沒有生存的空間,否則必然是草盛稻苗稀。
三、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如何引人入勝
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戰斗在社會意識形態最前沿的文化新聞工作者,有責任在祖國的大地上種滿正能量。但俗話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正能量這個天然帶著“高大上”氣質的詞很容易拒人千里,更與年輕人喜歡的時尚、活力、個性等關鍵詞不搭。這種距離感意味著要讓受眾接受正能量的新聞,要比報道一般的新聞難一些。因為難,很多正能量報道做得不到位,給讀者一種報道和現實之間“兩張皮”“假大空”的感覺。
那么,在實際工作中,具體該如何做,才能消除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感呢?北京晚報文化版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首先,做正能量新聞報道要始終堅守一個大前提:正能量新聞也是新聞,也要遵循新聞基本的價值評判標準和傳播規律,一切從讀者角度出發,按照新鮮、重要、接近等原則去對待。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正能量新聞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
(一)新聞內容要通過“真小實”來規避“假大空”
做好正能量報道的第一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就是要選好材。為了規避“假大空”,選材尤其要注意選擇“真小實”,這可以說是做好文化新聞正能量報道的三大法寶。“真”是指真實、客觀,不能任意拔高和虛夸,這是讓讀者相信正能量報道的基礎;“小”是指細節,盡量用細節說話,以小見大,這是讓正能量報道打動讀者的技巧;“實”是指貼近實際、貼近老百姓、接地氣,這是拉近正能量報道與讀者之間距離的關鍵。
歸納成一句話就是,好的正能量報道要通過貼近讀者的真實細節來呈現,讓讀者感同身受,從而引發讀者的共情和認同,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說教、講大道理。
這樣做也是發揮文化新聞的優勢。因為與時政新聞、經濟新聞相比,文化新聞的時效性和嚴謹性弱一些,而文學性、藝術性強一些,所以在取材和采寫上,可以細節多一些、故事性強一些。
正能量新聞的細節不怕小,不怕細,反而是越小、越細,越容易引發讀者共鳴。這就像拿東西去扎手,如果用筆扎,手上只是稍微有些頓感地疼,如果用針扎,則會鉆心地疼,也就是說,受力面越小,感受越深。因此,北京晚報文化部要求記者寫稿一定要有細節。比如北京晚報記者采寫的《<山海情>以“真”打動人》一文,介紹演員演得真時,沒有空洞地夸贊演員張嘉益演得如何好,而是寫了一個張嘉益飾演的代理村主任馬喊水出場的細節:“歪戴著帽子,嘴里吊兒郎當地叼著樹枝,眼睛向上翻著看人,抬頭紋一上一下地亂飛……”寥寥幾筆,畫面感就出來了,讓讀者直觀感覺到這活脫脫就是當地的一個油滑村頭老漢,演員張嘉益真是一個“連抬頭紋都會演戲”的好演員。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真小實”的細節要比長篇大論有說服力得多,讓讀者完全沒有“假大空”之感。
起標題同樣要遵循“真小實”的原則。北京晚報記者曾寫過一篇分析歷史正劇《香山葉正紅》收視率高的原因的稿件,原標題是《把國家大事通過生活化的表達來呈現》,編輯在處理時,將標題改成了《席地而坐的毛主席》,通過一個“席地而坐”的真實小動作反映出影片“親民”的特質,讓讀者覺得主席在生活上和老百姓沒什么區別,關系一下子拉近了,正能量傳播也顯得順理成章。
(二)對稿件進行“碎片化”梳理迎合讀者的淺閱讀
對習慣了微博、微信、短視頻的讀者來說,現在已經很難有耐心對長篇大論的文章進行深度閱讀。正能量報道要想讓讀者讀進去,就必須對稿件進行“碎片化”梳理,把文章的營養拎出來,擺在明面上。
比如在處理《趙波演出了“打鐵軍長”那個勁兒》這篇報道時,北京晚報的記者按人物通訊的寫法寫了一篇長達2500多字的稿件,編輯處理時,對其進行了精心梳理,根據趙波接演《跨過鴨綠江》的過程,拎出工作進展這條主線,并把文章切割成三部分:接戲時,一聽“梁興初”就答應了;拍攝前,充分了解真正的38軍歷史;表演中,求“形似”,更求“神似”。另外,還配了一個鏈接,介紹他戲外跟梁興初夫人交往的故事。這樣,不僅版面活潑,文章內容也清晰明了,讀者只看三個小標題,就能對文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配圖時,編輯還從數十張照片中挑選了一張人物的“怒目抿嘴照”,一看就能讓人感受到“打鐵軍長”硬氣、堅韌、倔強的性格。
(三)語言鮮活增加文章趣味性,避免沉重感
從心理學上講,人們一提到“嚴肅”“正”的東西,就會有束縛感,就會覺得累。所以,正能量報道在內容上嚴肅了,在表達形式上就要盡量鮮活、靈動、有趣,讓讀者閱讀時有愉悅感。
如北京晚報刊登的《從留守兒童成長為青年作家》這篇文章,寫了留守兒童鄭在歡在粗糲的現實生活中摸爬滾打,靠寫作闖出了一片天的故事。鄭在歡的生活很苦,讓人讀起來心情難免有些沉重,記者就通過一些鮮活、生動的語言來緩解沉重感,用了當地的“彩話”?!安试挕笔呛幽腺嫡Z,就是開玩笑的意思,很多讀者沒聽說過,感覺很新鮮。這樣的“彩話”,不僅讓鄭在歡“含淚”的生活有了陽光,也讓讀者在“笑”中感受到窮孩子“野蠻生長”的生機和力量。
四、結語
“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蔽幕侣勛鳛橐环N精神層面的產品,本身就對社會風氣、民族精神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當時代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正能量的召喚,這種作用就更加突出。作為文化新聞報道的記者和編輯,有責任承擔起這個艱巨的任務。面對正能量報道中的難題,記者和編輯要勇于面對、積極思考、大膽創新,找到適合自己媒體的解決之道,把正能量新聞報道好,讓讀者樂于接受,達成共識,以使國家和民族弊絕風清、蒸蒸日上。
參考文獻:
[1] 喬云霞.紅色新聞文化對新時代的意義[J].中國出版,2019(4):25-29.
[2] 李曉芳.做有生命力的文化新聞報道[J].新聞戰線,2018(5):90-91.
[3] 江春勇.守正創新做好新時代正能量傳播[J].新聞研究導刊,2019(24):11-12,56.
作者簡介?李海霞,本科,記者,北京晚報編輯,研究方向:文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