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字化發展背景下,音視頻資料的數字化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在抽樣調查過程中發現,山西廣電系統音視頻資料不僅收集成效不好,而且存在大量流失的現象,重點是媒資管理系統建設,全省幾乎處于空白狀態,數字化水平低,導致音視頻資料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極低。在調研上海、北京和浙江音像資料館后,發現山西落后太明顯,差距較大。文章通過抽樣調查、實地調研與綜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結合山西特有的歷史文化成果,在學習他人先進做法的基礎上,提出一方面在內外因共同作用下,多途徑收集資料,豐富館藏,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引進人才,建立媒資管理系統和藍光云存儲系統的觀點,探索山西廣電音視頻資料持續發展路徑。旨在為山西廣電音視頻資料的發展提供參考,更好地實現音視頻資料的價值。
關鍵詞:山西廣電;音視頻資料;媒資管理系統;數字化;藍光云儲存;持續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9-0192-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發展數字經濟,在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同時,加強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建設,提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當今社會,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受大數據的影響越來越深遠,音視頻資料作為歷史史實的見證和重現,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進入21世紀后,山西廣電音視頻資料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全國先進水平。如何在數字化發展的廣闊背景下,探索山西廣電音視頻資料的發展之路,對山西音視頻資料的收集整理、開發利用、提高服務水平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
一、山西音視頻資料發展現狀
通過對山西電視臺、太原市電視臺、呂梁市電視臺、山西音像資料館等省市縣三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和資料收集整理機構抽查了解的情況看,山西廣電系統音視頻資料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
(一)音視頻資料大量流失
山西廣電系統中大部分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均沒有保存任何音視頻素材的習慣,在編輯完成作品后,素材當場全部刪除,成品也主要是保存新聞作品,而且存儲方式主要為錄像帶。山西電視臺在卡帶存儲時期,卡帶基本分散在個人手中,單位沒有集中管理。發展到半導體存儲P2卡①時代,個人無法保存,單位也沒有保存,只保存了一些紀錄片的素材。后更換拍攝設備,使用索尼藍光相機,但由于存儲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僅山西電視臺新聞中心使用藍光保存數據,數量少,沒有形成規模使用,存儲下來的資料也少之又少。整個山西廣電系統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都缺乏資料收集、整理和保存意識,造成大批素材和成品永久流失。
(二)音像資料收集成果差
山西音像資料館作為全省唯一一家擁有收集整理、開發利用國內外音像資料職能的部門,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全國各省資料館工作開展如火如荼之時,脫離本職工作,資料收集整理工作遠遠落后于全國先進館,資料收集成效不好,館藏水平低。截至2012年,僅有文藝故事片330部(600盤),專題片191部(328盤),總計時間長度為8000多小時,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且有部分山西新聞聯播內容。這些音視頻資料反映的內容,時間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后,沒有新的內容補充,館藏內容單薄、數量少,優秀作品為數不多。進入21世紀以來,山西音像資料館沒有開展資料收集整理的相關工作,資料收集工作僅停留在采集省廣電局內部會議圖像和視頻層面,缺少新鮮血液的注入。
(三)資料存儲方式落后
目前,山西廣電系統大部分音視頻資料的存儲方式還停留在磁帶保存層面。傳統的錄像帶,一方面對存儲環境有嚴格的要求。首先,對存儲環境的溫度、濕度有嚴格的要求,如果保存不當,膠帶會粘連在一起,出現斷裂、磁粉脫落等現象,修復技術難度大,甚至可能永久無法修復;其次,必須避開有吸磁性能的物體,如電視機、計算機、吸鐵石等;最后,存儲環境也要保持干凈,不能有粉塵污染。另一方面,使用不便且重復利用率極低。用錄像帶保存,存儲量有限,存儲成本高且檢索困難,錄像帶每看一次,訊號就會衰減一次,時間一長,畫面的清晰度就會大大降低,影響后期的觀看效果,且長時間不播放的話,容易造成枯帶現象[1]。目前,山西音像資料館的所有音視頻資料均保存在錄像帶中,由于錄像帶的保質期為15年至30年,且保護意識淡薄,部分錄像帶被隨意堆放在墻角,導致這些音視頻資料存在永久無法修復的風險。
(四)媒資管理系統幾乎空白
全省104座電視播出機構,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除山西電視臺的新聞制播中心、太原市電視臺、呂梁市電視臺等少數播出機構建成媒資管理系統外,全省廣電系統其他播出機構媒資管理系統建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不論是制作素材還是播出成品,均沒有實現數字化,達不到資源共享的效應。
(五)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利用率低
山西電視臺從建臺至今,除滿足臺內制播需求外,社會和經濟效益利用率極低。社會效益方面:2010年,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號召,向西藏和新疆電視臺分別捐贈8集電視劇《百團大戰》;2012年,向彭真同志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捐贈《彭真和他的農民朋友們》DVD光盤。經濟效益方面:2013年向某個電影劇組出售有關申紀蘭的影像資料。
二、發達地區音視頻資料發展情況
近30年來,在數字化背景的催發下,發達地區的音像資料館擁有長遠的發展目光,憑借豐富的史料資源,通過建立媒資管理系統,對音視頻資料的收集利用取得了長足發展。通過實地調查研究,以上海、北京和浙江館為例進行分析。
(一)上海音像資料館是全國媒資管理系統建設的專業機構
成立于1984年的上海音像資料館,從建館初始就通過多種渠道,采集海內外各類音像資料,到目前為止擁有近百萬盤館藏,并且對旗下的電視頻道和廣播頻率的所有音視頻資料實施管理,持續不斷地積累初始資料。
一方面,上海音像資料館將媒資管理優勢轉化為生產力。自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開播以來和上海電視臺播出以來,所有的廣播電視節目資源均被上海音像資料館收藏,在豐富的音視頻資源基礎上建立的媒資管理系統,不僅供內部使用,而且上海音像資料館還積極探索對外服務模式和產業鏈拓展,通過多屏合作、提供媒資運營整體解決方案、技術服務輸出等多種方式將媒資管理優勢轉化為生產力。
另一方面,上海音像資料館所有的資料經過版權確權后,不僅供其內部各頻道、頻率使用,且最大化發揮了公益服務的作用,為政府、社會公益組織、影視集團等提供原始素材服務。2010年,上海音像資料館助力《東京審判Ⅱ》,提供南京大屠殺影像;與紀錄片中心合作,拍攝部分紀錄片:2017制作電視紀錄片《尋找饒家駒》;建設中國百年抗疫歷史影像庫,與紀錄片中心合作,完成《山河無恙·影響中國的疫情檔案》;2019年為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與紀錄片中心共同策劃《彩色新中國》,為獻禮上海解放70周年,與紀錄片中心等策劃《上海解放一年間》。
(二)北京音像資料館已經建立起標準的媒資管理系統
北京音像資料館目前庫存音像資料達3萬余部集、7萬余盤片,館藏媒體資源豐富,收集面廣,種類齊全,囊括《國家廣播電視電影行業標準》規定的各種類型。憑借豐富的館藏,北京音像資料館一方面通過對1995—2005年北京地區廣播電影電視精品的收集整理,制作發行了《聲屏華彩》,整套作品收錄了電影38部、電視連續劇66部、經典回顧7部、獲獎廣播節目93個、電視節目66個,共約2000小時。另一方面,在2009年建成了媒體資產管理系統,并逐步實現了音像資料的數字化保存、遷移,2012年對所有數字化資料進行精準編目,使歸檔、檢索、調用更加方便快捷,解決了大量視音頻資料存儲、再利用的問題,通過長期積累,收集到的圖像、聲音、文字等珍貴資料能更好地為社會各界提供服務。
(三)浙江音像資料館先進的數據存儲方式
藍光,也稱藍光光碟,是DVD之后下一時代的高畫質影音儲存光盤媒體。目前,藍光存儲是浙江音像資料館主要存儲資料的方式。藍光存儲提高了光盤的存儲容量,非線性編輯,檢索容易,可直接定位某個時間點,對存儲環境的要求也相對較低,且存儲時間久,穩定性強,音視頻資料不易丟失[2]。
浙江音像資料館在擁有大量館藏的基礎上,建立了藍光媒資管理系統,系統化、科學化的編目使檢索方便、快捷、高效,可直接檢索到某個視頻的某一秒。與此同時,體積更小的存儲設備SD卡②也是浙江館使用的一種存儲方式,因其便于攜帶、數據傳輸速度快等優良特性,在館內廣泛應用。將SD卡集中保存到修建的庫房中,隨著資料越來越多,庫房存儲空間有限,存儲成本也越來越高。浙江音像資料館將目光瞄準了云存儲,目前已建立云架構的智能媒資存儲系統,下一步打算利用中國藍云,做云架構。使用云存儲,在擁有無限大的存儲空間的同時,可以實現存儲自動化,達到管理者和用戶互聯互通的目的[3]。
三、山西廣電音視頻資料的發展之路
山西與上海、北京、浙江等發達地區的資料館比較,差距非常明顯。在學習借鑒全國優秀資料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目前實際情況,從以下兩方面出發,探索山西廣電音視頻資料的發展之路。
(一)兩手齊抓,收集資料,豐富館藏
一手立足本職,自給自足,盡可能多地采集音視頻資料。一方面,山西作為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時期涌現大批仁人志士,為民族解放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英雄事跡家喻戶曉。山西音像資料館應盡快重拾資料館職能,利用自身優勢,建立一支專業的策劃拍攝隊伍,通過自采的方式,做好對共和國將領子女、革命老兵、烈士家屬等人的采訪工作,用口述歷史的方式,收集山西紅色革命事跡,將紅色經典作品流傳下來。在增加館藏內容的同時,也可以為政府、媒體和各種拍攝機構提供服務,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另一方面,憑借自身優勢收集整理全省廣播電視電影行業各頻道、頻率有價值的節目、欄目資料和影視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科學化編目,經過版權確權后,做到資源共享,互連互通,提高資料利用效率。可以參照上海音像資料館的做法。
另一手打開通道,借助外援,拓寬資料收集途徑。山西的文化底蘊深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3000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從古至今一直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文化方面碩果累累。一方面,通過發布征集通知、民間捐獻、有償收購等多種手段,打開向全省收集資料的通道,將省內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旅游等各行業有價值的精品音視頻資料收集整理,重點是將目前已知的散落在廣電退休職工手中的廣播、電視錄像帶收歸資料館,進行統一的修復和數字化處理。另一方面,與國內外優秀資料館建立友好合作關系,通過交流、采買等多種手段,引進更多的珍貴資料,豐富館藏內容。
(二)兩腿走路,加大投入,引進人才
豐富的資料要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必須依靠強大的技術支撐,蛻變成文化產品,否則就會變為一堆廢紙。山西音像資料館應憑借自身的政治優勢,爭取政策扶持,盡快申請專項經費立項。
一條腿邁向人才興館之路,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引進專業技術人才。一方面,依托人才孵化基地、高校等有關單位,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積極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軟件工程等各類專業人才,建立專業技術團隊,為資料數字化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對現有職工進行科學合理的定崗定職,定期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提高業務水平。
另一條腿邁向科技興館之路,投入資金,購買專業技術設備。一方面,建立山西音像資料媒資管理系統,以現有的影音資料為基礎,進行數字化處理,及時搶救修復[4],學習上海、北京音像資料館的編目經驗,進行科學編目,達到音視頻資料長期保存和重復利用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開展版權確權工作,減少因侵權造成資料使用方面的困擾。另一方面,淘汰傳統資料存儲模式,學習浙江音像資料館在資料保存方面的經驗,用藍光存儲代替傳統的錄像帶,在增強資料存儲能量的同時,確保資料存儲的穩定性,一些重要的音視頻資料或文檔文件可以使用藍光保存。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這能夠降低資料重復利用的成本,起到提質增效的作用。云存儲是未來資料存儲的主流途徑,在資金持續保障的基礎上,能逐步建立云架構、智能云媒資管理系統,實現云儲存模式。無限大的存儲空間,不僅可以供內部資料存儲使用,而且可以用多余的空間提供租賃服務,產生經濟價值。
四、結語
此前,業界曾有言“人類正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與信息相關的技術)時代走向DT(Data technology,即數據處理技術)時代”。順著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潮流,山西廣電應以“十四五”發展為契機,學習全國優秀資料館經驗,依托山西音像資料館職能,憑借山西豐富的文化資源,多途徑收集資料,豐富館藏,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組建專業化隊伍,建立山西音像資料媒資管理系統,走音視頻資料持續發展之路,更好地為山西廣電和社會各界服務。
參考文獻:
[1] 蘆志豪,曾志剛.模擬錄像帶數字化及數據修復淺析[J].現代電影技術,2019(4):55-58,43.
[2] 趙萌.中國數字音頻技術融入藍光光盤格式[N].科技日報,2009-03-23(012).
[3] 張勝龍,蔡晶晶,史姣姣.廣電媒體云存儲的數據遷移方案與應用[J].廣播電視信息,2022(3):41-44.
[4] 陳宇.淺談廣電制作播出媒資管理系統一體化構想[J].西部廣播電視,2021(12):212-214.
作者簡介?于琴琴,學士,助理編輯,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