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美敬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對中年級的習作明確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些目標對于中年級的作文教學來說,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愿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
一、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習作
新課標提出:“中年級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習作也不例外,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所以,我在日常教學中,時刻引導學生留心生活,觀察生活,有感而發,落筆成文,讓學生明白作文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表達真情實感。這樣,學生就懂得習作就是生活,可以自由選擇,寫自己關心的、相信的和想說的話,做到為生活而寫,為真情而寫,為興趣而寫,為需要而寫,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而寫。
二、立足教材,拓展習作空間
在教學中對教材的安排可以更靈活地處理,中年級不受文體束縛,也不受篇章束縛,自由表達,大膽放手,不要怕不合規矩,只要是學生自己的話,在老師看來也許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貴的。鼓勵有創意的表達,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有創意都應該鼓勵。從實際情況出發,如果有更適合學生練習表達的內容范圍,完全可以修改教材里習作的安排。愛護學生想說想寫、敢說敢寫的熱情、沖動和愿望,不要有過多的條條框框,讓他們放開手腳去寫,消除習作的畏難情緒。教師要提供和創造更多的習作機會,多用肯定和激勵的方法,多組織展示和交流。如果按教材要求去寫,就大大限制了選材空間,造成學生選材局限性,無內容可寫,或內容雷同的現象。故而靈活使用教材,拓展廣泛的選材空間,讓學生自由選材,必然會引發學生書面表達的積極性。例如:有一次我給同學布置的小練筆是寫《清晨》:請你以“早晨”為題寫一篇作文。學生看到此題目后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有的說:“早晨,我匆匆忙忙去學校,沒有時間觀察,能不能寫中午或傍晚的景色。”還有的說:“我想寫夜晚的景色,行嗎?”“當然行!”我回答道。頓時學生熱情十分高漲。平時有些不能在一課完成作文的學生,也能在一節課完成了。作文內容也豐富多彩,且有真情實感。一個片段:元宵節的夜晚,我和媽媽去逛街。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看到一排排燈籠,霎時,我眼前一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掛在蒼翠的小樹中間的燈籠。燈籠顏色各異,燈籠上的圖案形態各樣:有提著燈籠的小女孩,也有點鞭炮的小男孩。突然傳來鞭炮聲,原來舞龍隊來了,它們先到政府大門前面一塊空地上表演,觀看的人圍了里三層,外三層。那條龍一共有九節,伴著鞭炮聲,一會轉圈圈,一會排成一字隊,表演得棒極了!由此可見,滿足學生的愿望,讓學生在作文指導的要求下去自由選材,他們就有內容可寫,更樂于表達,對作文的興趣必然大大提高。
三、開展多種形式活動,不斷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學習作文的信心
1.故事活動的開展
在教學中我發現不少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太差,怎樣才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呢?講故事,孩子們最喜歡聽故事了。
(1)故事大王的選舉
開展每周一次的講故事活動。誰講的多講的好,誰就可以得到一本故事書。這一活動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每到周五的下午,課間時就聽到孩子們的講故事聲。
(2)編故事
編故事活動,是指由老師給幾個角色讓你來編,編得好的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獎勵。通過講故事、編故事的活動,孩子們的語言能力提高了不少,碰到要說話時,也有話說,會說話了。
2.其他活動的開展
(1)每次習作的競賽活動
每次習作后,我都認真地批閱他們的作文,力求找到他們每一個閃光點。每到下一次作文課時,我就拿過好的學生的作文,逐一朗讀、點評,并選出前3名同學的作文把它們重新編寫在我班的作文選上。
(2)讀書活動
四、觀察思考,做生活的主人
學習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單靠許多習作課上的幾次習作能達成的,學生許多佳作的出現也并不都是在老師有意識的精心指導下出現的。生活中許多好的習作素材,不經意間擦出的靈感,稍縱即逝,如果都等到習作課上等到老師要求才去做,那激情就會打折扣。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自由表達,樂于表達,及時表達的習慣。
1.學會觀察
留心觀察,首先要他們學會觀察,在三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篇學作,內容是寫一處景色,要求是走出校園,觀察迷人的秋景,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然后選擇一處景色寫下來。在這里,我同樣帶孩子們去郊外游玩,但游玩時卻沒有像以前一樣讓他們自由自在的玩、笑,而是布置了任務,就是: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動作等。觀察過后,細心的同學們看到了許多以前沒有發現的東西:一朵帶著露水的花,一只忙碌的小螞蟻,一只結網的蜘蛛,一片落葉的美麗,一群嬉戲的鴨子,一棵青松的枯針……他們又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并且加上在摘錄筆記上的佳詞妙句的配合,寫出了許多美妙的文章。
2.觀察與實踐習作的結合
在上篇作文過后,我便經常布置學生做一些觀察的日記與習作,或者說是隨筆吧。在晴朗無云時,我會讓他們觀察日升日落,觀察天空、白云;在暗淡無日的陰雨天,我會讓他們觀察雨天的天空、雨滴、輕風、暴雨;在閑暇無事時,我讓他們觀察小貓、小狗、月季、校園、同學、老師……
總之,從三年級起,學生的獨立意識與表現欲都急劇地增長,這是使他們能樂于作文的主觀心理條件。語文教師必須把握住這有利時機,認真琢磨科學的指導方法,給學生營造起適合其樂于表達的作文平臺,讓他們以正常的心態,愉悅的情感,足夠的勇氣與信心,步入人生書面作文表達的第一道門檻,為其今后健康成長,進一步學習各種知識,與社會各類人群、媒體進行廣泛交流打好堅實的語文基礎。讓我們為學生在作文時多開幾扇窗,讓清新的空氣吹進來,讓靚麗的色彩透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