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霞
義務教育關注適齡兒童和青少年上學機會的公平,素質教育則關注他們發展機會的公平,期望他們都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素質水平,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評價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和諧的發展性評價。雙減”政策下,學校應做好評價教育的“加法”。在語文學業評價過程中,應當以生為本,關注人文素養的發展,應將語文教學的長遠效果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置于重要的評價地位,讓每個學生在人性化的評價中昂首前進。
案例展示:
小蝦和螃蟹賽跑,章魚做裁判。比賽時,小蝦拼命地倒退,螃蟹拼命地橫行。不一會兒,章魚裁判宣布結果:兩個冠軍。小蝦是倒退冠軍。螃蟹是橫行冠軍。大伙兒都說:“章魚裁判真公正!”
案例解析:
章魚不以一個固定的標準為依據,而是看到小蝦和螃蟹各有所長,這就是章魚裁判的聰明和公正所在。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作評判,不局限于一個標準,根據各自特點,發現才能,這樣既公正合理,又鼓舞了小蝦和螃蟹的信心。章魚的評判方法值得我們每一個教師學習。“讓每一只小鳥都唱歌,讓每一朵花兒都開放”,這是教育的使命,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宗旨,更是教育者的職責。為此,建立一套能給予人以激勵、促發展的評價機制,勢在必行。發展性評價是一種動態的評價,它伴隨著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倡導評價功能的激勵作用,評價方法和主體的多元化,注重評價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基本精神。如果說傳統的評價給了學生一個果實,那么發展性評價則為每位學生選擇了種子,而且不止一顆,并燃起其播種和耕耘的欲望,從而收獲完美的人生。
對策建議:
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評價,是推動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支點。它以評價標準的多維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那么,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如何進行學業評價,如何用這個支點來調整教師的教學,讓每個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都生動活潑地學習、公平地發展呢?
一、正確理解語文學業評價的公平發展理念
公平發展評價理念的主要指導理論是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的主要論點有以下幾個。
第一,智能的多元性。每個人有多種智能,這些智能是相互獨立的,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又共同發揮作用。
第二,智能的差異性。每個人的智能強項是不同的,有的人數學邏輯智能好一點,有的人肢體運動能力好一點。
第三,智能的發展性。人的智能是通過學習不斷變化發展的,教師必須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我們所謂尊重學生個性,所謂因材施教,一定要落實到對每個學生的智能特征的了解和尊重上。
2021年7月24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根據《意見》,省教育廳等四部門于。但就學校實踐而言,要解決課后服務評價的短板問題。一要注重服務課程開發評價,評價學校能否圍繞“作業輔導+社團活動”總框架,將“作業輔導”與“實踐參與”“個性成長”“特色培養”有機結合,開發“菜單式”課后服務課程,滿足“多元化”服務需求;二是注重作業輔導評價,評價教師能否解決學生遇到的共性和個性化問題,指導學生有效復習、預習、課外閱讀和完成家庭作業等;三是注重社團活動評價,評價指導教師能否充分利用學校特色資源,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緩解學業壓力,挖掘學生潛能,培養綜合素質。實施“雙減”政策,是當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雙減”政策明確,學校要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上發揮主導作用。在“雙減”政策下,要調整優化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結構,既要做好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減法”,又要做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加法”。就學校管理而言,“教—學—評”是教育活動的內循環,評價是牛鼻子,尤其要做好教育評價的“加法”。不同的智能在人類的生產實踐、文化創造和精神生活中應該享有平等的地位,它們不但同樣寶貴,而且因為它們的復雜組合和相互補充才構成了人類生命的豐富多彩。教師應該充分尊重任何一種智能,按照每個學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結構提供發展、成長的條件和機會。
二、采用多元教學方法,發揮每個學生的智能
多元教學法使尊重學生個性、體現多元智能的思想得以實現。因為每個學生的智能潛力是不同的,而且是不斷豐富發展的,所以教師應分別對待,不僅對多數學生并且對每一個學生都應采用多元的教法。
三、在語文學業評價中體現公平
評價展示:
1.多種特色星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我校設計和使用可多種特色星,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這些星的設計和使用充分注重了學生個體差異,關注了學生語文學業的全面發展。
2.據語文學習的項目,設計頒發書寫之星
對堅持每天閱讀記錄閱讀手冊,繪制思維導圖頒發閱讀之星。
案例解析:新的評價理念指出:評價不是給學生一個結論或給學生排隊,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了保護部分學困生的自尊心和對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信心。教師關注了個體差異。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體現在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評定,還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熱情和創新精神的評定;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擁有自信。
落實課程標準,保障學校教育的基本學業標準不降低,是落實“雙減”工作的基礎。《意見》指出,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雙減”政策下,學校管理應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切實優化課堂教學評價。學校需要讓課堂教學回歸國家課程基準線,按質按量完成課程方案規定的核心素養要求,并對學生有個性化的關注與支持;學校需要加大時間與精力投入,聚焦“課堂教學質量”“作業設計”“個性化支持”等關鍵環節開展有意義的課堂教學評價變革;學校需要將課堂教學的主線和評價標準重新梳理,做好學校教育評價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