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靜
與之前相比,宋朝時期商品經濟高度繁榮,市民文化蓬勃發展,社會風氣也開始逐漸向寬松自由的方向發展。盡管社會的主調依然是男尊女卑,但與之前相比,女子開始逐漸有了自我意識。她們不再拘泥于小小的庭院之中,而是渴望能夠獲得自由和個性化的發展,渴望能夠有更為廣闊的天空,渴望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價值,于是邁上了文學之路。因此,會填詞的女子多了許多,然而能有詩詞傳世的,唯有李清照與朱淑真。她們所處時代大致相同、氣質很是相似,文采相類,詩詞作品中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同時,她們生活經歷、個性特征等有所不同,作品中也存在很多差異。研究她們在詩詞方面的異同,可以借此了解宋朝時期女性詞人的特點。
一、詩詞風格比較
或許是因為兩人同為女子,很多時候都能體會到女子立身于世的艱辛,因此她們詩詞風格都趨向于婉約。自元明以來,許多人曾將兩人詩詞作比較,對其評價也極其相似,說她們一個是“能曲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對李清照的評價),一個是“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對朱淑真的評價)。可見兩人作品中都有一種女性獨有的婉約細膩之美。兩人際遇不同,因而作品有較大差異。朱淑真詩詞多半是對生活的感嘆,李清照詩詞則更為爽朗,她們將生活的閱歷融入詩詞中,使得詩詞有了更為豐富的情感。
李清照出生于文學世家,其父親李格非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門生。書籍能夠拓展人的視野,整日與名家在一起,李格非對李清照的教育以當時社會的主調為主,同時十分重視家教,哪怕李清照是一介女子,無須飽讀詩書指點江山,他也依然嚴格要求她,李清照有了更多的機會接受更為廣闊的天地。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李清照,有很多機會接觸當時著名的文人,而在文學的熏陶與感染之下,她逐漸形成了委婉中帶著豪情壯志的性格。所以李清照的詩詞,既有女性的溫柔與智慧,又有男性的俊朗與開闊。雖然她的詩詞整體趨向于婉約,但在某些地方與婉約風格有著明顯的不同,甚至有時候帶一些塞外詩詞的大氣。這一點曾被歷來許多評論家津津樂道,畢竟能將女子的細膩與男子的豪氣融合在一起的女詞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寥寥無幾。
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楊慎在《詞品》中評論道:“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所以后人也曾用“丈夫氣”來評論李清照,這一詞語出自清代沈曾植的《菌閣瑣談》:“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辛,非秦、柳也。”此外,清代李調元也在《雨村詞話》中評價:“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之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足以看出李清照詩詞影響之大,堪比巾幗不讓須眉。
當前所流傳的李清照詩詞作品中,有純粹的女性書寫之所,這一點在她結婚以后表現得相當明顯。彼時,她與丈夫琴瑟和鳴,兩人又同樣愛好文學,這種愉快的心情激發了她的細膩與溫柔,因此寫下了許多與女性心情有關的詩篇。“靖康之變”后,李清照經歷了許多大苦大悲之事,心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也讓她的詩歌風格大變,寫下了許多慷慨激昂的詩篇。比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以突出楚霸王項羽的人生經歷為主,表面是在抒發項羽在活著時候要成為豪杰,死去要為鬼雄,實則是以人抒情。彼時南宋當權派面對國破之后的滿目瘡痍,不是想著如何設法驅趕敵人,反而一味偷安,置萬千百姓的生死于不顧。這首詩主調旋律慷慨激昂,第一句就直擊李清照的人生價值,一個人活著就要具有自身最高價值,就要成為人中豪杰,就算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李清照借楚霸王項羽一方面凸顯項羽的英勇無畏霸氣,另一方面表達出自己無所畏懼的人生狀態,詩詞中的“不肯”則更加證明李清照是一位寧死不屈的女中豪杰。李清照作此詩意在借古諷今,其愛國之心如昭昭日月,同時譏諷南宋當權者安于現狀,不顧百姓死活的無恥行徑。
朱淑真也曾就楚霸王項羽的故事作詩。《項羽兩首·其一》:“自古興亡本自天,豈容人力預其間。非憑天與憑騅逝,騅不前兮戰已閑。”《項羽兩首·其二》:“蓋世英雄力拔山,豈知天意在西關。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嘆身亡頃刻間。”
作為后輩,朱淑真在詩詞中肯定了項羽的英雄氣概,說他是“蓋世英雄力拔山”,是少見的英雄豪杰;又分析了他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的原因,并間接性表明一切自有天意,從而突出詩詞主旨。并且“騅”字用得恰到好處,詩詞更具有惋惜可憐之情。但是從整篇詩詞分析來看,朱淑真通過“天意”表明了對項羽失敗的惋惜之情。
同樣以項羽為題材,兩兩對比,就會發現出她們詩詞風格相差甚大:李清照的詩詞慷慨激昂,句句擲地有聲,后人每每讀起來都覺得心中滿是豪氣,唯有放手拼搏,才不枉來人間走一趟;朱淑真的兩篇詩作猶如在講故事,用女性所獨有的角度將項羽的故事娓娓道來,沒有激烈的情緒,也沒有華麗的詞語矯揉造作。
李清照曾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觀點,雖然身處亂世,歷經大苦大悲之事,然而她并沒有一味書寫自己心中的苦悶,而是將目光放在了周圍的百姓身上,寫出他們在戰亂中顛沛流離、至親之人可能再也無法見面的痛苦,風格趨向于含蓄深沉。比如《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將她所經歷的真實生活悉數融入了夢境,然后采用浪漫主義的構思,以記錄夢境所發事情的方式,將各種奇思妙想連接起來,以此來寄托情思,傾訴隱衷,將真實生活、夢境寫實、歷史和現實完美契合,從而構建出氣宇軒昂、壯闊雄偉的詩詞意境。在讀這首詩的過程中,人們仿佛也參與到李清照所構建的夢境中一般,并縱觀全局閱覽史詩。全局設置巧妙,景象開拓,氣勢更是有著豪邁詩詞所具有的磅礴,充分體現了李清照性情中所具有的男兒豪氣。而朱淑真沒有李清照這一番經歷,所以目光多是在自己或者是閨中女子身上,詩詞作品一直處于單一狀態。前者將“婉約派”的情思與開闊的胸襟結合了起來,因此詩篇意境很是開拓,且讀的時候朗朗上口,儼然有了一派大家風范;后者雖然也文采斐然,然而詩中的情語常常濃得化不開,所以詩詞意境幽怨纏綿,略顯小女人范。正因如此,才有評論家用“丈夫氣”與“閨閣氣”來概括兩人詩詞風格,足以看出李清照與朱淑真在詩詞風格方面的差距。83F82672-524C-4726-961C-C7B8E1E62CB2
二、創作題材比較
古代的交通并不發達,即便朱淑真文采斐然,其創作題材也都局限于周圍事物,因此創作題材相對單一。曾有人將其作品一一梳理,發現她的作品多是描繪四季風景的閨中題材,如西園、桂堂等閨閣住所。詩詞作品多以女子梳洗裝扮、賞花看景、擺弄服飾、觀賞明月等生活細節為主。題材視角也多以女性為主,處處透露著女性的敏感與細膩。曾有人對朱淑真的《斷腸集》中作品進行歸納與總結,發現吟詠情懷的文章占她所有作品的4/5,由此可見,她的創作題材較為單調,朱淑真似乎是蜷縮在為自己打造的女性世界中,盡情釋放自身壓抑的情感。
李清照一生經歷頗多,特別是在“靖康之變”發生以后,她與丈夫趙明誠在南下避難期間,由于力弱,未能保護好他們多年精心收集而的金石文物,導致文物遺失殆盡。后來丈夫又不幸去世,徒留她一人在亂世中踽踽獨行。這些不幸的經歷讓李清照的心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早年與朱淑真相同的女子婉約風,逐漸有了文學大家的悲憫。細細閱覽可以發現,這之后李清照的作品多以抒發亡國之痛、思念家國為主。比如那首流傳千古的《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細讀全篇就會發現,詞人既有國愁又有家愁,還有情愁糾纏其中,這種復雜的感情又怎是一個“愁”所能表達的,因此詞人借酒消愁,結果發現憂愁不但沒有得到排遣,反而更加濃烈。讀者看完,也不由惆悵無比,不知道如何排解。李清照的涉酒詩作雖然也會以酒入詞,達到抒發個人感情的目的,然而她的目光不局限于酒,在表現手法上更加趨于內斂。
三、詩詞中所呈現的女性形象比較
李清照與朱淑真作為同一時代女詞人,她們的詩詞中體現的女性形象有不少相似之處。
李清照與朱淑真都是在家境殷實且書香氛圍濃郁的環境中成長的,因此都有機會接受更高的教育,瀏覽更全面的書籍。她們在少女期間都無憂無慮,只需要吟詩作賦。在這一階段,兩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以天真爛漫、多情溫柔的少女形象為主,并且與生活較為貼近。以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為例:“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
這篇詩詞是李清照早期作品之一,主要體現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這首小令看似簡單,實則通過“雨疏風驟”描寫了春夜中不能看到的事物。風雨過后的第二天她急切地詢問“卷簾人”,“卷簾人”卻告訴她“海棠依舊”。對此,她連忙用“知否,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錯誤。她認為,如果沒有這場風吹雨打,園中的花草樹木則應該是綠葉繁茂,她通過“綠肥紅瘦”進而表達對春天逝去的惋惜。這首詞表達的過程中雖然簡單,卻通過與“卷簾人”的一問一答,靈活巧妙地勾畫出“卷簾人”的漫不經心,同時凸顯敏感多情的小姐特征。語言淳樸自然,有一種溫柔卻俏皮的美,讀起來時會有一種回味無窮且夢回場景的意境。
朱淑真作品中也有凸顯對大自然緬懷惋惜的少女形象,以朱淑真的《書窗即事》為例:“花落春無語,春歸鳥自啼。多情是蜂蝶,飛過粉墻西。”
這也是一首寫春、寫自然的小詞,將春天、鳥、蜜蜂進行擬人化描寫,整首詩詞更加具有生命力。開篇的“春無語”將春天描寫得更加形象化,似乎春天也是有生命一般,后續更是由蜂蝶烘托這大自然的生機勃勃,并通過豐富景色抒發自己對春天的眷戀之情。
四、結語
朱淑真與李清照同為宋朝杰出女詞人,她們的詩詞作品中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曾寫過閨中題材,歌頌過四季之美。然而兩個人經歷不同、閱讀不同、心境不同,她們的詩詞作品中又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朱淑真的詩詞風格趨于婉約,將女人的細膩與溫柔一一展現,讓后人從中了解宋代女子的日常生活與所思所想;而李清照則在“靖康之變”以后經歷過諸多大喜大悲之事,因此詩作中逐漸有了男子的豪情壯志。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詞人,她們的文學成就值得后人學習。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83F82672-524C-4726-961C-C7B8E1E62C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