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媛
浪漫主義產生于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法國大革命失敗以后,一些知識分子已經脫離了權威、傳統和古典模式的苦海,進而產生了浪漫的藝術。德拉克洛瓦在當時的畫壇名聲大噪,叱咤風云,已經被定義為一位偉大的先驅者,人們甚至給他起外號為“浪漫主義的獅子”。德拉克洛瓦不僅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藝術學校的優良傳統,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如現實與想象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富有動感力的構圖、強烈的色彩對比、堅實厚重的造型和奔放的筆觸。不僅促進了后代繪畫流派的形成,而且為其他畫家提供了藝術上的借鑒。
一、現實與想象相結合的創作方法
德拉克洛瓦的繪畫作品充分肯定了浪漫主義藝術的基本美學原則,重視想象和幻想,側重傳達人的主觀感受。他認為,通過想象創造出來的繪畫才是最真實的,通過想象捕捉到的東西才是最本質的,對他來說,想象力在所有必要條件中占據首位。由此可見,德拉克洛瓦認為感情的表達才是繪畫的主要目的。
《阿爾及爾的女人》是德拉克洛瓦最具有異國情調和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畫家游經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時偶然間看到了一位婦人的閨房,被當時的場景深深吸引。但因照相技術還未發明,德拉克洛瓦便在速寫本上大致記錄了婦人的姿態,這些素材至今保存完好。后來畫家以飽滿的熱情創作了此幅畫作,畫面中站著的女傭戴著頭巾,右側是一位翹著膝蓋的婦女,她們好似在怡然自得地訴說著家常;左下角是一位斜躺著的婦女,她眼睛目視前方,嘴角微微翹起,給人以親切之感。這樣一幅充滿東方色彩的作品,除主要人物外,場景的組合均依靠德拉克洛瓦的想象,但毫無違和感,由此不得不贊嘆這位藝術大師的手法之高超和想象之大膽、豐富。由此可以看出,德拉克洛瓦是基于現實又充滿無限想象的思路創造出這幅作品。
在日后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德拉克洛瓦也在一定程度上堅守這一創作方法,正因如此,才能有無數動人心弦的畫作留存于世,供我們欣賞和學習。這也告誡我們,創作不是簡單地模仿自然,而是將觀察、感受到的美,經過主觀處理,組織成可以帶給人們審美享受的畫面,這一點值得深思。
二、富有動感力的構圖
創作一幅畫時,創作者會首先考慮繪畫內容,下一步是收集材料,萬事俱備,只欠構圖。19世紀出現的浪漫主義畫派打破了新古典主義千篇一律的構圖規則,使得本如一潭死水的歐洲畫派變得生機勃勃。以德拉克洛瓦為代表,為了達到最圓滿的狀態,他苦心孤詣、不斷探索,并從17世紀弗蘭德斯杰出的藝術家魯本斯的作品中汲取了營養,創作了大量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給畫面賦予了新的生命和含義。
如果說魯本斯是啟蒙老師,那真正影響德拉克洛瓦的是他的師兄熱里科,他熱衷于學習熱里科的構圖及色彩。在觀看了熱里科的《梅杜薩之筏》后,德拉克洛瓦創作了《但丁的渡舟》,這幅作品取材于但丁名著《神曲》,描繪了在詩人維吉爾的引導下,但丁乘坐卡隆的渡船穿越地域湖的情景。畫面上,幾位主體人物身穿彩色鮮艷的衣衫,在海風的吹動和海浪的拍打下,他們尤顯凌亂和渺小;船下還有幾個被罰入獄的裸體者,他們拼命抓緊小舟不放,祈望回到陽界,其中還有一位裸體女子,水珠在她身上閃著光,映襯出潔白的肌膚。天空中的烏云和火焰燃燒后的黑煙融為一體,在空中流動著,海水波濤洶涌,濺起的層層浪花拍打著小船上的難民,仿佛下一秒小船就會被無情地吞沒,人們被死亡威脅著,拼命掙扎卻又無能為力,整個畫面充斥著動蕩、壓抑、緊張和恐怖的氛圍。在這幅巨作中,德拉克洛瓦以其充滿戲劇性的畫面效果,動搖了視覺習慣,使得整個場面洋溢著動感,即使作為觀賞者,也能夠身臨其境。
德拉克洛瓦還熱衷于表現動物題材,創作了大量關于動物野獸的作品,其中“獅子”的題材占很大一部分。獅子有著龐大的體格、健碩的肌肉、旺盛的精力和令人難以征服的野性,深深吸引著德拉克洛瓦,所以,人們稱德拉克洛瓦“浪漫主義的獅子”,象征著他對抗舊勢力的勇氣。《獵獅》是一幅東方主義風格的作品,畫面中,左右分別有一頭高大威猛的獅子,它們站立著與人馬搏斗,人馬踏翻在地,后面雖有隊友相助,但從畫面中傳達出的緊張氣氛來看,人和馬的力量在獅子面前十分微弱,這一由散點式構圖組成的場景極具動感。
《誘拐麗貝卡》是德拉克洛瓦根據英國作家司各特小說當中的某一情節創作的,畫面的天空中彌漫著滾滾濃煙,將清澈寧靜的天空渲染成黑色,很顯然這幾位騎士已經將這座堅固的城堡焚燒摧毀,他們手持兵器,宣告著勝利。其中最威武的騎士古貝爾從城堡中將少女麗貝卡劫走,他張開雙臂將少女扛于肩上,麗貝卡做仰天掙扎之狀,但卻無力掙脫,面露絕望,與此同時,古貝爾的隨從早已為他備好馬匹。整個場面充滿了緊張的氛圍,怒氣沖天的火光,飄蕩著的濃煙,騎士匆忙奔走的動作刻畫,都加深了畫面的動感。
構圖是繪畫創作的重要環節之一,德拉克洛瓦在這一方面沖破了新古典主義的束縛和羈絆,運用自身獨到的見解、各種富有動感的構圖形式,創作出無數動人心弦的作品,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和經驗。
三、強烈的色彩對比
德拉克洛瓦為代表的浪漫主義畫派,打破了新古典主義時期注重形式和素描的繪畫傳統,主張運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及情感。作為浪漫主義領軍人物的德拉克洛瓦對色彩十分敏感,將精力都投入了對色彩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可謂傾注了畢生的心血。
德拉克洛瓦擅長使用強烈的色彩對比來豐富畫面,他尤善運用紅色,并與其他顏色形成對比。德拉克洛瓦十分偏愛朱紅色,《希奧島的屠殺》中就運用了紅色。畫面總體呈現了如下內容:遠處焚燒村落后的煙火彌漫在空氣中,與看似寧靜的淡藍色天空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和視覺沖擊;裸體的難民和身穿騎服皮膚黝黑的騎兵形成明顯的亮暗對比。德拉克洛瓦用了強烈的色彩塑造出來這一人間悲劇的場面,與其說他擅用色彩對比,不如說他正是通過這種表達方式來宣泄內心的憤怒之情。德拉克洛瓦在這幅畫中使用了強烈的明暗對比和濃郁的色彩,使得觀賞者能夠感同身受。
《撒丹納巴勒斯之死》是德拉克洛瓦繼《希奧島的屠殺》之后創作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經典巨作,取材于拜倫的同名小說《撒丹納巴勒斯》,放眼望去,除了錯綜復雜的各種形象外,撲面而來的是紅色的充滿血腥的味道。撒丹納巴勒斯是亞述最后一位國王,在招致叛亂臨死之時,他從容地命令士兵處置自己心愛的妻妾與犬馬,金光燦燦的珠寶散落一地,成群瀕臨死亡的妻妾赤裸著雪白的肉體,遭到威武健壯的黑色皮膚士兵的屠戮。這是一幅色彩繽紛、對比強烈,混亂、悲慘和不安交織成一幅充滿恐怖的畫面,畫面以鮮紅和深褐色為主色調,表現出既華麗又殘忍的氛圍,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此幅作品除了色彩的對比十分強烈之外,還將動蕩不安的局面與面無表情、視死如歸的國王形象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出畫家嫻熟的繪畫技法。A0A7CFF6-7C29-4613-BA6E-9A87051CAEC8
德拉克洛瓦在色彩方面的成就不亞于前面所講的構圖,他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和成果直接影響了新印象派、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獸派的畫家,并為其提供了理論指導,使得色彩得以從新古典主義所提倡的素描中解放出來,拓寬了繪畫藝術的發展道路。
四、堅實厚重的造型
德拉克洛瓦非常重視角色的形狀,并能夠準確地掌握它。在作品中,大到人物形象,小到背景道具,均刻畫嚴密,力圖表現堅實和厚重的造型。
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之一《摩洛哥騎士涉水而過》來闡釋這一概念再適合不過。整幅畫只有一人一馬兩個主體物,其余為背景。主體物位于畫面最前端,有呼之欲出之感。騎士坐在馬背上,戰袍隨風飄揚,矯健的戰馬蹚過河水奔向地面,可以看到馬的兩條前腿已貼近地面,而它的后腿還踏在水中,并且水的高度已經達到了腿的根部,由此可見水之深。此種情境之中,騎士和馬沒有被周圍險惡的環境所影響,他們眼神堅定,緊閉嘴巴,眉頭緊鎖,在做最后的沖刺。德拉克洛瓦對背景的天空、遠處的陸地和河水做簡要概括處理,對人和馬則精細刻畫,烘托出沉重、壓抑的氣氛,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才更突出騎士與戰馬的昂揚、堅韌、穩重。
《自畫像》是德拉克洛瓦創作于1837年的一幅作品,它標志著德拉克洛瓦藝術生涯的轉折。以往,強烈的色彩對比是這位藝術大師最明顯的標志之一,而《自畫像》中,作者運用了大面積的黑色和黃褐色,同之前裝飾性強、色彩飽和度高的作品形成了巨大反差。畫面無背景裝飾,近景所描繪的德拉克洛瓦本人,眼神篤定,眉頭緊鎖,身穿黑色外套,給人以冷靜、嚴肅之感。從這幅作品的刻畫上不難看出,畫家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真實感,絲毫沒有裝飾意味。德拉克洛瓦放眼生活,以自己為視點,描繪了一個最熟悉的人物形象,這一形象不同于《自由領導人民》中女旗手的斗志昂揚,也不同于《希奧島的屠殺》中被害者的痛苦絕望,而是具有沉著冷峻的氣質。
德拉克洛瓦在塑造形象這一方面一直保持著嚴謹的態度,力圖每一處細節都能體現堅實、厚重之感,這是他繪畫時的原則和一直以來追求的境界,這使得他的畫面更具有力量感,更加攝人心魄。
五、奔放的筆觸
與新古典主義相反的畫風從巴洛克開始,新古典主義的筆觸強調嚴謹、理性、莊重、堅韌,到了巴洛克時代,筆觸終于被解放出來,呈現出奔放、自由、跳躍、粗獷的特點。而浪漫主義自然承接了巴洛克的筆觸“遺產”,其中最具代表的浪漫主義畫家當屬德拉克洛瓦。對于畫家來說,筆觸就是生命的表現,它既能反映人的內心活動,也可以映射畫家的性格,人們可以在德拉克洛瓦的畫面中看出他運用筆觸所表現出奔放、自由的特點。他打破了新古典主義規則的禁錮,更加隨性地在畫面上抒發自身情感,使得奔放的筆觸這一繪畫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獅子吞噬一只野兔》這一畫面中,人們首先看到的是一頭體格雄健、威猛懾人的獅子,眉頭緊鎖,眼神透露出捕食者的強悍,雄獅一頭長毛,像金黃色的鬈發。德拉克洛瓦并沒有用太多的細節去刻畫這一主體物,整個畫面呈現出自由、奔放又不失嚴謹的筆觸,尤其是這一頭隨性肆意的毛發,畫家借助顏料的厚薄對比、色彩的濃淡變化、筆的輕重力度、運筆的快慢節奏,體現出獅子的質感和體積感。
《肖邦》同樣是一幅人物肖像畫。肖邦是德拉克洛瓦同心同德的摯友,他經常去聽肖邦的演奏會,這幅作品便是為肖邦所創。畫家筆下的肖邦有著一頭蓬松的卷發,畫家以深沉低暗的色調、粗糲豪放的筆觸、強烈的質感來描繪這一局部,體現出頭發的亮感和光影虛實的趣味,使得原本整體看起來比較憂郁的肖邦增添了一絲歡快的氣氛。
德拉克洛瓦在作品中通過不同的筆觸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他以奔放不羈的筆觸宣泄著他不滿當時生活狀態的情緒,如社會的激蕩、人民悲慘的命運等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因此,這種奔放、自由的筆觸的背后其實蘊含著歷史意義,這也使他的作品更富有生命力。
(四川師范大學)A0A7CFF6-7C29-4613-BA6E-9A87051CAE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