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燕萍
導讀單元的設計是統編版教材中亮麗的一筆,無論從編排的體系、導讀的內容及其目的與意義,它的安排可以說是匠心獨具。我們應把握其精華,發揮它最大化的作用,因此,結合統編教材“三位一體”的特色,我們著手開發了單元導讀微課,并以“感受與理解-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為思路設計出“4+1”模式。下面就以統編版教材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導讀為例(以下簡稱本例)進行闡述。
一、四環節雙融雙促助力學生思維發展
(一)情景激趣,感知主題
本例中呈現的畫面充滿了童真、童趣:兩個小孩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尋覓著什么,凸顯“觀察”的單元題眼。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最能觸發學生對“生活語文”的感觸。在本例中我播放了小草萌芽,花兒偷偷綻放的視頻,引導學生我們身邊的事物正在一點一滴地變化,這需要我們細致觀察才能發現。并適時結合單元導讀中的提示語“處處留心皆學問”,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提示語,從而知道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就能發現一物一縷,一花一草皆可尋可問可獲可得。進而引導學生對單元的主題進行概括,通過感知和概括主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幫助學生確立了單元主題的意識。同時也更容易讓學生進入課堂,產生學習興趣。為了更好地滲透人文素養,教師在使用微課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單元的主題進行拓展,以一石激起千層浪。
(二)細讀導語,探尋策略
感知主題后,學生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淺表狀態。所以在銜接上一環節的主題感知后,我們引導學生通過細讀單元導語,讓學生提煉單元語文要素。如本例中“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學生能在主題的啟發下,輕巧鎖定“連續觀察”為本單元的要素。而對于捕捉要素的敏感要基于教師平時的滲透,善于“授之以漁”的老師往往對學生“學之有道”的啟發較深。讓學生清晰地明白到自己在這個單元中要學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學。在整個單元主題的閱讀教學中,我們也會注意提醒學生使用這個學習方法,達到有意識地學習。
(三)品味賞析,領悟方法
讓學生初步通讀全單元或精選能體現本單元要素的部分課文片段,在選擇課文時,盡可能選擇既能體現單元主題內容,又能吸引學生學習欲望的片段。引導學生對文段進行賞析并初步領悟出本單元主題的學習方法,對該方法有初步印象及了解,從而為在后續的閱讀教學中打下良好的鋪墊與基礎,以期望最佳的舉一反三的作用。本例中,我選擇了《題西林壁》中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讓學生了解詩人能描寫出廬山的不同形態,源于他能從不同角度的進行觀察;另一例則選擇了《爬山虎的腳》中的句子“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從該句當中的“不幾天”“后來”兩個詞語引導學生領悟“觀察要長期進行,才能體會深刻,描寫準確”
該環節如初見,要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花未全開月未圓,讓學生對本單元課文留有遐想空間,學有余味。
(四)積累整合,學以致用
本環節主要體現單元學習的整體性及全局意識。微課中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整合單元篇章、呈現知識結構及學習策略,為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與回顧。該環節與任務單的使用相銜接,根據三個環節的學習過渡到讓學生明白這個單元所要完成的任務及運用單元方法進行課外延伸學習的方向。
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相互承接,相互融合。既體現了該單元知識目標的一個遞進態勢,亦呈現了學生語文思維發展的一個規律。
二、一任務驅動引領學生自主探究
(一)1個學習任務單
學習任務單我們命名為“導讀空間加油站”,立足“積累、探究、運用”三個維度我們在單子里設置了“閱讀沖浪”“語海拾貝”“學貴有疑”“自我評價”四個部分。“閱讀沖浪”通過推薦閱讀本單元的類文(包含篇章和整本書閱讀),如本例中的《春》《梧桐樹》以及《青鳥情》讓學生加強了對同主題文章的理解及鑒賞,對單元要素的滲透有了進一步的強化,是提升學生閱讀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語海拾貝”關注閱讀過程,鼓勵學生做適當的積累,如:關注新鮮的詞句,摘抄優美語句等,逐漸訓練學生的語感?!皩W貴有疑”的設計意在為教學留白,啟發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在單元學習中引導學生發現并記錄自己的疑惑,教者可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引導他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或篩選出其中有代表性的熱點問題開發成“班本教材”。持之以恒,厚積薄發,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及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評價”能引發學生的自我認同,自我反思,最后我們通過“自我評價”引導學生關注自己整個單元的表現,進行反思和總結,給出一個適當的評價。
導讀微課范式的設計應用是一個創新模式。縱觀以往教材進入單元后通常直奔主題開始閱讀教學,極少能顧及師生教與學的單元的整體意識,及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單元學習的藍圖。本微課恰如其分地填補了這個空白,讓師生既可見樹木,又可見森林,教得清清楚楚,學得明明白白。
責任編輯 龍建剛2F9B4028-2A29-4BB9-8634-9651104434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