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嬋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其情感與價值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德育融合,能夠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通過挖掘語文學科中的德育資源,加強德育功能,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因此,筆者對德育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及歸因進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融合德育優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策略,并針對小學中高年級提出了優化策略應當遵循的原則,課程實施要點,課堂教學策略與課程評價方式。
一、德育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及歸因
1.存在問題
第一,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中德育融合較少。德育在語文教學中被分割開來,不受重視,不少教師認為小學設有品德課,無需再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因此,德育工作僅限于班主任在班會或課堂上的簡單說教,沒有對德育的思想了解深入,更沒有花時間、花精力去研究德育與語文學科之間的滲透點和聯系點。
第二,語文課堂的德育滲透方法生硬,大部分教師只會口頭說教,激發了學生的逆反心理。方式方法較為單一,多為灌輸式的說教式教育,學生不僅不感興趣,還容易產生上課打瞌睡、注意力分散等現象。因為學生心里潛在意識也覺得思想品德不如提高分數來得更加實際,因而對這方面興趣不高。
第三,語文教師在如何德育的內容上過于隨意,未能達到立竿見影、學以致用的效果。
2.歸因分析
第一,傳統價值導向。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衡量一所學校是否優秀、老師是否合格,最重要的標準是升學率。這就造成在壓力之下,學校教育工作抓成績手硬,抓德育手軟。而教師自然也深受影響。
第二,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升。部分語文老師專業功底不扎實,不能讓聽說讀寫的各個環節滲透德育的精神。學校對教師的培訓工作遠遠不足,未能組織相關教師參與關于德育的論壇、比賽等。學校層面依然重視升學率,忽視德育。
第三,缺乏專業的評估機制。這種評價方法較為單一,也未能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到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以及是否真正受到了德育理念的熏陶。國家和地方層面都沒有統一專業的評估機制和標準,也缺乏實例可參照。
二、融合德育優化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
1.遵循原則
考察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需求背景和興趣所在,在設計時有所偏重。對于中高年級學生,課程設計要貼近中高年級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及經驗內為內容源泉,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知與體驗,在實踐中培養德育素養,凸顯學生對關系的理解和生活的體悟,鼓勵高年級學生通過媒介進行學習,并多多進行公共實踐的參與。
2.課程實施要點
德育課程融合語文學科。突出核心要素,需要通過具體的課程實施進行落地,并且從三個方面協同合作。第一,在國家層面上,要組織劃分目標架構,教材編寫提供依據。作為學校層面,應當積極發展教師進行德育的研究,加強德育教學與語文教學之間的融合,提升教師的信念體系,并組織定期的檢測與評估。
3.課堂教學策略
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當多多加入調查討論觀察制作的活動,以動畫、音樂、表演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去展現課堂內容。同時,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融入辯論賽、角色扮演、模擬活動等體驗式學習。有能力的話,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調查參觀,集中討論,進行情景分析,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其擁有切身的生活體驗,進行公眾參與,并將所學的語文知識應用到真實的道德情景之中。
4.課程評價方式
通過良好的課程評價方式能夠解決優化核心素養的表現形式。國家層面應當成立評價機構,劃分學生的年齡層,通過認知測驗和問卷調查訪問論壇的方式,突出課程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課程評價應以質為主,量化為輔。通過問卷調查訪談,查閱成長記錄袋,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多采用描述性評語,兼顧多種方式探查兒童對道德的認知和對生活的體悟。同時,我們要舉辦各種比賽,以賽促教的形式來激勵教師,花心思在研究德育融合的問題,以賽促教,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邱 麗36A9B8D4-3B79-4767-9750-711DA3FF26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