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亮 付正義
山東金劍司法鑒定中心濟南分所,山東 濟南 250014
顱腦損傷、顱底骨折多數是由于交通事故、高處墜落及工傷事故等引起,臨床多表現為腦水腫、精神障礙及腦疝等,嚴重者將會對患者的視力、視野產生影響[1-3]。司法鑒定是指運用司法臨床學的理論與技術,對涉及與法律有關的醫學問題進行鑒定與評定,通過對顱腦損傷、顱底骨折患者進行司法鑒定,能確定致傷物、致傷方式,從而完成傷殘程度評定及對視力與視野的影響[3]。研究發現,臨床醫學和法醫學對顱腦損傷、顱骨損傷的研究有一定差異性,臨床醫學更加注重結果,法醫學則更傾向于過程。因此,本研究以疑似顱腦損傷、顱底骨折患者為對象,探討顱腦損傷、顱底骨折對視力和視野的影響,以及對于司法鑒定的影響,并作出相關報告。
本研究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疑似顱腦損傷、顱底骨折患者38例作為對象,男21例,女17例,年齡(43~76)歲,平均(62.89±5.92)歲;病程(1~12)月,平均(5.68±0.81)月;體質量指數(BMI)(17~ 29)kg/m2,平均(23.51±2.24)kg/m2;納入標準:1.均符合顱腦損傷、顱底骨折診斷標準,患者均處于穩定期;2.均能完成視線及視野的測定,且患者均可耐受。排除標準:1.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2.肝腎功能異常者。
1.一般檢查。所有患者均經醫院科學的治療、干預,且患者均處于病情穩定期。患者穩定后對患者顱腦損傷、顱底骨折遺留吞咽功能障礙進行司法鑒定,司法鑒定過程中加強患者生化指標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詳細了解患者損傷原因(包括:車禍傷、墜落傷、打擊傷及跌傷)、臨床表現(包括:遲發性皮下或黏膜出血斑、腦脊液鼻漏、耳漏或同時伴有鼻耳漏、吞咽功能障礙)、并發癥(包括:腦挫裂傷、顱神經損傷、硬膜下血腫、腦干損傷、顱蓋骨骨折、顱內感染、腦內血腫等)、診斷及治療。2.視力及視野測定。采用LogMAR視力表完成患者視力檢查,并采用常規視力進行表達;采用Humphrey750II-i型自動視野計完成視野檢查,選擇其中24-2全閾值程序,完成屈光不正患者矯正視力檢查,通過螺旋CT檢查結果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完成司法鑒定[4]。
采用SPSS24.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司法鑒定看出,均完成顱腦損傷及顱底骨折檢查,損傷原因排在前兩位的分別為車禍傷和墜落傷,分別占比:55.26%和34.21%,見表1。

表1 顱腦損傷、顱底骨折遺留吞咽功能障礙損傷原因及構成比
顱腦損傷、顱底骨折患者損傷后視力水平及視野水平低于損傷前(P<0.05),38例患者中3例患者伴有偏盲,其中右上1/4偏盲1例、右下1/4偏盲1例,右側偏盲1例,4例患者全盲,見表2。

表2 顱腦損傷、顱底骨折患者視力及視野比較
顱腦損傷、顱底骨折臨床上較為常見,患者顱腦受傷后兩側眶內眼瞼出現遲發性皮下出血,眼瞼逐漸變為藍紫色,嚴重者將會出現球結膜出血等。具體分析顱腦損傷、顱底骨折有關內容:
就顱腦損傷分類情況看,包括顱傷、腦傷、并發后遺癥三大類。1.顱傷:具體細化為頭皮損傷(擦傷、挫傷、裂傷、撕脫傷)和顱骨損傷(顱蓋骨骨折、顱底骨折、崩裂骨折),其中顱蓋骨骨折主要表現為顱骨壓痕/擦傷、粉碎骨折、穿孔骨折等;顱底骨折則包含單蓋對純底沖顱聯性底合骨骨折;2.腦傷:包括原發性腦損傷(腦震蕩、腦挫裂傷、彌漫性軸索損傷、原發性腦干損傷)、繼發性腦損傷(顱內血腫、腦水腫、腦腫脹、腦疝);3.并發后遺癥:包括顱骨缺損、植物生存狀態、外傷性腦脊液、外傷后顱骨骨髓炎。相關文獻報道顯示,顱腦損傷、顱底骨折與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有關系,直接暴力往往會造成著力點顱腦損傷,間接暴力則造成不確定的顱腦損傷。顱腦損傷中的頭皮損傷,主要致傷因素為垂直暴力、切線暴力、牽拉暴力等,可分別造成挫傷、裂傷、血腫;擦傷、裂傷;撕脫傷。
研究顱腦損傷機制發現,主要有閉合性顱腦損傷和開放性顱腦損傷兩種機制,其中閉合性顱腦損傷又包含了直接暴力造成的顱腦損傷、沖擊性損傷和對沖性的損傷。具體分析如下:1.直接暴力造成的顱腦損傷:頭部在靜止狀態下,受外力作用,直接造成加速性的腦損傷,在此種受力狀態下,顱腦損傷的著力點主要是頭皮、顱骨及腦組織等,均發生了沖擊點損傷情況。研究發現,頭部在靜止狀態下,突發強烈的暴力撞擊或者碰撞,頭部會沿暴力方向進行運動,且運動范圍受限,因此,受暴力部位承受的能力過大,進而造成顱骨變形,并引發顱骨骨折情況。就減速性損傷的發生機制看,頭部在運動中,遭受撞擊或碰撞會停止運動,并在慣力作用下,繼續保持向前運動的狀態。另外,擠壓性損傷也會引發閉合性顱腦損傷,當兩個相對方向的暴力同時作用于頭部時,會造成顱腦損傷,如頭部在兩個物體之間進行擠壓,如頭部著地后經由車輪進行碾壓等,此時頭部受到兩個相對方向的暴力擠壓,損傷程度較為嚴重。2.研究沖擊性損傷和對沖性的損傷機制發現,沖擊點損傷、對沖性損傷均會引發開放性顱腦損傷,具體分析如下:(1)沖擊點損傷:頭部受暴力作用出現損傷,主要是顱骨著力后出現彎曲變形和骨折的情況,加之腦組織受到沖擊,進而引發了沖擊點損傷。研究發現,著力部位是否出現顱骨骨折情況,與沖擊點腦損傷的輕重程度有一定的關聯性,當沖擊部位出現骨折時間,腦損傷嚴重程度更深。當顱骨發生凹陷骨折情況后,會進一步引發局限性的腦挫裂傷;(2)對沖性損傷:此種損傷方式主要是由于缺乏保護措施或保護不當造成的。3.開放性顱腦損傷:此種顱腦損傷情況,主要是頭部在外力的作用下,發生了顱骨和硬腦膜破裂情況,進而發生了間接或直接性的顱腦損傷情況。研究發現,開放性顱腦損傷主要是頭部遭受了直接性的打擊引發的,因此,此種顱腦損傷機理較比上述機理更為簡單。
顱底骨折多表現為線性骨折,顱底與硬腦膜連接十分緊密,當發生骨折情況,會造成硬腦膜發生撕裂。顱底的孔道較多,加之,骨折線受累,促使蛛網膜下腔連通外界,因此,在眾多研究中,將顱底骨折歸屬于開放性骨折范疇。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采取保守治療方式改善顱底骨折。臨床診斷主要依據的顱底骨折患者臨床特征和病情表現進行判斷的,同時,借助X線片輔助判斷,進而保證診斷準確率。有相關數據統計顯示,顱底骨折的確診率在50%左右,受X線片體位因素影響,會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并重情況,因此,在臨床診斷中,建議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進行檢查診斷。顱底骨折患者臨床多表現為顱神經損傷、腦脊液漏及腦損傷等癥狀,受顱前窩、中窩、后窩結構差異影響,患者顱底骨折的臨床表現也存在諸多的差異性。
法醫學的臨床檢驗鑒定中常見多類型的損傷情況,尤其是顱腦損傷、顱底骨折類型,但在司法鑒定中的難度較大,對鑒定法醫的專業性要求較高,除了根據顱腦損傷、顱底骨折病理癥狀鑒定判斷外,需要借助影像學技術手段輔助進行損傷鑒定,進而明確損傷程度,更好判斷傷者的傷勢情況,基于司法鑒定結果對患者傷勢判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對法醫臨床鑒定準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分析顱腦損傷、顱底骨折司法鑒定必須具備的要素如下:1.被鑒定患者頭部有明確的外傷史;2.臨床資料有記載關于頭部損傷的相關癥狀表現/損傷體征表現;3.經由X線片、CT、MRI等技術鑒別后,患者表現出新鮮的損傷改變,例如,頭皮下有血腫、腦出血、腦血腫或顱骨骨折情況;4.詢問患者是否患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當前的病情程度如何。
基于此,在進行顱腦損傷、顱底骨折司法鑒定過程中,鑒定人員要全面關注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等體征指標的變化情況,做好全面的眼底檢查,綜合考量患者頭部損傷是否與慢性基礎性疾病有關,進而保證司法鑒定結果準確。既往研究表明:視覺障礙分為視力障礙和視野缺損。偏盲為視野缺損的一種,表現為雙眼顳側和雙眼對側同向性偏盲。偏盲的原因多由于顱腦損傷、神經外科手術及多發性硬化癥等。顱腦損傷、顱底骨折引起的同向性偏盲具有自發緩解特征,患者損傷1個月內首次就診患者同向性偏盲得到改善,多數患者在損傷前的3個月內改善。因此,顱腦損傷、顱底骨折患者司法鑒定時外傷后1個月可伴有視力模糊,應視為繼發性損害,診斷為偏盲后,立即給予治療,缺損范圍能得到改善。本研究中,通過司法鑒定看出,均完成顱腦損傷及顱底骨折檢查,損傷原因排在前兩位的分別為車禍傷和墜落傷,分別占比55.26%和34.21%;38例患者中3例患者伴有偏盲,其中右上1/4偏盲1例、右下1/4偏盲1例,右側偏盲1例,4例患者全盲,由此看出,顱腦損傷、顱底骨折發生率較高,誘因以車禍傷和墜落傷為主。既往研究表明[5]:視神經管位于蝶骨小翼與蝶骨體的交界部位,內有視神經走行,該部位骨折后能引起壓迫與切斷視神經,導致視力及視野降低。本研究中,顱腦損傷、顱底骨折患者損傷后視力水平及視野水平低于損傷前(P<0.05),說明顱腦損傷、顱底骨折患者損傷后伴有視力及視野水平異常。因此,司法鑒定時應加強顱腦損傷、顱底骨折引起的視力及視野影響,提高鑒定準確性。
研究司法鑒定顱腦損傷、顱底骨折難點發現,鑒定過程中,要明確觀察患者頭部有無明顯的外傷及軟組織該病情況,加強同顱骨骨折鑒別的區分,若鑒定為顱底骨折,需要明確判斷患者有無淋巴癥狀;當患者眼部未受到外力作用時,會出現“熊貓眼”,進行頭部CT檢查,可清晰觀察到患者顱腦內有出血情況。同時,在司法鑒定中,要準確鑒別新舊傷,可根據CT結果展開進一步的判斷,最大程度上保證顱腦損傷、顱底骨折司法鑒定結果準確,更好判斷出顱腦損傷、顱底骨折能對患者的視力及視野產生的一系列影響。
綜上所述,顱腦損傷、顱底骨折能對患者的視力及視野產生影響,司法鑒定過程中應詳細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態,確定損傷的責任,提高司法鑒定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