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是企業技術科研攻關、技能傳承和人才培養“三位一體”功能的重要平臺。一位勞模、工匠,就是一粒種子;一個工作室,就是一個孵化器。企業通過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的輻射帶動作用,廣泛組織名師帶徒,積極推進新型學徒制,從而整體提升職工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為企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發揮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本期,我們走進三家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為您講述他們的匠心故事,體會他們的匠心與初心,感受他們帶來的創新力量。
北京首鋼機電有限公司衛建平創新工作室
衛建平創新工作室于2008 年成立,2009 年12月成為北京市第一批創新工作室。經過多年的探索、創新,如今的工作室已經成為行業標桿,多次獲得北京市級優秀技術成果獎和國家級技術創新成果獎,并被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這臺刀架是前置式的,那臺刀架是后置式的,精度要更高。這兩臺車床長得差不多,其實型號不一樣,這臺更先進……”在衛建平創新工作室,他一個個介紹里面放置的四臺數控車床,就像介紹相識多年的老搭檔。
衛建平,北京首鋼機電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參加工作38 年來,他憑著愛崗敬業、刻苦鉆研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從一名普通機床操作工成長為數控車工高級技師和機械制造高級工程師,到成為首鋼和北京市數控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
在衛建平看來,工作室就像是解決難題的“突擊隊”。自成立以來,衛建平帶隊攻關200 余項,完成了薄板坯連鑄結晶器銅板的加工項目攻關,解決了一直從德國進口的難題,獲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科技成果獎,現在已國產化,產品已應用到本鋼、唐鋼和珠鋼等多家企業。
工作室攻關完成了在數控立車上加工無進刀槽的雙線變螺距螺紋,充分發揮數控機床潛力和利用率,獲全國數控機床應用工藝方案征文大賽一等獎,在北京市、教育部和全國數控技能大賽中作為考試內容進行推廣和應用。
在首秦公司400 板坯連鑄機制造過程中,衛建平帶隊利用信息化及計算機仿真加工技術,提升整體工藝制造水平,實現了“一鍵式”操作模式的創新,遠程監控管理通過計算機網絡對現場實際加工狀態包括主軸轉速、切削進給、功率負荷、機床報警故障等進行真實記載,實現了實時、全方位的視頻監控。這項直接參與企業工程項目的創新活動,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提升,使首秦公司400板坯連鑄機設備產品的精度和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年節約資金200 萬元,創造利潤500 萬元,經濟效益近3000 萬元。
北京市總工會有關負責人這樣評價,衛建平創新工作室開發的數控編程技術,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給企業發展理念、創新思路、管理制度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工作室大力弘揚新時代勞模創新精神和示范引領帶頭作用,激勵廣大職工立足崗位、創新實踐,切實搭建好高層次人才成長高地,助力企業改革發展,在推進首都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看到《罪與罰》這個名字自然就會想到《圣經》中的救贖主題,這與作品內容十分貼切。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起名“罪”和“罰”。但是筆者更傾向于于試探性的主題。
衛建平先后主編、參編教材30 多本,發表論文10 多篇。多年來,他扎根基層一線,刻苦鉆研,辛勤付出,為企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收獲了首屆北京十大工匠、中國質量工匠、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一系列榮譽。
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抱著這樣的信念,衛建平工作室與學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為企業儲備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搭建暢通的渠道。目前,衛建平工作室已與學校建立了生產、學習、研發“三合一”模式,把以師帶徒——人才專項培養、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以賽促學——參加各類技能大賽作為人才培養主線,為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大批技術過硬的優秀人才。
衛建平發揮其技術領軍的作用,通過組織現場課堂、導師帶徒、技術難題會診、技術研發等多種活動,積極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改造、技能培訓。據統計,衛建平工作室先后為北京市培養數控類技能人才1200 多人,為北京隊在全國拿到了11 個單項冠軍和2 個團體冠軍,2009 年加入工作室的劉琪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2 年加入工作室的宋軍賢獲北京市技術能手稱號和首都勞動獎章。
培訓時,衛建平不僅傳授技能絕活,還注重對技術人才職業素養的提升。他常說:“貪圖安逸能讓你清閑一時,經歷苦難則會讓你受益一生。”
談及工作室的規劃,衛建平表示,將全面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打造一支既能指導引領,又能實踐示范,并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的創新團隊。“工作室要完成向事業部模式轉變,并成立智能制造事業部,更好地服務工廠,促進企業可持續性發展。”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傳承創新工作室”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傳承創新工作室”成立于2016 年,借助公交“傳幫帶”的傳統,以承上啟下、薪火相傳之意,創新工作室獲得北京市青年創新工作站稱號。“傳承創新工作室”帶頭人范磊是第二客運分公司第二十車隊機務員,負責車輛維護和緊急維修,2017 年榮獲“北京公交大工匠”。多年來,“傳承創新工作室”成員每天早出晚歸確保行車安全,車隊同事都稱他們為公交行業的“車醫生”。
在日常工作中,“傳承創新工作室”結合車輛出現的故障,不斷總結原因,加強重點部位的檢查,對故障進行提前預防、找解決方法。11 路公交車在一段時間內發生了多起在行車過程中發電機皮帶斷裂的故障,經分析發現是由于介輪軸承或發電機軸承燒死將皮帶磨斷。于是在車輛安檢時,范磊帶領工作室成員將發電機皮帶拆下,逐一對各個介輪和發動機進行檢查,查看是否異常,對存在隱患的介輪和發電機進行更換,通過近半年的反復調試,該故障再未發生。
此外,“傳承創新工作室”善于從個例找共性,采取預防性維修降低車輛故障。有段時間,車隊青年車型一周內發生三起因空調發電機不發電造成的空調不制冷故障。經檢查維修,發現由于發電機碳刷磨損造成發動機不發電。他因此推斷同期投入使用的車輛也有類似問題,維修單位進行更換不現實,于是決定自行更換。經過半個月的努力,更換了所有青年車型的空調發電機碳刷,此種故障再也未發生,確保了車輛正常運營。
有一年夏天,在車輛安檢時,范磊發現青年車型后機艙有個別線路外皮開裂、銅線裸露的問題,他當即組織創新工作室成員對車隊30 輛青年車型的后機艙線路進行檢查,發現近三分之二的車輛存在線路外皮開裂或老化的現象。經對問題分析發現,由于該線路緊鄰打氣泵出氣管,車輛運轉時,由于打氣泵出氣溫度較高,導致線路外皮老化、開裂,在車輛使用時易發生線路搭鐵造成車輛火險的隱患。車隊及時向分公司和保修公司反饋,并提出將打氣泵出氣管與線路間用隔熱棉進行物理隔離即可解決此類問題。分公司及保修均認為改方案可行,于是范磊在保修公司的支持下帶領創新工作室成員,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完成了30 輛車的打氣泵出氣管加裝隔熱棉的工作,解決了此類故障。遇到中途故障,對于能現場處理的,傳承創新工作室成員會盡量做到現場維修,這樣既減少了司機的等候時間,又確保了車輛快速投入運營,減少對運營生產指標的影響。
“傳承創新工作室”隨著不斷發展擴大,由原來的5 人擴大到10 人,其中35 歲以下青年8 人,占總人數的80%。此外,“傳承創新工作室”還與車隊技術隊長張文寧等人組成車輛技術應急小組,在平日負責車輛救援、車輛維修、車輛技術檢測等工作,在研發產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三年,“傳承創新工作室”從技術型、創新型、應用型三方面研發出“車輛管路系統液體加裝器”“氣囊拆卸專用撬棍”等裝置。“傳承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在分公司工會和車隊的支持下,他們有了自己的工作間,范磊經常組織年輕骨干在這里總結經驗、研究新的維修方法。天氣轉冷,容易出現凍車門、凍氣路的現象,傳統的方法打酒精是用注射器往里打,工時長、效果差、費力費時,保持一兩天就不行了。范磊和工作室成員從車上拆下來廢氣罐,自己焊接頭,加滿酒精和甘油,一頭接干燥罐出氣另一頭接氣罐,著車時用汽車打氣泵的壓力直接從主氣路往里打,用本身氣壓將酒精推進氣路,時間短——一輛車用時3-5 分鐘,效果好——解決凍車門問題的同時解決了主車和制動系統結冰的情況。在之后的冬運中,車隊未發生因氣路結冰造成的車輛故障。
“傳承創新工作室”始終堅持“快、準、細”的原則,修車時,不僅僅看一個問題,而且是找通病、找共性。他們在工作中積累經驗,加強駕駛員教育和車輛維護,有效減少了中途壞車的情況。在大家的努力下,傳承創新工作室取得了“北京市青年創新工作室”稱號,如今工作室又涌進了更多的青年人,為下一步的傳承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城建集團李燕肇工匠創新工作室
近年來,國家對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重視,工匠精神也越來越受推崇。對李燕肇來說,2021 年是特別有紀念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我有幸被評為‘北京大工匠’,還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大工匠創新工作室,建章建制,制定了未來的傳承和培養計劃。”李燕肇表示,“作為彩畫匠人,我們在新時代受到社會尊重的同時,也有了更大的責任。”
“彩畫是要學習一輩子的,干到老學到老,越干越覺得彩畫博大精深,彩畫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李燕肇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建油漆彩繪代表性傳承人”,他和工作室成員們始終保持著匠人的初心和熱情,傾情守護著這項古老的技藝。他們用一支畫筆、一盤顏料,讓古建筑綻放了昔日的光彩。
“古建彩繪,第一要義是嚴謹,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結構的‘四原則’ 不能破。”在古建修繕過程中,必須嚴格把關,每個紋飾、細節都遵照原樣。北京故宮大修時,為了達到最佳修繕效果,李燕肇專門對故宮彩繪的老譜子做了整理與研究,從根源上保證了彩畫圖案、尺寸、顏色的原汁原味。“我們的創新工作室不能一味地講究創新。文物修繕不像其他的藝術作品,我們在修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保證不要造成保護性傷害,另一方面還要確保其圖案正確。咱一定要保證不走樣,更不能給后人留下錯誤的信息。”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吹風機、吸塵器、羊毛刷等都成了李燕肇團隊的“武器”,在對彩畫進行除塵、軟化、固定、回帖、局部補做時,做到對文物進行最小擾動,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汁原味。“官式建筑彩畫有嚴格等級制度,講究極多,不能有錯。”李燕肇嚴格把關質量,要求隊員必須認真研究修復的每一步,在填充缺失顏色時更要多方查找核實。
作為北京城建集團首個“北京大工匠”工作室,李燕肇與團隊成員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對技藝的傳承和對傳統彩畫紋樣設計創新方面。以傳承為主線,對古建筑進行發掘梳理、歸納總結,形成工法傳承脈絡,從工匠視角致力于出版指導實際工種操作書籍。前不久,他帶領工作室成員對北京的現存古建筑彩畫進行了系統考察、拍照,匯集為相應的文字資料和彩畫小樣,并在中山公園舉辦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建筑彩繪》 專題系列講座,只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彩畫,愛上彩畫。不僅如此,他們還依托大工匠創新工作室及工坊基地建設,進行文創作品開發,通過文創吸引人才,著力在創新工作室及工坊培養出新一代傳承人。特別是以“北京園”系列工程為實訓基地培養工匠,對重大重點項目提供技術指導,參與前期深化設計、施工前技術交底、施工過程中技藝工法把關,并嘗試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材料相結合,設計出一種全新的應用于鋼結構的新式彩畫,彌補領域的空白。
“雖然到了快退休的年紀,但是我還是想繼續干下去、學下去,跟著更多年輕人一起成長。”李燕肇說,在他眼中,不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有一種執著的精神、鍥而不舍的精神。“工作室的創建就是給年輕人一個良好的成長平臺,將這些老前輩的技藝傳承下去,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保護好、傳承好,讓文物通過我們的技藝一直活著。”
對于李燕肇工匠創新工作室的未來發展,北京城建集團工會有著更長遠的打算。“創建工匠創新工作室是集團的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組織探索創新的一種嘗試,更是服務發展大局的新平臺、新載體,我們將努力把創新工作室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使之成為傳承工作研究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優質平臺,激發古建筑行業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工會主席徐榮明說,要充分發揮“北京大工匠”示范引領和牽引帶動作用,營造尊重技術、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