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榮啟

勞模精神是在中國艱辛的革命與建設奮斗歷程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厚重的歷史特色、深刻的理論意涵、強大的實踐力量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勞模精神在中國這片勤勞自強的大地上萌發、生成、發展與弘揚并不是偶然的巧合,更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歷史的必然與時代的選擇。深厚的理論積淀、文化傳承和實踐基礎貫穿其中,形成了勞模精神獨特的歷史發展邏輯。
1927 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繼續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黨領導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進入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艱苦卓絕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1927 年9 月9 日,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后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上了井岡山,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 年4 月下旬,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一部分隊伍和湘南起義的農民軍陸續到達井岡山地區,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實現了勝利會師。后來,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的平江起義部隊也到達井岡山,這樣更增強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日益擴大。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同土地革命是分不開的。在根據地建立之初,只有個別地區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隨著根據地的逐步鞏固,1928年5 月至7 月,各縣都掀起了分田的熱潮,并于年底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廣大農民分到了土地,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為老百姓服務的,都衷心地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紅軍。
根據革命形勢的變化,1929 年1 月14 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到贛南、閩西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1929 年4 月1 日,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以下簡稱紅四軍)進駐贛南瑞金,和彭德懷率領的部隊會合。
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進軍贛南、閩西后,便迅速開展土地革命。毛澤東親自主持制定了興國縣的《土地法》,根據形勢的發展,對井岡山《土地法》 中的一些內容做了修改。在三年多的土地革命實踐中,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較切實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線、政策和方法。其主要內容是: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等等。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根據地普遍開展了土地革命。獲得土地的農民生產積極性很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根據地日益鞏固和發展。在各根據地和紅軍不斷發展的形勢下,尤其是伴隨贛南、閩西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政權建設被提上中國共產黨的議事日程。
1931 年11 月7 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大祠堂隆重開幕。毛澤東代表中共蘇區中央局向大會作報告。大會選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63 人組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11 月27 日,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當選為主席,項英、張國燾當選為副主席。在中央執行委員會之下,組織人民委員會,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行政機關,毛澤東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當選為副主席。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向全世界莊嚴宜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開始了人民共和國的一次“偉大預演”。
瑞金時期,孕育在中華大地,有著中國特色,被人們譽為時代精神、民族脊梁、社會中堅的中國勞模就已經開始涌現。
在1933 年的春耕生產運動中,瑞金武陽區,特別是該區石水鄉“發動了生產比賽,激發了群眾積極性和革命熱忱……家與家比,屋(小村)與屋比,村與村比,鄉與鄉比。比什么?比耕耘,比肥料,比雜糧蔬菜種植“比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據武陽部分革命老同志回憶,“由于武陽區在備耕中取得了很好的經驗,中央政府為了總結和推廣經驗,決定在武陽召開春耕生產運動代表大會”。
這次會議在武陽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鄒家祠召開,毛澤東出席武陽勞模表彰大會,向模范單位贈送錦旗,并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中央政府土地部長胡海、秘書王觀瀾出席大會。會議代表有江西省的于都、興國、瑞金、會昌、寧都、石城、廣昌等地以及福建省長汀縣的蘇維埃政府主席、土地部長,還有瑞金縣的婦女委員會、水利建設科、農業生產科等部門負責人。此外,瑞金各區、鄉的蘇維埃政府主席,武陽區的婦女委員會、貧農團、少共區委及各鄉的耕田隊、貧農小組均有代表參加。會議代表共有80 多人。
據《毛澤東年譜(1893-1949)》 記載:
(毛澤東)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代表團前往瑞金縣武陽區,準備出席在武陽區舉行的贈旗大會,以這個典型推動夏耕運動。途經該區石水鄉,聽取鄉蘇干部的匯報,視察生產勞動。晚上召開鄉蘇干部座談會,了解土地、勞動、優撫紅軍家屬、耕田追肥等情況,還著重調查蘇維埃代表制度和代表聯系群眾的情形。十八日,到達武陽區蘇維埃所在地。晚上,同干部座談,了解他們動員群眾搞好春耕生產的經驗,鼓勵他們繼續搞好夏季生產。十九日,出席臨時中央政府召開的武陽區贈旗萬人大會,并發表演講,稱贊武陽區特別是石水鄉的春耕生產,號召瑞金全縣人民向武陽區學習,搞好夏耕生產運動。會上,代表臨時中央政府將寫有“春耕模范”的獎旗贈給武陽區和石水鄉群眾。
武陽勞模表彰大會從1933 年5 月18 日開到22日,一共開了五天。毛澤東在會上對當前革命戰爭的形勢以及革命戰爭與發展生產的關系、改善群眾的生活等工作作了報告,表揚了武陽區全體干部群眾參軍支前、發展生產的精神;號召到會人員學習武陽的好經驗,把它推廣到全蘇區去。毛澤東還結合武陽生產經驗起草了“春耕生產運動大綱”,會議代表對該大綱進行了認真討論。毛澤東在武陽勞模表彰大會上發表的講話,是毛澤東經濟建設思想和工作方法的重要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婦女勞動模范也于此時開始涌現。在戰爭年代,青壯年男子大量參加紅軍,而在農村的村村寨寨,前山后溝,大小片的土地上,婦女成了生產勞動的主力。據毛澤東在《長岡鄉調查》 中的記載:長岡鄉十六歲至四十五歲的全部青壯年七百三十三人,出外當紅軍做工作去了三百二十人,在鄉四百一十三人,其中男子只八十七人,女子竟占三百二十六人(一與四之比),因此長岡鄉的生產絕大部分是依靠女子。長岡鄉提出了“婦女學習犁耙”的口號,女子已是成群地進入生產戰線中,這證明有組織地調劑人工與推動女子參加生產,是不可分離的任務。長岡鄉擴大紅軍如此之多,生產不減少,反增加了,即因為他們把這個問題很好地解決了。
在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一個個婦女走出家門,擺脫枷鎖,走向田園,在婦女勞動模范們的帶動下,她們也同男人一樣耙地犁開展勞動。對此,老一輩革命家、曾任中央局婦女部長的李堅真曾回憶道:
中央局婦女部提出了“每個勞動婦女英勇地踏上生產戰線,像紅軍戰士上火線一樣英勇”的口號,來鼓動婦女積極參加生產。過去江西的婦女多數是做家務和參加田間輔助勞動,犁田、耙田和播種這些活都是男人干的。現在婦女要承擔主要勞動,必須學會犁田、耙田。于是,我們在各鄉組織了生產教育委員會,請犁耙田能手直接教婦女們學會生產技能。但是,江西婦女有不少是小腳,小腳怎么下田呢?我們就動員青年婦女放腳。第一步,要她們解開裹腳布,穿上鞋襪,先在旱地干活,每天晚上用熱水燙腳,讓她們慢慢習慣在地里走路、干活;第二步,穿上草鞋下地;第三步,打赤腳下水田。江西的婦女真好,為了支援革命戰爭,她們硬是咬著牙下水田勞動。
蘇維埃政府為了表彰和推動婦女參加生產勞動,于1934 年春,在瑞金葉坪召開了蘇區婦女勞動模范代表大會,福建、湘贛、粵贛省的婦女代表都來參加,代表中的部分犁耙田能手還到瑞金武陽區進行了勞動現場示范表演。毛主席親自參加了現場會,那時毛主席被剝奪對紅軍的領導職務,只擔任蘇維埃政府的主席。他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看看婦女學犁田、耙田到底行不行,有什么困難。如果婦女能把犁田、耙田的擔子挑起來,那么后方生產的任務也就有辦法完成了。毛主席那天穿了一身便衣,脖子上搭了一條毛巾,褲腿卷得高高的,站在田埂上。他看到那些婦女犁耙田能手,扶著犁耙在水田里操作得很好,學習犁田的婦女勁頭也很高,高興極了,對大家說:“封建社會有種迷信說法,說婦女犁田會遭雷公打。現在時代不同了,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做到的事情,你們女同志也可以做到,今天你們不是也做到了嗎……”毛主席講完話,又親自給學犁田、耙田的婦女勞動模范發了獎狀和獎品。獎品是一條圍裙和一頂竹笠,圍裙上繡了“學犁耙能手”的字樣,竹笠上印有“勞動模范婦女”幾個大字。由于我當時也和婦女們一起學犁耙田,并做了示范表演,因此也得到了獎狀和獎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毛澤東給蘇區婦女頒發的獎品中,竹笠上印有“勞動模范婦女”這幾個大字,這應是中國首次使用“勞動模范”這一稱謂來稱呼在生產建設中成績卓越的勞動者,這一名詞的出現在中國勞模史上有重要意義。此后,勞動模范陣營日益發展擴大,其影響貫穿了整個新中國發展建設史。
1934 年1 月,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毛澤東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向代表們作了長篇報告。會上通過的《關于蘇維埃經濟建設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的經濟建設思想。《決議》 提出:必須更進一步來發揚與提高蘇區工農群眾的勞動熱忱。鄉村中由農民自己所組織的生產突擊隊、沖鋒勞動隊以及國家企業中的革命競賽等,應該廣泛地散布出去,以提高生產。蘇維埃政府應該特別獎勵模范鄉村的農戶,模范的工廠、生產隊以及個別的勞動戰線上的英雄。鼓勵廣大婦女群眾參加農業上與工業上的生產,對于發展蘇區生產是非常必要的。私人資本企業中,在工人自愿,改善工人生活,蘇維埃政府與工會監督的條件之下,亦得增加勞動生產率。必須讓每個工人群眾了解,蘇維埃政權下生產的發展,是和全體民眾生活的改善不能分開的。共產主義禮拜六必須真正開始。對于勞動的共產主義態度,首先應該在國家企業內極大地發揚起來,教育工人群眾為蘇維埃政府勞動,即是為了無產階級自身的最后解放與社會主義的勝利而勞動。在蘇維埃企業內的勞動紀律,應該是無產階級紀律的模范。一切提高生產力的發明都應該得到蘇維埃政府的獎勵。
時任蘇區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長的吳亮平曾在《毛澤東同志在中央蘇區領導經濟建設和作長岡鄉調查》 一文中談道: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是在毛澤東同志的親自領導下進行的。為了團結群眾,發動群眾搞好經濟建設,毛澤東同志親手制定在經濟建設方面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因為王明路線主要是在軍事路線(上)表現最激烈,而對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干擾,不像軍事上那么嚴重、那么激烈……抓典型是毛澤東同志的一貫思想。毛澤東同志為了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廣泛向社會作調査。既調查農村,也調查城市。
毛澤東在1931 年11 月和1934 年1 月先后經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的近三年時間里,緊緊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集中精力抓蘇區的經濟建設,在工廠、農村的各行各業廣泛開展革命競賽[即現在常講的生產(勞動)競賽、工作競賽等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有力地調動了中央蘇區群眾的工作積極性,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有力地保障了前線的供給,中央蘇區群眾的生活也逐步改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