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盛
人們常說,當上帝關上一道門,又會為你開一扇窗。只有經歷過艱辛、一路為夢想拼搏的人,才能真正體會這句話的深意。他們也最能明白,正是因為自己的選擇和堅持,才迎來了人生沿途一扇扇開啟的門窗。
北京藏經閣收藏品文化交流中心首席畫師指導陳飛的人生道路頗為曲折。他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名好演員、好導演,然而,大學畢業后的西藏畢業旅行讓陳飛迷戀上了唐卡,從此他的夢想轉變了方向。十余年間往返西藏,途中數次歷險與死神擦肩而過,乃至落下了終生殘疾。但陳飛說,不后悔。
作為唐卡藝術的推動者和傳承者,作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者和保護者,陳飛表示:“像我這樣的普通人或許拍不出影視大片,也賺不到很多很多錢,但我希望能給后人留下一筆精神財富。”
“唐卡起源于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常見的有勉唐畫派、欽則畫派、齊烏崗巴畫派……”只要說起唐卡,陳飛便會眉飛色舞,整個人都煥發出光彩。他說,這大概是他生命中唯一一個可以讓他滔滔不絕的話題。
與唐卡相遇,在他看來,是一場奇妙的邂逅,“那是緣分”。
陳飛來自北京石景山一個普通的家庭,他頂著家里巨大的壓力,考了三年才走進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大門,憧憬著有朝一日站在聚光燈下贏得萬眾矚目。可是,誰也沒想到,他原本的夢想被一場西藏的畢業旅行改變了。

在那次旅行中,偶遇了一個身背皮筒的藏族青年。見此人總是在自己身后不遠處徘徊,陳飛懷疑對方的目的,便趁他不注意時大吼一聲:“你為什么總跟著我?”對方靦腆地笑笑,取下肩上的皮筒,展開一幅畫給陳飛看,并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家中急需用錢,您能否結緣這幅畫?”原來這個年輕人是一位畫師,他耗時兩年畫就了這幅精美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唐卡。這是陳飛平生第一次見到唐卡,雖然當時他還不懂唐卡到底是什么,也不清楚其中的價值,但為了幫這位藏族青年解燃眉之急,也因為真心喜歡上了這幅作品,他用身上僅有的800 元錢買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幅唐卡。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從此迷上了這種筆法精細又帶著些神秘氣息的藝術品,走進了唐卡的世界。
從西藏回來的那段時間,他每天都去國家圖書館啃讀唐卡的相關書籍,用手抄和復印的方式,把資料一點一點搬回了家,就這樣在圖書館一泡就是幾個月。
“就像魔怔了一樣。”家里不止一個人這樣埋怨他。
為了研究不同年代的唐卡和不同的繪畫工藝,陳飛經常往藏區跑,聽到哪個老鄉家有唐卡,他就會立刻趕過去。對他來說,沒有比看到一幅珍貴的唐卡更讓他興奮的事了。
這樣的癡迷讓他成了唐卡專家,也讓他很快找準了自己的方向:要培養專門的畫師隊伍,要建立專業的顏料基地,要讓每一幅唐卡都成為精品。
為了實現這幅“藍圖”,他可沒少受罪。為了尋找畫師,他在深山里迷過路,差一點就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為了尋找適合做顏料的礦石,他在渺無人煙的藏區遇到過狼群,那種心提到嗓子眼的恐懼他永遠無法忘記。
最刻骨銘心的遭遇,是在2010 年。那次也是為了尋找一種礦石,他開車時與一輛大貨車相撞,手腕粉碎性骨折、嚴重錯位,左手因此喪失了大部分功能。
但這些并沒有澆滅他的熱情。“我一定會把這件事做下去。”他說。

在北京八大處公園藏經閣內,陳飛開辦了一個唐卡展覽區,希望能夠將唐卡藝術普及給大眾,讓更多的人能夠走近它、認識它、了解它。站在唐卡前,陳飛能夠將每一幅唐卡的淵源流派、主題內容、畫法特點、工藝創新等滔滔不絕地講出來,自信而自然。
“傳統的人物造像光環后面多為花朵、祥云、橫格豎格等簡單圖形,我們大膽創新,繪制雙龍雙鳳并伴有祥云,并且追求每條龍的鱗片、每只鳳凰的羽毛都栩栩如生……”
一幅唐卡的誕生其實并不容易,常常需要耗費畫師一年甚至兩三年的時間。有些人為了逐利,會用化工顏料代替天然顏料,雖然這樣可以簡化繪制程序,但會影響唐卡的質量。
“有些唐卡沒幾年顏色就會脫落。”陳飛說,他特別痛心于這樣的現象,希望這種古老的文化能夠好好地傳承下去,而不被世俗利益所影響。
為此,他組建了藏經閣文化交流中心,精心培養畫師,組建自己的畫師隊伍,還四處搜尋礦石,創建自己的顏料基地,潛心研究唐卡繪制工藝。
陳飛還發起成立了唐卡文化公益基金,用于保護唐卡文化、改善唐卡創作環境以及資助藏族畫師,承擔畫師家人生活和孩子的教育費用。
“讓畫師沒有后顧之憂,他才能心無旁騖地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陳飛說。
“你知道唐卡的色彩在太陽下能閃閃發光嗎?”陳飛說這話時,眉宇間是一抹無法掩飾的自豪。“經過多年研究,我們將黑唐和彩唐進行融合,作品初看上去是黑色,但在光的照射下,卻呈現出七彩顏色,閃閃發光,色彩斑斕……”對十余年來的創新成果,陳飛如數家珍。
從設想到落地,陳飛帶著團隊做了成千上萬次試驗,不斷地嘗試新工藝,嘗試各種顏料。成功有時候就出現在無數次的失敗之后,最終陳飛和團隊試驗出了獨特的水墨分層篩選技術。
如今,他已經掌握了顏料提純的特殊工藝和繪畫技巧等核心技術,成為行業的佼佼者,走出了一條將傳承非遺文化與市場接軌的路。
對他來說,保護唐卡,傳承唐卡文化早已不是興趣,而是一種使命。他說,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國家的傳統文化出一分力。在這條路上,他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北京榜樣”“北京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的背后,是他十幾年來不懈的付出。
除了傳承唐卡文化,陳飛還熱心于公益事業。多年來,陳飛參加各種公益募捐及慈善活動數百次,累計捐款捐物價值近百萬元。作為北京市石景山區殘聯副理事長,他曾經多次幫助慰問殘疾群體,用自己的故事去鼓勵別人,讓那些因身體缺陷而不敢走出家門的殘疾朋友走到了陽光下。他長期資助石景山區兒童福利院中的近二十名孤殘兒童,并通過“愛心助殘”活動資助了6 名來自殘疾人家庭的學子完成高中學業。2017 年,這幾個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學,其中高考成績最好的孩子考了623 分。當孩子們把錄取通知書送到陳飛面前的時候,他哽咽了。“我不要感謝。我只有一個要求,希望你們以后工作了,能賺錢了,看到比你們弱小的人,需要幫助的人,也能伸出手去拉一把。”此外,陳飛全資贊助了“我愛石景山·殘疾人綠色康復健步行”活動,他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讓殘疾人朋友們意識到,普通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希望殘疾人朋友們能以陽光、積極、正能量的心態面對生活。
疫情期間,陳飛累計捐款、捐物十余萬元,其中包括酒精、消毒液、礦泉水等石景山區抗疫一線最需要的物品。在新冠肺炎疫情剛呈暴發之勢時,陳飛在高井社區作為志愿者,深入到防控戰“疫”一線。
當被問及為什么如此投入地做公益慈善事業時,陳飛表示,自己一直記得上小學時的某個春節前夕,有來自父母單位的愛心小組到家中慰問,叔叔阿姨們留下了一堆年貨,他們的溫暖笑容也深深印在了他的記憶中,“那是一顆善意助人的種子,我現在所做的,只是把種子也種到別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