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轉眼我們告別了2021 年,迎來了全新的2022 年。
新的一年,是職場人努力奮斗的一年,也是收獲新夢想的一年。作為一名職場人,無論是尋求職場幫助,還是督促自己執著前行,一起看看小編匯總的七大建議吧。
不知從何時起,“躺平”這個詞成為了“時尚”,雖非今天社會的主流,但傳遞了一部分年輕人的心態:社會物質豐裕下的安于現狀、時代開闔變遷中的猶疑觀望、發展再攀高峰時的畏難情緒……
事實上,大部分聊躺平的年輕人,嘴上說著隨便,心里裝著不甘;與其說是放棄目標,不如說是懼難偷懶。
受挫后短暫的“躺平”可以理解,但長期的“躺平”絕不可取。當前,我國正是新百年、新起點,從黨和國家事業到每個社會個體的發展,都要實現“高而更高”“新而更新”。對于職場人來說,畏難大可不必,應該通過個人的奮斗來實現美好的生活,贏得激烈競爭才能贏得燦爛人生。
董明珠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年輕人找工作把錢放到第一位,對未來沒有很好定位。”雖然這說的是大多年輕人的現狀,但也確實是事實。當前,不少人在職場上首選的就是薪資,卻往往忽視了整體的性價比。
對于年輕人來說,找工作絕對不能“唯工資”,一定要全方面考量目標單位,只有綜合分析的結果才是最佳的選擇。例如,公司文化是不是“卷”,崗位工作是否真的是自己喜愛并能讓自己發揮出特長等等,因為當一份工作對自己的吸引力只剩下錢時,你會發現自己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工作中需要知道很多知識,除了專業內的知識外,特別是勞動法律相關的知識。職場人也應該將此作為自己的基本儲備知識。學習《勞動法》 不僅能預防職場權利受到侵害,一旦被侵害了怎么正確應對也將更從容。
特別是對職場新人來說,往往為了盡快擺脫待業的狀態,在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勞動合同中有關內容重要性的情況下就盲目簽約。面對一些關乎自身利益的《勞動法》 知識,不少職場新人知識匱乏,例如對社保知識匱乏,比如說有些公司企業對使用期內的職員不承擔社保,甚至對過了試用期的職工也不承擔社保等。因此職場新人更應該要對《勞動法》 中涉及到的知識有所了解,未雨綢繆,以備不時之需。
人有天生性格外向和內向,這很正常。但在職場之中,不要只“置身事外”,萬事以“我”為中心,那只會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
要知道,職場是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無論是組織溝通、組織氛圍、組織效率、組織運作,都離不開每一個個體。所以,對于職場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心胸寬廣、學會溝通很重要,要學會與他人相處的技巧,要盡量與周邊人建立友好的關系。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多一個朋友總歸不是件壞事,說不定在關鍵時刻就能幫你一把。
工會“娘家人”的角色在新的一年將進一步加強。新修訂的《工會法》 明確,“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研究經營管理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召開會議討論有關工資、福利、勞動安全衛生、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女職工保護和社會保險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必須有工會代表參加。”
所以,職場人在遇到上面這些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情時,不用慌張,完全可以找到工會或者身邊的職工代表,把自己的意見帶到公司或用人單位的管理層,因為你的背后有法律支撐著你。
一份數據調查中,顯示55%的職場媽媽感到有“很大壓力”,而壓力來源主要分布在三個方面,分別是:養育孩子占25%、自我成長占23%,職業發展占22%。
不過為了讓職場媽媽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各省市陸續釋放產假、育兒假利好政策,例如上海通過的《關于修改〈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的決定》 就規定,將生育假由30 天延長到60 天,女職工生育享受98 天產假,難產等情況適當延長。這也就意味著,上海女職工的產假與生育假相加,生育期間,可有158 天假期。再加上各地托育政策、學生雙減等加持,目的就是為了減輕職場女性生育壓力。不難感受到,整個社會都在努力為職場女性緩解生育壓力,提供實際行動的支持。
條件允許的話,不妨做個斜杠青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單一職業,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這樣,既能增加收入,也能拓寬自己能力和視野的邊界,創造各種可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成長為斜杠青年的各方面能力要求較高,“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堅持不懈的努力與辛勤汗水。它不是適合每一個人,也不是每個斜杠青年都會一帆風順。做好斜杠青年務必把握好“偽斜杠”的風險、平衡好“主副業”的關系以及籌思好“將來時”等問題,要客觀評判自己,理性對待職業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