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芬
語文課程應該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開展德育教育,不是靠貼標簽或者給學生灌輸相關知識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要靠教師積極探索將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有效路徑,使德育在語文教學中如鹽入水,潤物無聲。
識字與寫字是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漢字中蘊含的民族精神,需要學生在識字與寫字中慢慢體味,而民族精神的傳承是德育的重要目標。
以第一課“天地人”為例。“天地人”三個字組合出自《三字經》中的“三才者,天地人”;而“三才”之道又源自《周易·說卦》,被視為宇宙系統中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影響。其中,“天地”被認為萬物之母,“人”則有萬物之靈的稱號。具體到“人”字的學習,教學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想象:這一撇一捺相當于我們自己的什么?經過討論,學生確定相當于我們的兩條腿。筆者接著追問:人要想站得穩,兩條腿必須怎樣?學生意識到兩條腿必須站得平、齊,才能站穩,所以在寫字的時候,一撇一捺的收筆位置應該在一條線上,做到字如其人。最后,筆者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中的“人”字比“你我他”都要大,思考怎樣才能做一個大寫的人。
閱讀與鑒賞作為語文課堂上重要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與文本密切接觸、對話的學習實踐中,體會文本內容蘊含的思想感情。統編教材的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涵蓋面廣,包括一個人健康成長中所需要的一切美好品質。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吸收文本褒揚的正能量,為自己的健康成長蓄積營養。
如教學《黃繼光》,課文講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黃繼光為了完成任務,為了戰斗的勝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口而壯烈犧牲。這樣的英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黃繼光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能夠走向勝利的力量源泉。小學生閱讀這樣的故事,依然能夠感受到黃繼光在危急時刻奮不顧身地撲向槍口的英雄壯舉,對英雄肅然起敬,將英雄的名字牢牢地記在心田。學生欣賞這樣的英雄故事,既為我們的民族有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和驕傲,又在心中悄然立下志愿,長大了要像英雄一樣,為祖國做出貢獻。這就是學生在閱讀與欣賞中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表達和交流的時候,教師要持之以恒地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教師在習作指導中,按照編者的意圖先組織學生整理小實驗中的主要信息,包括實驗名稱、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等,然后用“先……接著……然后……最后……”的句式做過渡語,把實驗的過程寫清楚。看上去,這種記錄是學生做過的小實驗,通常都是比較客觀的記錄,如何滲透德育因素呢?首先,要搞清楚做實驗的目的;其次,做實驗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自己戰勝困難的過程就是小實驗中很有意義的內容;再次,小實驗有了結果,自己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這些內容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很有教育價值。教師讓學生把這些與小實驗關系密切的內容有機地融入表達中,德育滲透自然就在其中了。
在教學中,梳理與探究是可以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學習實踐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以適當的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梳理與探究學習活動。
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課文是李大釗的女兒回憶父親英勇就義那一年所發生的事情,重點寫了李大釗作為父親對家人的關懷、愛護,作為革命家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由于本文創作年代久遠,加之描寫的內容中有著復雜的政治背景。學生如果不了解這些背景資料,就難以領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以“1927年4月的革命形勢”為關鍵詞收集資料,理解課文所說的“局勢”是指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一系列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接著,教師組織學生探究李大釗為什么不離開北京到外地去避難的原因。經過這樣的梳理與探究,革命先烈的形象才能深入學生心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具有在語文課堂上立德樹人的意識,適時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認識語文知識中蘊含的德育因素,發揮德育的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