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衛萍
內容摘要:據調查,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因為作業而傷腦筋,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將不要布置太多的作業、少寫作文等作為對語文老師最大的希望。我們教師能不能設計一些既能深化課堂學習,又有趣的作業呢?作為語文老師,我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積極引入現代教育理念,構建人文交互性作業評價機制,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內容上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形成了“以自主學習為主線、以人文互動為主體” 的作業設計與指導策略。
一、探究緣由,正視不足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一個環節,它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有效檢測。通過完成作業,學生可以鞏固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找到課堂學習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同時還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利用多樣化的語文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在小學低中段,特別是小學低段,學生的知識學習比較容易,作業量比較少,老師布置家庭作業大體都是一樣的,學生大部分都能按時保量完成作業。然而步入小學中段之后,隨著語文知識的學習難度逐漸增加,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逐漸出現了差別,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和質量也出現了不同。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人差異和不同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高段的作業設計中,更需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量體裁身”制定適合學生的作業,設計不同梯度、不同層次的作業,讓學生能夠保質保量完成作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每一個學生都各具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針對不同學生和不同智力特點進行“對癥下藥”的教育教學,教師的教育方法應該根據不同的教育教學對象而有所不同。在教師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應該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靈活地設計多層次的作業要求,才能讓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文本作業””變為“個性形式”
傳統的作業練習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也很少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最終導致作業只是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符號的往來。學生個性得不到發揮,創造潛力也得不到挖掘,難以由此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學習能力。
新課程中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作業應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座橋梁。我鼓勵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可以用圖畫、照片、剪報、互聯網資料來表達,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植物葉片,用創作的樂曲,用攝錄的活動錄像,用排練的短劇或小品來表現……鼓勵學生以看、聽、觸、聞、嘗、摸和想像等多種手段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
三、“被動完成” 變為“自主學習”
作為教師育人的教師,必須尊重受教育者——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此要盡可能的創造條件,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傳統的語文作業無非機械、重復地抄寫,令人頭疼的背誦,題目陳舊的作文。學生猶如疲憊不堪的漁夫在無邊的苦海漫無邊際地漫游。為此,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教完生字、新詞后,不再讓學生機械抄寫,那些已經記住的生字、新詞可以不抄寫,難記的字就讀一讀,記一記,再工工整整地默寫一次,布置作業時充分信任學生,承認學生學習的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結果他們想方設法不抄生字,記生字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學習效率竟大大提高了。
四、豐富類型,提升潛能
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從而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該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課內外相結合,書本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從“一刀切”的作業走向多元化層次,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1)培優補差,齊抓共管。在語文教學中,往往苦惱學優生不夠多,學困生抓不起來,這是語文教師普遍面臨的問題。造成這樣的情況除了學生在課堂上聽講程度不一樣之外,作業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給予學優生更具有挑戰性的作業,注重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比如在古詩教學中,對于學困生的要求可以定位于詩歌的背誦、默寫、重點字詞的解釋和詩句的翻譯,這些要求已經達到學困生的層次了,就沒有必要再要求他們去搜集相關的背景資料或者讓他們用優美的語句描寫詩歌畫面。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的要求,一定要事先進行精心的設計和規劃,不能臨時到頭隨意布置作業,這樣是達不到提升學生學習潛能和語文素養的目的。
(2)不同類型,豐富內容。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動,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作為老師,如果注重布置的作業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內容豐富多彩,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那么學生將會在這樣樂學的環境中,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奧秘,體會到增長知識的樂趣。記憶復習類知識的作業是傳統作業,這樣的作業要更具有層次性,才能得到學生的喜歡。
五、“單一評改” 變為“人文互動”
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能起到激勵、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善于發現并欣賞每個學生的創新活動。
一本看似單一的作業,蘊含著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它提供了許多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教師的每一次作業批改,都應當及時抓住學生的思想動態,主動介入其學習生活乃至心靈世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育他熱愛生活,鼓勵他勤奮學習,解答他的疑難困惑,指點他走出挫折,為他提出合理建議,分享他的成功快樂,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評價學生的作業,不僅要評價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評價非智力因素,評價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興趣和習慣,評價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創造意識的體現,創造水平的提高,創新習慣的養成。評價時應多采用激勵的方法,我從不吝嗇自己的表揚,當發現學生將字寫得工整了,發現他們組了一個很特別的詞語,發現他們的日記又多了幾個精彩的句子……一句真誠的贊語,可以讓學生欣喜很多天!
評價還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盡量捕捉作業中的亮點,如有的學生字寫得好,增加評價寫字質量這一項;有的學生理解與眾不同,富有創新,在作業本上畫上一個笑臉;有的學生的作業質量高,令人賞心悅目,給予“作業能手”的稱號。
這樣我每天面對的都是嶄新的、充滿天真靈氣的作業,在這里,學生和教師之間是那么地默契,是最真誠的朋友和伙伴。在這里,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才華、學識、風度和修養,體驗到民主的氛圍、平等的交往、純真的情趣和進步的快樂。
一句話,普通的作業活動,應是一種師生共同進行學識交流、情感溝通、志趣相融、教學相長的發展過程,應成為學生人文素養形成、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