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成渝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也提出,今后五年,重慶市將深入推動創新發展,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北碚區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等八大新任務,這既是貫徹黨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也符合北碚當前發展態勢和未來發展需求。北碚區積極探索新型校地合作模式,切實把強化“校地聯動”、促進“校地融合”作為推進北碚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促進校地資源要素雙向高效有序流動,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發展體系,形成校地資源互享、優勢互補、發展互助、成果互惠的合作格局,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一、北碚深化校地合作推動科技創新的歷史基礎和現實條件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高校是知識創新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能起到科技“孵化器”和“發動機”作用。高校具有為高新技術培育、研發和轉化的軟硬件,能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較強的科技支撐。同時,依托研究型大學形成的大學科技園,把學校的人才、技術信息、實驗設備等綜合智力優勢與其他社會資源相結合,可以很好地為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服務。北碚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就離不開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
(一)從科教文化上看,北碚科創基礎堅實
北碚有西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等高等院校4所、中等職業學校6所、市級重點中學5所。北碚是中國西部科學研究發源地,有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所5個、全市首批環大學創新生態圈1個、市級及以上科技創新平臺314個、“兩院”院士5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4.47萬余人、市級科技型企業236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7家。
(二)從產業結構上看,北碚高新產業興盛
2021年,北碚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7.87億元、增長8.9%,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8%,固定資產投資611.1億元、增長10.5%。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連續五年全市第一,環西南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形成全市示范。獲批授牌市級重點關鍵產業園(傳感器),匯聚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重慶分院等國家級平臺,及京東方等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三)從雙圈共建上看,綿碚科創持續深入
北碚深入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北碚園區建設,與中國(綿陽)科技城共同打造綿碚協同創新城;引進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重慶分中心、四川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重慶分中心,線下打造軍民兩用技術展示平臺,建設“17共享網”展示運營中心,線上構建綿陽北碚儀器設備共享協同線上平臺,開放共享各類設備557臺(套),服務能力指標24444種,挖掘各類需求82個,提供設備共享服務340次;在兩省市率先實現綿碚科技創新券(科技人才服務券)通用通兌。北碚“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點實驗室”“特色食品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獲批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
二、北碚深化校地合作推動科技創新的重點目標
北碚精準鎖定深化校地合作的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圍繞“生態人文、科技創新、民營經濟、城鄉融合”四篇文章,進一步提高認識、凝聚共識,全面深化校地合作,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深入推進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北碚高質量發展,用科技力量為人民創造高品質生活。
(一)共同描繪“生態人文”秀美篇章
校地聯合開展文化資源普查,組織專家團隊攻關研究北碚巴渝、抗戰、鄉建、生態等文化內涵的彰顯形式及文化資源的活化路徑,到2025年,恢復利用、提升改造、完善展陳各類文化場館80處以上,形成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場館形態,基本建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百館之城”。做大朝陽文創大道街區規模,共建新房子社區校地合作創新創業基地,推進文創產業發展,形成文旅融合、校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創客集聚地,年創作文藝作品超過5部、舞臺藝術重點劇目超過2臺、省級及以上優秀美術作品超過50件。依托川渝共建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恐龍化石發掘、修復裝架等科研成果,重建恐龍主題遠古生態場景,豐富文旅產品體驗。聚焦北碚特色產業,圍繞高校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互動推進北碚產業提檔升級、高校學科建設結構優化。依托環縉云山生態建設及生態產業化項目國家EOD試點機遇,充分利用高校學科優勢,共推“科學自然里”等5個項目建設。利用院校科技支撐,加快新型溫泉康養項目產品研發與推廣,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康養方案,形成復合型溫泉旅游產品。加強校地醫療健康合作,共建高水平醫聯體、附屬醫院、區級體質監測中心,聯合開展課題攻關、醫療技術推廣應用。
(二)合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支持在碚高校、科研院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到2025年,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4.5%,科技創新活躍指數保持全市領先,全社會創新意識明顯提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校地共建西部(重慶)科學城北碚園區,加快建設西南大學科學中心等科創載體,重點打造“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前沿研究中心”“未來農業前沿研究中心”“合成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前沿研究中心”“智能制造與大數據前沿研究中心”等4大中心,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核心承載地。積極發揮中科院大學重慶學院、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作用,推動校地企探索共建一批“高技術、大資本、全球化”的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力爭到2025年,全區新型和高端研發機構超過1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研發機構比重達到50%,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04%。強化環西南大學創新生態圈功能作用,整合校地雙方創新資源,暢通“孵化—加速—產業化”成長鏈條,促進科技園與產業園聯動,培育一批具有全國競爭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到2025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60家,科技型企業數量增加至3000家。強化院校科技創新核心力量作用,支持西南大學、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等在碚院校以產業發展關鍵環節和“卡脖子”難題作為研究方向,推動校企協同攻克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支持校企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科技協同創新中心,重點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產業技術研發創新,推進關鍵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不斷壯大“科創企業森林”。積極構建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三級科技成果孵化成長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創新應用場景建設,圍繞智能傳感器、智慧農業、古生物等領域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和中式熟化基地,讓更多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ECB98168-AF03-4C65-BCDC-D647ED05E04D
(三)攜手打造“民營經濟”示范樣板
發揮在碚院校工業領域學科人才優勢,豐富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園內涵,推進涉工院校與北碚企業深入對接,不斷提高民營企業專業化水平,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傳感等產業方面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業隱形冠軍企業,到2025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 GDP 比重達到70%,規模以上民營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8%。創新利用在碚院校市內外校友資源,借助校友資源建立異地孵化器、研發飛地,共畫“校友+母校+北碚”同心圓。充分發揮盧作孚民營經濟學院作用,共同開展盧作孚民營經濟學院辦學模式、精品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合作機制等研究,打造北碚區民營企業家成長平臺。支持企業家牽頭承擔科研任務,吸引企業家擔任兼職創新創業導師、科技創新項目專家或評委,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探索實行校企“雙導師制”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機制,大力推廣訂單班辦學模式,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形成優勢和特色學科專業集群,完善覆蓋全產業鏈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在碚企業在區內職業學校搭建產教融合平臺,推動校地企共建人才培訓基地。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勵引導區內重點企業、院校積極推薦參與“重慶英才”“巴渝工匠”“全國技術能手”等人才評選活動。
(四)同心繪就“城鄉融合”嶄新畫卷
支持在碚院校農業重點實驗室、農業“星創天地”、蜜桃科技小院等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深度整合農業科技資源,聯合組建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建設全區農業產業數字“一張圖”“1+3+N”(1個農業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中心、3個農業科技展示平臺、N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的智慧農業體系逐漸形成。鼓勵引導院校科技特派員下基層,深化“專家+農村”“技術+產業”合作模式,把專家大院建到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攻關和指導,研發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農業科研成果。鼓勵引導院所、教師、創業學生發揮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以合資、合作或股份制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共同開展規劃設計、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共同參與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制訂修訂,到2025年,連片打造標準化農業產業基地1萬畝,打造各類標準化生產基地25個以上。實施花木產業“千品百園”精品提質計劃,力爭到2025年全區花木種植面積穩定到6萬畝以上,其中蠟梅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種植品種達到1000個,花木精品園達到100個,打造全市唯一以花木為主導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職業學校與鎮村共建產業基地,通過訂單式、定向培養等方式培養一批有實力、懂農業、愛農村的“新農人”。
三、北碚在深化校地合作推動科技創新的保障措施
北碚推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切實提高政府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堅定不移支持在碚院校建設發展,提升在碚院校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能力,推動在碚院校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帶動和促進區域發展的經濟優勢、競爭優勢。
(一)完善就業創業體系
健全引智留才配套支持體系,探索制定院校人才屬地服務專項政策,在科研攻關、安居保障、醫療服務、社會地位等方面提供支持,吸引優秀畢業生、高層次人才留碚。提供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扶持,支持創業孵化基地、雙創服務平臺吸納在碚院校學生創辦實體,為“優秀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場地支持和孵化服務,支持院校學生自主創業并帶動就業。完善促進就業政策,加大對用人單位招用、就業實習見習等支持力度,校地聯合開展“千人千崗就業見習助力鄉村振興暨大學生留碚創業”專項行動,積極鼓勵用人單位招用在碚院校畢業生。組織開展免費創業培訓進院校行動,為師生在碚開展科研、教學、實習提供便利條件,為合作建立的示范基地、教學實習基地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聯合組建志愿者服務隊,推動校地共建志愿服務培訓基地,為在碚院校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支持職業學校聯合申報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二)強化財政金融支持
探索建立校地合作發展基金,用于支持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創新團隊激勵等,推進在碚院校資源整合、校地校企合作工作。完善金融服務支撐體系,發揮相關政府投資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整合各類風投創投資本,打造覆蓋種子、天使、VC、PE等各階段的全資本鏈條。用好科技創新券、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青鋒創業貸”等資金支持措施,滿足創新創業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需求。建立多方風險共擔機制,與銀行、擔保機構、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展合作,為創業企業和團隊提供各類科技金融信貸產品和服務。研究出臺新時期進一步促進科技、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
(三)實施激勵獎勵政策
對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研發活動、資源共享、校企合作中做出突出貢獻、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做好校地合作項目服務和協調工作,在項目申報、評定、扶持上優先推薦、重點支持,在規劃編制、土地保障、公共配套、資金籌措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鼓勵區屬國有企業積極投入土地、資金、應用場景等資源,參與校地合作項目建設。完善創新主體科技投入激勵政策,實施分類分檔獎補,加強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資金支持。組織開展產學研合作獎、校地合作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評選,激發和增強科研人員積極性與獲得感。
作? 者: 中共重慶市北碚區委常委、北碚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
責任編輯:馬 健ECB98168-AF03-4C65-BCDC-D647ED05E0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