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全
對于社區的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邃的思考,“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區”“社區是黨委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示要求,重慶市渝北區龍溪街道針對加州花園小區“高層建筑集中、老年群體占比大、居民需求多元”等治理難點,將10類建設任務51個具體項目全部整改完畢,成功創建市級安全示范小區。圍繞“文明品質社區、民生幸福社區、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目標,堅持在黨建引領下創新社區治理模式,以人為本、安全為先、管建并重、精細智能,較好地實現了“黨建引領強、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群眾評價好”的社會治理目標,為其他社區的治理提供了樣本和可資借鑒的模式。
一、堅持“主動防控、立體防護”,推動社會治理方式從“被動防”向“主動創”轉變
嘉州社區所轄的加州花園小區建于20多年前,總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有高層建筑19幢,居民1.2萬多人,是重慶市第一批花園小區,更開創了小區配套建設和物業管理的先河。目前該小區租賃戶多、老年人多、流動人口多,部分設施老舊,給日常管理帶來了挑戰。2020年1月1日,該小區的一棟樓發生火災,所幸無人員傷亡。安全是居民對社區生活的底線需求。這次火災教訓深刻。龍溪街道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立足“為民惠民,著眼長遠長效、堅持立行立改”,在市、區領導及相關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切實履行“黨政一崗雙責”,堅持“主動防控、立體防護”,堅持隱患整治、科技智治、多元共治“三治”并舉,人防、物防、技防“三防”齊抓,著力整治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突出問題,推動社區治理方式從“被動防”向“主動創”轉變,居民的安全意識明顯增強,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一)堅持問題導向,立行立改
因建設年代久遠,加州花園小區停車庫已不能滿足居民需要,占道停車、占用消防通道停車等現象比較突出,居民普遍安裝了易燃雨棚和封閉式防盜網,火災隱患、安全隱患較大。龍溪街道將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持問題導向、立行立改。在小區易燃雨棚和封閉式防盜網拆改方面,采取“政府補一點、居民出一點”的方式,并按照統一顏色、尺寸、功能“三統一”的要求進行拆改。共拆除易燃雨棚6.5萬米、拆改封閉式防盜網1403戶、開窗3599個。在小區內生命通道整治方面,聯合派出所、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等單位整治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建立車輛“黑名單”管理機制;對小區外探索實施停車“夜間共享”機制,協調財信、協信中心、新光天地解決錯時停車位300余個,有效緩解了小區及周邊居民停車難的問題,讓“生命通道”保持了暢通。在電氣整改方面,投入5300萬元,協調電力、燃氣供應單位,規范樓棟管線,全面排查整治突出隱患,實施電力擴容。在消防設施整改方面,完成消防車道標線2200米,標識29個。修復和更換疏散標志和應急照明2871個,更換防火門165扇。這些硬件設施的改善,人性化管理制度的優化,極大地消除了小區的安全隱患。
(二)實施科技賦能,動態預警
當前社區人戶分離普遍,人口高度聚集、流動頻繁、陌生性強,社區安全工作面臨巨大挑戰。居民對一老一小人身安全、個人信息與隱私安全、汽車等財產安全的訴求日益增長,高品質生活成為人們對社區治理的重要期盼。龍溪街道解決了人防的問題,還需要借助技防的科技力量,為小區安全賦能,實現動態實時預警。街道依托區綜治中心,打造嘉州“智慧安防”,集成高空瞭望、水壓監測、占道停車自動報、火情及時報、高空拋物監控等10大功能,構建小區安全物聯網系統,實現火災風險預測精準化、火災防控智能化、作戰平臺指揮扁平化。現已安裝水壓監測器400個、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175個、智能門禁系統30套、高空拋物攝像頭20個,為獨居老人安裝獨立式煙感探測器100個,實現24小時“不眨眼”自動監控。
(三)實施陣地前移,效能提升
社區治理擔負夯實政權基礎、讓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重大使命,最終要落腳在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警務管理社區化、社區治理網格化、物業管理專業化、安防管理智能化,社區治安保障才更加有力。在嘉州社區居委會辦公室、加州花園小區物業辦公室、嘉州微型消防站,都有一個充滿科技感的大屏幕,該系統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確保火災隱患早發現、早處置。街道還建成小區警務室,落實民警值班值守,出警時間由原來9分鐘縮短至現在3分鐘以內,最大限度地縮短了應急處置時間。建成22人制小區微型消防站,實行24小時輪班值守,切實提高處置初期火災的能力和效率。同時,配齊完善五室(網格工作室、矛盾調處室、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分析研判室及心理咨詢室)硬件設施,“一站式”為居民提供心理咨詢和事務辦理,讓群眾更平安、更幸福、更便捷。
(四)“五長制”聯動,織密網眼
在街道的推動下,嘉州社區建立健全“五長制”聯動機制,把“網格化”治理的網眼織密,把小區的安全穩定底線兜牢,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健全 “五長制”,就要構建“4+1”組織架構,其中,“4”就是社區長、網格長、片區長、樓棟長,“1”即物業長。“五長制”聯動機制的良好運行,必須進行力量配備,由社區負責人任社區長,由各社會力量轉崗擔任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由物業公司安排人員擔任物業長,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逐級負責管理機制,形成“樓棟長吹哨、部門報到、限期整改”的閉環處理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依法自治的功能。 通過層層培訓、系統培訓、明確獎懲,確保“五長”明白職責任務、清楚工作流程、懂得管理方式。
二、堅持“主動擔責、黨群融合”,推動社會治理主體從“單向管理”向“共同治理”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只有做好基層黨組織建設,社區治理才能有主心骨,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才能動員好、組織好。街道堅持“主動擔責、黨群融合”,切實補齊基層黨建中的短板,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發揮黨組織的組織動員能力、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群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凝聚起來,有效發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作用,聽民意、聚民心、解難題,推動社區治理主體從“單向管理”向“共同治理”轉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生態,真正把社區建成和諧有序、綠色文明、創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3C3B28E9-4A7C-48B9-9826-3AE509A715EA
(一)發揮榜樣引領作用
榜樣是最好的說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領。在街道黨工委的統籌下,以社區黨委為軸心,實行社區黨委包小區、黨支部包網格、黨小組包樓棟、黨員包樓層的工作責任制,動員老黨員、老干部擔任黨建指導員。按樓棟劃分黨小組19個,在小區物業、社區黨委實行黨內交叉任職,先后推進小區C型房片區環境改造、火災善后處置、安全小區建設等工作。同時,實行“群眾點單、支部配單、黨員接單、群眾評單”服務模式和“積分管理”,常態化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黨組織、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充分發揮。同時,社區還充分發揮退休老干部和法律工作者、文化人、退役軍人等能人的作用,他們理論水平高、專業素養高,處處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與黨員一起成為社區的榜樣,引導居民自覺主動地參與社區治理。
(二)完善小區自我管理
一個小區就是一個大家庭,居民們溫馨和睦,才會有幸福感安全感。在街道黨工委領導下,社區強化“公約精神”,指導完善小區居民文明行為公約。加強群租房屋管理,落實房東主體責任。特別是在易燃雨棚和防盜網拆改中,廣泛動員群眾參與,部分群眾從最初的不理解、不支持到后來的積極主動配合,整改過程變成提升群眾安全責任意識、增強安全防范責任的過程。深化“楓橋經驗”實踐,落實小區議事制度,通過周樓棟吐槽會、月網格議事會、季小區共治會,推動微型社情在樓棟吐槽會上消除、一般社情在網格議事會上落實、較大社情在小區共治會上解決。同時,按照《重慶市物業管理條例》規定,大力引導、支持業主委員會依法履行職責,調解物業管理中的糾紛,協調和監督小區物業管理。事實證明,只要做到小區事務程序透明,各項事務公開,并激勵居民進行自我管理,便會增強業主委員會的公信力,在富有公心、熱心居民的引領下,在社區文明行為公約的約束下,鄰里友愛互助蔚然成風,小區自我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三)提升社區自治水平
居民才是小區真正的主人,網格化治理作為一種社區治理模式,本質上是為社區居民服務的,居民對網格化治理的主動配合,才能使網格化治理的作用最大化。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嚴格執行信息公開、社區聽證等,增強網格員與社區居民的聯系和互動,增強居民對小區大家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要培育社區自治文化,開放、民主、和諧的社區自治文化可以對社區的網格化治理產生正向的激勵作用,有利于增強社區治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街道的支持下,該小區實施“1234”群防群控和樓棟“3長4員”自治模式,組建“鄰里親”樓棟服務隊、“鄰里人”安全宣傳隊、“鄰里好”志愿巡邏隊、“鄰里幫”應急處置隊4支隊伍等方式,充分調動小區居民積極參與日常管理。同時,充分發揮社會協同推動作用,引進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工作。與駐轄區市高級人民法院、市教育考試院等單位結對共建,建立需求清單和資源清單,持續深入開展疫情防控、法律援助、高考志愿填報等服務工作,構建起“黨建引領帶動、主體責任落實、居民自治管理、社會協同推動”的共建共治共享體系。同時,龍溪街道和嘉州社區在加州花園小區里大力倡導、培養志愿服務精神,借鑒“愛心銀行”和“時間銀行”的做法,創新社區居民參與志愿服務機制,從而提升社區文化對居民的吸引力,培養居民共同的社區意識。
三、堅持“在小細節做大文章”,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從“粗線條”到“微治理”轉變
社區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社區的細微事和煩心事,對于居民來說都是大事,社區工作必須下一番功夫,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才能做好。街道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區治理體系,著力瞄準小單元、著眼小問題、盯住小需求,向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社區治理重心從“粗線條”到“微治理”的轉變,將社區建設為讓居民放心、安心、舒心的生活港灣成為現實。
(一)以“小家”智慧成就“大家”治理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家庭是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也是社會治理中的關鍵一環。街道秉持發揮“小家”智慧成就“大家”治理的原則,匯集家庭合力,社區共商共議,解決社區、小區大事小情。同時,充分發揮模范家庭的榜樣引領作用,弘揚優良家教家風,以一個個家庭的好家教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二)解小難事促大穩定
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居民的困難事、操心事和煩心事,通過 “小服務”促進社區大穩定,社區黨員干部必須緊密聯系群眾,把群眾事無小事時刻記心間,深入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精神,做人民群眾的“知心人”“勤務員”“主心骨”,真正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托群眾,一切服務群眾”。街道督促社區堅持用“三個一”的工作方法,即一線調研訪民情搜集問題,一張表跟蹤督辦到底,一顆恒心辦出群眾滿意的效果,讓居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讓社區生活更溫馨、更美好。嘉州社區合理調配網格資源,在小區設置優化6個網格,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確保疫情人員核查無遺漏、全覆蓋,社區黨組織堡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嘉州微互助”志愿服務平臺、網格微信群、各類議事會、共治會等,解決居民反映突出問題120余條,發布志愿活動70余次。圍繞渝北區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這一目標,以“交通安全日、食品安全周、119消防安全月”等活動為契機,推動部門聯動,擴大治理“朋友圈”,積極構建“家安、路安、食安、業安、心安”平安格局。
(三)匯小暖流成大幸福
堅持人民至上立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讓人民生活富裕,安居樂業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們黨員干部的責任與擔當,更是黨員干部堅定不移的方向。群眾無小事,點滴暖人心。街道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提升市域社會治理實效,注重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細微之中盡顯為民情懷。依托小區警務室建設,為小區居民提供身份證辦理、交通違章處理、出入境自主簽注等便利服務。圍繞“一老一小”辦實事,建成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滿足老人食、養、護、療、娛、適等多元需求。以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為依托,深化托幼服務,持續5年開展青少年“假期嘉年華”興趣特長托管班,開設11項課程。同時,建成社區型幼兒園1個,真正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逐步形成。
作? 者:中共重慶市渝北區龍溪街道黨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鐘學麗3C3B28E9-4A7C-48B9-9826-3AE509A715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