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將反映在學生身上。如果學校教育內容與家長教育內容相矛盾,會使學生產生困惑,不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隨著鄉村振興的腳步,現代化背景下的素質教師要求從德、智、體、美、勞五方面全面促進學生發展,不再只關注學生成績,要想真正達到素質教育要求,需要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共同發力,教師要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的態度,掌握溝通藝術,積極引導家長發現自己孩子的問題,讓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學生。學生、家長、教師是教育教學生態的基礎部分,三者的關系就像大河中行駛的小船,社會像是洶涌險惡的波濤,學生就像急流漩渦旁的小船,老師則是岸邊的纖夫,家長是船上的水手。纖夫和水手的共同目的和責任是把小船安全的送達到目的地。
關鍵詞:現代化背景 鄉村振興 建立師生關系
一、多傾聽家長的聲音,收集家長育人意見
重構家校共育模式,實現以下價值:第一,以育代管,讓家長、教師與學生在學習、成長進程中共生共伴。通過以開放辦學理念為基礎,充分傾聽家長聲音,鼓勵家長參與學生學習、培養全過程,牢牢把握全面育人的核心訴求,為學生實現個性成長提供了新視野、新支持。第二,由觀看到參與,讓家長、教師與學生在教學、育人進程中共同成長。通過以平等育人理念為核心,積極傾聽家長聲音,為家長參與教學、育人創設良好場景,積極探尋實現家校共育的價值點,鼓勵家長成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進程中的關鍵力量。第三,由被動配合轉向主動參與,使家長、教師與學生在管理、育人進程中共同提升。通過以自主育人理念為重點,充分尊重學生的成長天性,為家長提供參與育人的自由空間,使家長從傳統配合學校管理向新的主動參與學生培養升級,真正實現全面育人的理想目標。
多傾聽家長的聲音,汲取家長育人需求,重構家校共育模式,需要做到:首先,要重視發揮學校的主陣地優勢,積極開展家長育人技能及綜合素質培育工作,全面提升家長協作育人、主動育人意識,通過構建新型家校共育機制,激發家長參與共育模式的內在潛能與主動意愿,全面提升家校共育的價值優勢。其次,要注重踐行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意識,通過增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信任關系,構建緊密協作、常態互動的家校共育協作體,營造常態對話的家校共育新生態,使家長的育人意見有效融入學生培養體系,實現合作育人的理想價值。最后,要注重搭建智慧溝通平臺,優化家校共育模式。通過依托家長委員會的載體優勢,建設家校協同溝通微信平臺,高效收集學生學習訴求、家長意見,建設學生智慧育人檔案,促進家校深度融合,營造多元共生的家校共育生態。傾聽家長的聲音,創新家校共育模式,是凝聚育人共識,充分釋放家校共育合力的重要體現。在全面育人進程中,通過建立平等對話、常態互動的家校溝通機制,補充校內教育體系的弱勢短板,形成家長、教師及社會等各方平等協商、共同參與的育人機制,有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教師和家長相互融入,共同輔助學生成長
教師眼中看到的學生更多是在學校,學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和學習是較少有機會看到的,除開在校時間以外,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需要父母的監督,教師沒有條件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全方面的了解,所以對學生的心理活動較難把控。有的家長盡管和教師加深交流,卻對孩子存在的問題一無所知甚至說謊隱瞞,等發現問題后情況已經相當嚴重。因此只有教師融入學生的家庭中成為他們親密的朋友,才能和家長一起全面了解學生,教師與家長的融入主要有以下方法:
1、到校園中來
這種方法可以用于個人和群體,其中較為多見的是家長群體到學校來,如開學與休學典禮,家長會等形式。教師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和家長交流一些日常簡單的問題,大致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生活習慣,接受采納家長對教師和學校的建議。而個人的探討則是由于遇到較難的問題需要共同解決的情況,這有利于家長對學校情況的了解和支持。
2、到家庭中去
某些家長覺得孩子在學校,在教師的手中,擔心孩子在學校的處境。怯于提出意見和要求,所以除了有較難解決的問題需要家長到學校外,教師也需要“走出去”,這種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訪。這需要教師擁有踏實的職業態度和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樣做的目的是與家長加強溝通,打破隔閡,更全方位的了解一位學生,也能消除家長對于教師的不信任,清除與教師交往時有壓力和畏懼的心理。
三、教師起牽連作用,聯系情感
教師和家長的情感關系會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學生對教師與學校的態度,良好的情感也恰恰是學生發展知識與道德的重要基礎,深厚而美妙的情感能讓學生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不管身為家長還是教師,真誠的情感往往可以帶給孩子極大的鼓舞,還能激勵孩子充滿自信的成長,一次次的表揚與贊許,都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思維和良好的心態。雖然較大的學生已經從少年慢慢轉變成青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平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充分認可學生家長為之的付出,這樣能有效促進加深家長與教師之間的理解,有效加深作為學生家長的作用。
四、結語
隨著鄉村不斷振興和發展,教育教學也在不斷的完善和提升。對于現代教育教學而言,學生的身心發展過程中,應該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而不是強求或壓制學生達到家長的期望,教師、學生、家長需要緊密配合與聯系,給予學生完善、和諧的學習環境和充實積極的學習氛圍。目前家校共育以被動化解問題為重點,家長的育人需求易被忽略,直接影響了家校共育活動的有效實施。傾聽家長的聲音是充分了解育人訴求,提升家校共育協作效能的重要舉措,也是彌補學生培育短板,促進學生形成完整人格的關鍵要求。因此,在新的家校共育環境下,要以智慧溝通媒介為基礎,積極推行"以育代管"的家校共育模式及時有效收集家長的育人意見,真正凝聚家校共育合力,促進基礎教育體系全面升級。
參考文獻
[1]彭斯琪.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如何構建“家長一學生一教師”三位一體的三維關系[J].文教資料,2020(5).
[2]何瑞茹.如何讓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形成合力[J]中國新通信,2020(2).
[3]學校教育治理現代化:校長的認識、理念與行動[J]. 蔡輝森.? 福建教育. 2020(49)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鄉村振興和教育現代化背景下農村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1]GHBZ098 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成成(1987年02月—)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甘肅崇信? 學歷:本科,職稱: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