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對于有色金屬行業來說,什么才是真正的“新”?是發現一種新元素?還是研發出一種新材料,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應用?
一次是在北京街頭。紅燈,一群滑板少年正在黃線后規規矩矩等燈。不一會兒紅燈轉綠,這一個路口的人與車還沒有起步,領頭的滑板少年打了個手勢“Lets go”,瀟灑動身——“砰”一聲巨響,人飛了出去,摔了個人仰馬翻。
其實,“新”可以有更多的含義。我們所希望的“新”,還應當有“好”這一含義。事實上,有些所謂的“新”,僅僅是一個新事物,比如在某些蓄電池方面的研究,可能是以往所不曾采用的原料,具有輕便等優點,但是其實在回收處理、循環利用、穩定性等方面遠遠不如傳統的鉛酸蓄電池,這就不能算是一種真正的“新”。
“新”可以是新格局、新模式。以鉛冶煉為例,如今中國已經形成了技術上的全球領先。鉛的生產、應用、回收,在全世界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完善成熟的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里,鉛的綜合能耗已經變得十分低。如果綜合來看,在這個循環圈里,對能源、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影響,其實并不比很多“綠色產業”高多少。但是一直以來,因為隸屬于有色冶煉行業,許多鉛冶煉企業一直被列為“兩高一資”企業,發展受到很多限制。
“酒店里發生了什么,你可以繼續向酒店了解。我們的公民沒有違反瑞典法律,為什么被瑞典警察這樣粗暴對待,扔到荒郊野外的墳場?瑞典警方為什么不通知我們使館,迄今也不回應我們使館的見面要求?如果你要采訪瑞典警方,請你代向瑞典警方提出我的問題。”桂從友連續質問道。
包括鋁等很多金屬的冶煉在內,許多傳統的產業,其實經過多年的不斷改進,已經形成了新格局、新模式,但是卻一直被人用舊眼光看待,用舊方式對待。
“新”可以是細微之處的新。某項應用在別處的技術,也許和有色金屬行業沒有關聯,如被成功應用到有色金屬行業,可以算是一種“新”。在某個傳統的多年未變的崗位上,如用機器人替代人工,也可以算是一種“新”。其實,在智能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有些困擾企業多年的問題,如今都有解決辦法。有色金屬行業多數都是大進大出的資源型企業,比如如何合理降低庫存,如何合理分配資源,都可以找到智能化的解決方案。

“新”可以是一種新的應用,一條產業鏈的延伸。有色冶煉行業不應當只是爐火與煙囪,不該只有巨大粗放的噸錠,也可以有顯微鏡,有細致入微的精細。傳統的金屬材料,也可能有更多的用途。比如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銅,如今也可以生產成為以微米為單位的銅箔,成為高新材料。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可以為傳統產業賦予新的生命。
希望能夠看到“新”的銅、鋁、鉛、鋅……希望行業能夠實現真的“新”,也希望能夠被“新”眼光看待,真正進入有色金屬行業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