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京,胡 湘
(貴州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高校要將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著力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肩負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然而,我國高校過去的教育模式是以專業為基礎的規模化教育,存在學生專業與個體發展需求不能有效匹配的狀況,但是隨著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高校的實施,逐步推動高校教育模式從“以專業教育為基礎的規模化培養”向“專業教育和學生需求并重的精細化培養”的重要轉變,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開展。
首先,在本科生導師制的理論研究方面,楊仁樹(2017)認為全程導師制賦予了本科生導師制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新內涵;侯明艷等(2018)認為施行本科生導師制的意義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多規格人才的客觀需要,是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個性化人才的必然選擇,是開展新工科建設、培養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
其次,在我國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現狀方面,翟國棟等(2017)認為我國本科生導師制存在教師投入精力不足,因材施教實現難度大,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不夠等三個主要問題;唐漢琦(2019)認為我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對本科生導師制職責存在求全責備的問題;李奇虎等(2021)則提出了專業局限、類別限制、機制梗塞、激勵有限等問題。
最后,在我國本科生導師制發展策略方面,單磊(2017)提出應基于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培養;安宇等(2019)指出應不斷完善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度管理建設,不斷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導師制實施目標的對策和建議;吳雅琴(2021)則建議加強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設、完善考核和激勵機制,豐富導師指導形式,明確“導學關系”、調動學生積極性等。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以來,對本科生導師制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已經達成共識,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本文的研究基于對貴州、云南、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普通高校的調研情況,系統分析我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現狀,梳理總結已有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最后按照“專業教育和學生需求并重的精細化培養”思路提出我國普通高校本科生導師制高質量發展的策略建議。
一是在學習方面,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培養專業學習興趣。導師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能夠切實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其確立學習目標和計劃,使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能夠更快地度過迷惘期,并及時調整學習方式,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以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二是在科研方面,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導師能夠引導學生將其所學知識應用于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特別是通過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進行探討與解讀,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科研相關工作,能夠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三是在學業晉升方面,幫助學生進行學業規劃,解答難題與分享經驗。導師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學科與專業情況,確定考研或出國深造的目標,并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合理設置志愿,制定規劃,同時還能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并分享相關的心得與經驗。
一是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優化知識結構體系。導師通過任務引導,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和開闊學生視野,最終達到豐富和優化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目的。二是合理進行專創融合訓練,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導師能夠根據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嘗試,培養創新習慣和創新思維,同時結合大學生互聯網+大賽、雙創比賽等賽事活動平臺,通過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增長智慧才干,提升創新能力。三是幫助學生了解就業狀況,提升就業成功率。導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更適合學生特點的就業指導,豐富學生的就業知識,幫助學生在校期間不斷增強就業意識,提高就業技能與能力。
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是對專業教育的拓展延伸,為導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創造了有利的空間,有效的拉近了導師與學生的距離,增加了高校教育的“粘性”,也為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提供了新的“沃土”。一方面,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使得導師與學生的交流更加頻繁與深入,有利于導師在此過程中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隨著師生關系的逐步拉近,師生之間溝通的深度也在逐步增加,除了解答專業學習上的難題以外,導師還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生活、就業、情感等問題的探討,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創造了新的途徑與契機。
一是導師選擇機制不合理,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難以實現精細化培養的目標。部分高校在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采用“盲選”的方式進行師生匹配,甚至通過教務管理信息系統進行隨機分配,導致學生不了解導師的專長與特點,不能按照自身需求進行導師選擇,不但難以實現精細化的培養目標,還造成了導師資源的錯位與浪費,致使本科生導師制工作的整體效率下降,最終事與愿違。
二是制度設計不夠完善,制度執行不夠規范,難以形成長效的培養機制。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導師制在制度設計上沒有充分考慮導師的合理承受能力,一些導師指導學生過多,導致多而不精,而另一些導師指導學生又過少,存在資源浪費。此外,部分高校在本科生導師制的執行過程中出現每個學年都重新分配導師的情況,導致師生茫無端緒,從而難以形成長效的培養機制。
三是高校對教師的整體工作量未能統籌考慮,難以確保本科生導師制的培養質量。一方面,高校對是否參與本科生導師制的教師在工作量上未做區分,本科生導師既需要完成等量的教學與科研任務,還需要開展本科生導師制的相關工作,導致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另一方面,由于導師事務繁多,學生與導師見面的機會就比較少,從而降低了本科生導師制的培養質量。
四是高校對本科生導師的激勵機制不健全,難以激發導師的工作熱情與動力。大部分高校對本科生導師制工作的激勵較為薄弱,無論是精神激勵還是物質激勵都十分有限,杯水車薪,使得導師的工作熱情與動力不足。
一是沒有明確高校課程老師、輔導員及本科生導師的工作側重點,導致本科導師的角色功能時常出現錯亂。本科生導師應該側重于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但大部分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以來并未對本科生導師的工作重點進行規范劃分,導致本科生導師的工作與其他角色交叉重疊,抑制了本科生導師制作用的發揮。
二是本科生導師制度在本科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不明晰,導致本科生導師工作的開展缺乏連貫性和一致性。學生在本科階段所參加的各種活動,如創新創業比賽、科研課題、實習實踐、畢業論文等的導師與本科生導師往往不同,使得本科生導師的培養計劃和相關工作常常被干擾與打斷,致使本科生導師制工作的開展難以為繼。
一是在培養內容上,沒有形成系統化、標準化的結構體系。如部分導師在培養內容選擇上與課堂教學內容產生重合,對學生幫助不大,或是培養內容難度偏高,學生受限于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不足,難以理解消化。
二是在培養方式上,因人而異,千差萬別,且沒有針對性。如部分導師采用課堂講授方式,學生感覺在“補課”,但又不知道“補課”的目的是什么,或是采用聊天方式,聊天內容較為隨意,學生難以獲得實質性的收獲。
三是在保障條件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協調保障條件。如沒有固定的時間進行溝通與交流、導師與學生之間互相聯系不到、沒有合適的場所進行交流等。
一是合理設計導師選擇機制,在導師選擇過程中,充分搜集導師的相關信息,通過網頁展示、文案推送、短視頻等方式對導師的情況進行校內公示,讓學生在了解導師信息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二是完善制度體系,進一步細化制度安排,在充分考慮導師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總體數量情況,合理分配導師指導的學生數量,并確保制度執行的延續性。
三是統籌考慮教師整體工作量,可將本科生導師制工作進行量化與考核,考核通過的,折算為一定的課時數,同時,在指導過程中形成科研成果的,應按相關規定計入教師的科研成績,并進行適當的獎勵。
四是加強激勵機制,制定相應的本科生導師制考核激勵辦法,在物質激勵方面可按照高校已有的課時報酬規定及科研成果激勵辦法進行合理獎勵,同時在精神激勵方面可根據工作考核結果進行適當的表彰與鼓勵。
一是出臺本科生導師制的指導性文件,如相應的教師手冊、學生手冊等,提出本科生導師制的培養目標與原則,區分高校課程教師、輔導員等與本科生導師的角色定位,明確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本科生導師制工作重點。
二是強化本科生導師制工作監督執行,可在新進教師培訓和新生入學教育中加入本科生導師制的相關內容,組織并鼓勵教師進行本科生導師制工作的討論與交流,逐步建立本科生導師制與其他工作的有效銜接機制。
一是本科生導師制的培養內容應以訓練學生學習習慣、培育學生科研興趣、提升學生實踐技能為主要導向,導師可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專長與學生需求制定培養計劃和具體內容框架。
二是本科生導師制的培養方式應區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導師可靈活采用反轉教育、田野教學、熱點討論、參觀學習、讀書分享、主題辯論、戶外拓展等方式進行,同時在保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應鼓勵導師積極探索創新更加多樣化的培養方式。
三是教育部門與高校應為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提供更加完善的協調保障條件,當前主要是加強硬件設施的投入與配置、制定合理的行政協調機制以及加強本科生導師能力培訓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