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90)
近年來,工程技術人員市場缺口巨大,受疫情影響,工程管理崗、施工崗等都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在工程專業人才的剛性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在人才培養上,常常滯后于市場需求,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
當前,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在設置和實施時滯后于市場需求,專業辦學前景暗淡,人才培養缺乏創新性,培養出來的學生毫無市場競爭力,首崗就業率逐年下降,學生面臨畢業就失業或者改行就業的困境。從高職院校診改網數據可以看出,現階段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辦的建筑類專業仍然以傳統的建筑工程技術、工程監理、工程造價等專業為主,與新技術新方法關聯度大的裝配式建筑、BIM 技術等專業數量少,有部分學校在現有專業中加入了部分新技術課程后,將專業名稱作了調整,但與實際需要的新技術專業相差甚遠,而大多數學校專業設置依舊保持傳統體系,這樣的設置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也給學生就業帶來極大難度。
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也應以培養有層次、市場急缺的創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重點,著力打造具有新技術能力的高素質專業技術型人才。“1+Χ”證書制度的本質是基于“1”學歷證書,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拓展“Χ”職業技能,證書制度真正實施后,會形成良性的“企業需求+學生就業”雙豐收的景象:學生完成“1”學歷證書的學習和考核后,就具備了首崗就業的能力,在首崗就業的基礎上,學生獲得“Χ”職業技能,既提升和拓寬了就業渠道,也體現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多渠道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高職院校重視“1”證書,也應充分考慮學生就業、職業發展的需求,幫助學生拓展“Χ”項職業技能,基于此背景,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開展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都要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初衷,以“1+Χ”證書制度的實施為契機,探索高素質綜合型技術人才培養途徑。
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發展緊跟國家發展需求,在學校的教學環節中,要求老師既是專業知識學習的指導者,更應是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引導者,是學生崗前學習的領路人,也是學生職業學習的“師傅”,專業教師的技術技能高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現階段,高職院校受制于人事制度的要求,聘請的教師主要來源于傳統學科類的院校,師資隊伍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對行業認知不足,不關注前沿技術的發展,專業技能較弱,對新技術新方法缺乏了解等現象普遍存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資源匱乏,新技術新方法的課程不開設,或者形同虛設,這些都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不匹配。引進和培養具有豐富崗位實踐經驗、掌握新技術新方法的“雙師型”教師,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具前瞻性眼光的專業帶頭人建設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想要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使培養的學生能適應職業崗位多元化的要求,同時具有后期職業發展基礎,就需要基于“1”學歷證書,拓展學生“Χ”領域的職業技能。而“1+Χ”證書制度是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人才培養的新型模式,能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使培養的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具備多方向的實踐技能,就業時能選擇本專業對應崗位,也能勝任拓展專業的崗位工作,使學生個性需求得以實現,也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更多可能。
高職的生源中,單擴招的學生比例逐年提高,此類學生在前期的學習過程當中已具備或者初步具備相應專業的基礎技能,部分學生甚至已經取得了“1+Χ”的初級證書,升學到高職院校后,如還采用傳統的專業與之對應,學生不但得不到技能的提高,極有可能還會對其未來職業發展造成困擾,故而高職院校建筑工程專業群在進行專業設置時,應充分考慮學生來源,充分了解學生技能獲得或者“Χ”證書的獲得情況,合理設置專業及培養目標,正確判斷人才培養的對應崗位及拓展崗位,并依此進行專業的更新換代,設置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專業。在建筑工程專業群中,建設工程監理、傳統建筑工程技術等專業,如不與時俱進,進行新技術、新方法的更新,并依此進行改造,培養的學生在就業時將面臨極大的困擾,甚至找不到工作,面臨一畢業就失業的困境。對照“1+Χ”證書,裝配式建筑、數字建造、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專業是建筑工程技術的熱門專業,培養的是市場急亟的技能型人才,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在專業設置時,應著力改造傳統專業,積極設置新興專業。
“1+Χ”證書制度于建筑工程專業群來說,從來都不是突然出現的新事物,工程建設行業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行業中的職業結構、人才能力及素質要求發生變化,學生不論是首崗就業還是職業發展都需要扎實且豐富的技能來支撐,但受學校教育的限制,學生技能獲得常常較為單一,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在此情況下,“1+Χ”證書制度的實施,使高職院校擺脫了人才培養困境,也使學生有了更多的出路。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時要想真正用好“1+Χ”證書制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落實:
基于“1+Χ”技能要求設置的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是高職院校培養受企業和社會歡迎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基礎,也是高職院校專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1+Χ”證書制度推動傳統專業改革,促使院校積極申報新興的熱門專業,并從管理模式及機制、實習實訓條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打下基礎。
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在專業設置時要充分考慮服務地方經濟的需求,培養社會與企業需要的專門技術人才。在專業設置時,應充分思考“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這一根本問題,以培養“能夠勝任本專業的工作,也能滿足相近專業工作崗位的需求”的技術人才為根本目標,將社會、企業的需求與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最終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
我校建筑工程專業群專業設置也在“1+Χ”證書制度的影響下,不斷更新改造,使專業群不斷煥發新活力。學校位于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基礎建設的政策指引下,該區域大型工程項目建設紛紛上馬,項目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十余年來,學校為該區輸送了近萬名工程技術人員,但在專業群建設調研中,我們發現,學生首崗離職率很高,學生畢業一年內跳槽多個企業的現象屢見不鮮,企業剛剛將學生由新手培養成熟手,學生立馬離職,這極大影響了企業對學校、對學生的滿意度,也使得學生在多次跳槽后產生職業迷茫感。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出現此類問題主要是學校所開設的專業與企業的需求對應程度不高,企業已經在使用的新技術、新方法在學校里面沒有相應的專業進行學習,比如,建設工程監理專業在教學時主要給學生講解理論,學生能做對紙質的試題,卻在就業后連一份監理日志都不會填寫。基于此,在國家教學標準的指導下,我們改造了建設工程監理專業,新開設了建設工程技術專業,基于工作崗位需求進行教學,近兩年的三方滿意度得到極大提高。
“1+Χ”職業技能不是獨立存在的技能,其多項技能之間具有共同的專業基礎,在培養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資源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礎上,“1+Χ”職業技能標準與課程體系的融合顯得尤為重要,要求我們的管理者充分利用專業群建設優勢,搭建專業群內滿足“1+Χ”職業技能標準的資源建設平臺。
在教學實施環節,推進課證融通工作的落實,我們將建筑工程識圖(中級)職業技能證書標準與建筑識圖與CAD、平法識圖、建筑施工技術等課程標準對應,將證書考核內容引入課堂教學,學生在完成課程體系內的學習后,可以直接參加“1+Χ”證書考試,學生獲得相應專業的資格證書(中級)后,可以直接認定其校內課程成績,真正實現了課證學分互認,激發學生學習和考證的積極性。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于2019年聯合印發的《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指出:培訓評價組織要組建來自行業企業、院校和研究機構的高素質專家隊伍,面向試點院校定期開展師資培訓和交流,提高教師實施教學、培訓和考核評價能力。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要深刻領會方案要求,并以此為契機,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首先,建立“1+Χ”證書師資庫,吸引企業專家、技術骨干等加入師資庫,解決學校師資隊伍不足的問題。師資庫教師采用講座、課程教學、集中培訓等方式參與學校教學,同時采用結對幫扶方式,建立校企教師共同學習、成長的平臺,進入師資庫的教師承擔一定量的教學任務、承擔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的任務,學校在資金、教學資源、職級晉升等方面予以支持,促進該項工作的有效推進。
其次,豐富師資培訓形式及內容,著力提高師資水平。高校教師通過頂崗實習、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生產一線新技術、新方法等前沿技術,了解崗位對能力的需求,最終用以指導和落實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進行“1+Χ”證書的申報、實施等工作。同時,企業教師通過在校任教、協同開展生產實踐等形式,提高職教能力。
對于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群來說,培養具有綜合就業實力,同時具備多維職業發展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是其最根本的任務,其在人才培養路徑上,要緊密聯系國家關于“1+Χ”證書的制度和政策,才能搶占未來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地,培養出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