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昆明醫科大學 徐衛瓊 劉二平 馬瑞 董玲莉(通訊作者)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該綱要提出,要“把 ‘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因此,高校資助工作受到廣泛關注。資助育人作為高校 “十大育人”體系之一,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新時代,高校資助工作要將資助與育人緊密融合,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不僅是經濟方面的幫扶,還應在資助工作中開展思想引領、能力提升、學業發展等有助于對學生個人成長的系列措施,實施發展性資助育人,將資助政策精細化、動態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資助育人精準化。
為了更好開展醫學院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創新育人的方式,提升醫學院校資助育人質量。本文以某醫科大學為調查對象,對部分學生采取不記名方式進行了調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了解和分析當前醫學院校精準資助育人現狀,提出合理化措施和建議。本次調查自行設計問卷,線上調查,共發放問卷1868份,共回收1868份問卷,有效問卷1868份,有效率為100%。
本次共調查1868名本科生,其中男生556人(29.76%), 女生1312人(70.24%);大一年級217人(11.62%),大二年級839人(44.91%),大三年級711人(38.06%), 大四年級101人(5.41%);農村1516人(81.16%),城鎮352人(18.84%);醫學類1517人(81.21%),非醫學類351人(18.79%);中共黨員93人(4.98%),團員1555人(83.24%);獨生子女343人(18.36%),非獨生子女1525人(91.46%);漢族1420人(76.02%),少數民族448人(23.98%);年度綜合素質班級排名前20%有579人(31%),20%~50%的700人(37.47%),50%~ 80%的443人(23.72%),后20%的146人(7.82%);家庭經濟特殊困難547人(29.28%),家庭情況困難417人(22.32%),家庭情況一般困難550人(29.44),家庭情況不困難354人(18.95%)。
(一)學生對國家資助政策的知曉情況。對資助政策的知曉情況問卷調查顯示:59.15%的學生是通過學校寄送給新生的《資助政策簡介》而知曉;16.43%通過學校、學院開展的講座、班會而知曉;11.56%通過學校宣傳欄、展板而知曉;通過同學、親友轉告的占6.96%; 5.89%是通過網絡、電視、廣播。以上可以反映出,學校的資助政策宣傳比較到位,大部分同學能從學校層面了解國家的資助政策。
(二)資助工作認定開展情況。調查中,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主要考慮的因素”這一選項,87.31%的選擇“家庭成員殘疾或患病,勞動力不足”;77.57%的選擇“家庭正在接受非義務教育學生人數”;選擇“意外變故(意外事故、重大自然災害)”的占76.39%;64.61%的選擇“家庭負債情況”。調查中,對于“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過程中最可靠的信息是什么?”這一選項,61.3%的選擇“學生提交的申請材料”;20.5%的選擇“校園一卡通的消費信息”; 18.2%的選擇“班級評議小組的民主評議結果”。這說明班級評議小組的工作還需要做得更加細致。
(三)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如何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認定,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資助工作面臨的難題。實際工作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一些學生對自己是否屬于建檔立卡戶、低保戶等特殊群體并不知曉,只有國家或省級資助中心系統、資助系統發布建檔立卡數據時,學生才知道自己屬于建檔立卡或是低保戶;另一方面,對于新生,在入學第一個月完成認定,輔導員、班主任、班委還未完全深入了解同學,可能導致認定工作不精準。調查發現,對于“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過程中最主要的困難?”這一選項,14.45%的選擇“部分學生提供假的經濟困難證明材料”;40.2%的選擇“認定方法缺乏科學性、認定過程缺乏監督”;24.14%的選擇“部分學生性格內向、自尊心強,不愿提出申請”;21.2%的選擇“班級評議小組在民主評議過程中主觀性強”。由此可見,學生對于認定方法的科學性,認定過程的監督認知程度不夠。對“學校對受助學生除經濟幫助是否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健康?”這一選項,60.12%的選擇“一般關注”,26.61%的選擇“非常關注”,13.28%的選擇“不關注”。
調查中,針對學生對學校資助工作的了解情況, 48.61%的選擇“除經濟幫助外,學校有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其他幫扶措施”;38.33%的選擇“除經濟幫助外,學校有提供其他措施,但是措施少、針對性弱”; 13.06%的選擇“除經濟幫扶外,學校沒有提供其他措施”。針對“學校應該怎樣拓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途徑”這一選項,調查顯示,34.1%的選擇“舉辦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素質拓展或是知識技能的培訓”; 31.3%的選擇“提供學生工作崗位或老師助理等鍛煉平臺”;14.4%的選擇“學校應組織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交流會”;12.7%的選擇“舉辦展現自強精神、培養自信心的活動比賽”;7.39%的選擇“應開展勵志講座”。對于“學校是否組織開展誠信感恩教育活動?”這一選項,60.22%的選擇“偶爾開展”;34.05%的選擇“經常開展”;有5.73%的選擇“從未開展”。綜上,反映出學校資助工作的幫扶措施宣傳力度仍不夠。
(四)資助工作后期的監督和管理情況。對“學校對受助學生是否進行后期的跟蹤管理?”這一選項, 32.28%的選擇“學校對受助學生有后期的跟蹤管理”; 46.04%的選擇“不知道”;21.68%選擇“沒有”。由此可見,學生對于資助工作后期的監管工作知曉度不高,學校應加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宣傳。面對“受資助后,學生綜合素質是否有提升?”這一選項,55.14%的認為 “受助后,綜合素質(專業知識、溝通交往能力等)提高不明顯”;僅有35.17%認為有顯著提高。對于 “除經濟幫助外,學校還應該提供資助措施”這一選項:75.64%的選擇“鍛煉機會”;72.32%的選擇“精神關懷”;68.63%的選擇“心理輔導”;67.93%的選擇 “就業指導”;63.7%的選擇“學業指導”。針對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66.54%的選擇“以物質幫助為主,缺少精神關懷”;61.56%的認為“資助育人活動缺乏針對性、持續性”;57.92%的認為“資助育人流于形式實際效果不佳”。在“學校精準資助工作最應在哪個方面改進?”這一選項,38.28%的選擇“樹立全面發展的資助理念,重視學生全面發展”;28.37%的選擇“精準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過程中要公正公開”; 18.74%的選擇“資助過程中注重保護受助學生的個人隱私”;14.61%的選擇“加強資助政策宣傳,提高政策知曉度和認可度”。以上數據表明,學校應進一步制訂好發展性資助育人的措施,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心和關注。
(一)加大資助政策的宣傳力度。1.多渠道多方位宣傳資助政策。可以通過學校或學院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關于國家資助政策、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綠色通道辦理等相關的政策。針對新生,在開學錄取通知中,放入相關的國家資助政策、綠色通道辦理方式及流程等宣傳冊,提前讓學生了解政策,做到入學“零負擔”。開學后,通過講座、主題班會等形式,召開新生資助政策宣講會,讓更多學生了解資助政策。2.成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宣講團。宣講團的成員從學校資助宣傳大使、優秀學生干部中遴選成員,每年評優評先、新生入學、學期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等工作開展過程中,資助政策宣講團的成員們要面向全校開展宣講,宣講內容可以是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國家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實施辦法、學校家庭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實施辦法、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國家以及學校各類獎助學金的評選要求和規定等相關規定。通過宣講,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國家政策,做到暖心育人。
(二)加強精準識別,保障學生基本發展。1.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按照學校的相關文件要求,以信息化建設和數據分析為基礎,綜合采用學生上交材料、班級評議、學院審核等方式,針對學生上交的材料,各班級認真審核。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同學、精準確定資助對象資助等次,確保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2.精準資助,不斷提高資助資金發放的規范化和精準度。學校資助體系以學校統一的國家助學貸款、勵志獎學金、獎助學金等為主,以其他資助項目為輔。通過構建“獎、助、貸、勤、補”等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資助體系,根據不同階段、不同群體學生成長發展需求,開展分類、分檔精準資助。通過各類別的獎助學金,給予學生經濟幫扶,同時也引導學生積極作為、奮發向上,努力實現個性發展、特色發展、全面發展。
(三)精準幫扶,助力學生成長成才。1.秉承育人和助人相結合的方式,改變資助方式,由“輸血”轉為“造血”的發展性資助。除了經濟方面的幫扶和關心,更注重對學生思想、心靈方面的指引,幫助學生樹立獨立、誠實、感恩等方面的價值觀。構建“資助為先、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資助工作理念,從學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學業和綜合能力五個方面出發,從入學到畢業,根據學生每一階段的成長規律,通過學業輔導、公益實踐、生涯發展等方式,向學生開展誠信、感恩、責任、勵志教育。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促進學生個人發展能力的提升。一是整合資源,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各類培訓,助力學生成長進步。調查中,34.1%的同學認為“舉辦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素質拓展或是知識技能的培訓”可以拓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的途徑。可以邀請專家們通過開展專業技能提升、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提升、科技創新與實踐能力提升、就業能力提升等綜合能力培訓,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二是鼓勵支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勤工助學崗位鍛煉。勤工助學活動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校級崗位不能滿足勤工助學的需求,各學院可以通過開辟管理型、技術型勞務類和公益類的勤工助學崗位。幫助困難學生既獲得勞動報酬,又提升組織管理、組織協調能力。在組織開展勤工助學的活動中,融入感恩等文化,可以提升資助工作的內涵,讓勤工助學成為一種愛的精神傳承。三是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院可以開展心理團體輔導、談心談話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心理資助工作的力度。四是堅持開展朋輩教育。通過樹立先進人物典型事跡的方式進行自強自立宣傳,為同學樹立身邊的榜樣,如大學生“自強之星”“資助宣傳大使”的選評;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能力。2.精準育人,全面培養,促進學生持續健康成長。把握資助育人的導向,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奉獻愛心,樹立受助學生崇高的責任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精神。一方面,作為醫學生,發揮本專業的特長,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在世界防治結核病日、控煙日、禁毒日、艾滋病日等世界公共衛生日,引導受到資助的學生通過積極開展或參與健康宣教志愿服務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錘煉自我、增長才干,增強社會責任感,將感恩意識升華為實際行動,服務社會、服務他人;另一方面,通過基層社會實踐等形式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充分了解基層狀況。引導學生深入基層,開展關注“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特崗教師計劃”和“大學生村官計劃”等基層就業群體等活動,讓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建立完備的資助監督體系,加強資助育人監督體系的構建。1.建立醫學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權益保護、監督制度,切實保障資助育人工作。從學校層面,根據國家政策制定詳細的學校資助認定體系,應建立健全資助工作監管機制,除學校紀委監審處,成立專門的資助工作監管監督小組,加強資助工作后期的監督。學院層面,通過日常生活學習觀察對比、家庭調查走訪、大數據分析、班級民主評議等方法手段,共同對認定結果實施監督,支持群眾對弄虛作假的情況進行舉報,建立公開公正的監督制度。同時,對于資助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公示,強化問責機制,保障認定過程和評助學金等各環節的真實性。2.重視對資助結果等信息的反饋。每學期及時了解通過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學生和受助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心理等方面變化,對每個學期的資助效果進行反饋和評估。可以根據學生受助前后的改變,通過問卷、觀察等方法,對比分析出資助作用是否發揮到最大,以期達到最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