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開放大學 劉鵬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偉大時代與偉大精神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偉大時代需要偉大精神,偉大精神產生于偉大時代并且推動著偉大時代的事業向前發展。在新時代進程中,面對新矛盾、新目標、新方略,要想完成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要求我們廣大勞動者積極踐行并且弘揚“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弄清楚“為什么”的意蘊,是弘揚勞模精神順利開展的邏輯前提,也是取得弘揚效果的重要保障。弘揚勞模精神是對新時代錯誤觀念和發展趨向的基本應對,契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的價值需要。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當前一些人對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及其從業者持有鄙視的態度和思維慣性,認為勞動可恥、勞動卑賤,從事具體勞動的個人低人一等。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得勞動人民處于社會最底層,勞動卑賤的觀念由此產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認識、“士農工商”的排位次序、“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都包含了“勞動卑賤”的觀念,這種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在當前社會中仍有遺留,具體表現為唯腦力勞動崇高的認識、貶低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認為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職業誰都可以勝任,簡單辛苦,工作條件差而且收入較低,從事具體生產勞動是被逼無奈的選擇,是不體面的事情,而依靠資本、管理、科研、技能、知識等要素參與勞動的職業成為人們所崇尚向往的工作,形成了崇尚高級勞動、鄙視具體勞動的社會心理。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富人的迅速出現使得一些人異想天開,企圖不勞而獲,沉浸于“一夜暴富”,沒有看到富人所付出的誠實勞動、辛勤勞動,勞動本位觀念倒置。
弘揚“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精神有助于轉變體力勞動卑賤的觀念。“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要求人民群眾干一行、愛一行,體現了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人的本質活動就是勞動,人們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生產人類所需求的生產生活資料,才能創造價值、創造財富。正是因為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才有了輝煌的歷史和成就。勞動沒有貴賤和高低之分,只有社會分工的不同,廣大勞動者都在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都是值得尊重的。“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都很光榮。”都應當受到平等的對待。弘揚勞模精神,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人人愛勞動的良好氛圍,扭轉唯腦力勞動高尚論、體力勞動簡單論等錯誤認識,在全社會形成勞動光榮的正確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勞動者,都不能貪圖不勞而獲的生活”。
提倡艱苦奮斗契合了當前人們特別是青年一代怕苦怕累心理轉變的現實需要。艱苦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成功的優良品質。然而,這一優良品質在今天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改革開放至今,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正向全面小康邁進。人們在享受老一輩革命家、建設者艱苦奮斗所帶來的豐碩成果時,艱苦奮斗精神逐漸消退。特別是新時代的城市青少年,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家庭中,很多因為是獨生子女,被長輩寵為“公主”“少爺”。“90后”“00后”被貼上嬌嫩尊貴、不能吃苦的標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公主病”“少爺病”時常作祟,基本的勞動觀念缺失,勞動能力下降,急需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新時代的青年要樹立辛勤勞動,不畏艱苦的價值觀、勞動觀,立志到基層鍛煉提升自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實現個人價值。
鼓勵創新是對當前社會發展創新能力不足的價值應對。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整個人類發展進步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和創造的歷史。新常態下的中國發展由依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變為依靠創新驅動,然而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卻顯出乏力的狀況。雖然科技研發投入逐年增長,但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仍然缺乏,只能依靠引進,在產業分工中仍然處于價值鏈最低端,獲得極少的利潤。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僅需要科技創新,而且需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進行理論創新面臨著舊思維、舊觀念的束縛;制度創新面臨著舊理念、舊機制、舊做法的阻礙,更面臨著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文化創新面臨著傳統文化如何揚棄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如何借鑒契合東方文明的進步。創新需要打破封閉僵化的思維方式,破除與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不相符的舊觀念、舊模式、舊做法、舊機制。要做到這一切,需要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具有銳意進取的擔當、敢于挑戰權威的膽量,弘揚勇于創新的精神。
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使得功利化的心態泛濫,唯利是圖的行為比比皆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追逐高效率的同時,為功利主義在社會主義國家的蔓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市場經濟“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法則被人們逐漸接受,并且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塑造了功利化的經濟人,在工作選擇和勞動過程中總是計算著自己的收入付出比,試圖以最小的勞動付出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回報,集體主義觀念、國家觀念、社會公德被淡化。科研、教育、媒體報道、市場活動等實踐行為都打上了功利化的烙印。功利化的勞動心理決定勞動者不可能在崗位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做出突出貢獻,相反,可能會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近年來,先義后利的傳統觀念備受挑戰。
弘揚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精神契合了市場條件下轉變經濟人功利化心理的價值需求。應對功利化的社會趨向與集體主義、社會公德之間的尖銳矛盾,在價值層面,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揚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精神。使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扎根于自身的勞動實踐中,熱愛勞動,不計得失,樂于奉獻,把“理性經濟人”“基于利己主義的奉獻者”改造為主觀為社會、客觀為自己的勞動模范,實現人生價值的理論邏輯在現實中的客觀展開。把勞動作為人的第一需要,為了勞動而勞動,精益求精,在追求勞動質量、效率的過程中播撒青春的汗水,感受人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