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慧,甘宗學,張曉旭
(陸軍第七十七集團軍醫院口腔科 四川 樂山 614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口腔種植逐漸成為牙列缺損與牙列缺失的主要修復方式之一。但口腔種植要求修復區有足夠的骨量,才能達到理想的預后,在臨床上,常常出現牙槽骨吸收、上頜竇氣化、下牙槽神經血管束距牙槽嵴頂(管嵴距)過近等垂直骨量不足的情況。既往選擇標準長度種植體時,多采用外科手術來進行骨增量,但存在手術創傷大、費用較昂貴、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等問題。隨著口腔種植的不斷發展,短種和超短種植體被設計出來,為垂直骨量不足的患者提供了一種更微創、更便捷的選擇。歐洲種植牙??漆t師協會在會議上將≤8 mm 認定是短種植體,≤6 mm 認定是超短種植體,這一概念漸漸被更多人所接受,基本統一了對短種植體的定義。本文就短種植體的口腔臨床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后牙缺失為臨床常見的牙列缺損類型。由于后牙承擔主要咀嚼功能,后牙缺失將導致咀嚼效率下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谇环N植能夠較好地恢復患者的咀嚼功能,且較為美觀,被公認為是牙缺失修復的首選方法。種植手術對于種植區的骨質骨量等有一定要求,然而由于雙側后牙區后上頜竇的存在,長期缺牙導致的牙槽嵴廢用性吸收、局部炎癥導致的骨病理性吸收、上頜竇的氣化等因素,缺牙區骨量常常不足。短種植體的應用,為垂直骨量不足的患者,提供了一種更微創、更便捷的選擇。
一項回顧性研究評估了6 mm 和8 mm 長度的短噴砂酸蝕表面種植體的存活率,共納入513 例患者,共1 008顆種植體,其中78.17%種植體直徑為4.1 mm,44.15%病例為無牙頜,最常見的種植區為后牙區,53.97%為下頜后牙區和31.55%為上頜后牙區,種植體類型、種植體長度、種植體寬度各組間的存活率無顯著差異,該研究顯示短種植體是一種可靠的選擇。GUAMIERI 等一項臨床研究在上下頜后牙區共植入了28 枚超短種植體和36 枚常規長度種植體,在3年的隨訪中,超短種植體存留率為98%,常規長度種植體存留率為1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側壁開窗上頜竇底提升術,是解決由于上頜竇氣化等原因導致的上頜后區垂直骨量不足有效方法之一,但該手術方法存在創傷大、術后反應較重、愈合周期長、技術敏感性高等缺點,與側壁開窗上頜竇底提升術比較,經牙槽嵴頂入路上頜竇底提升術,則具有手術創傷小、技術敏感性較低,以及術后反應輕等優點。近年來,有研究結合經牙槽嵴頂上頜竇底提升術和短種植體的應用,采用不植骨的方式將短種植體植入最低為3 mm 竇嵴距的患者中,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由于采用不植骨的方式植入種植體,在進行上頜竇底提升術之后,不需要使用黏膜剝離器進行上頜竇黏膜分離,可以大大減少上頜竇黏膜穿孔的概率。同時,大量研究表明,不進行骨移植的經牙槽嵴頂上頜竇提升同期植入種植體是一種成功率高、價格較低、損傷小、技術敏感性低的技術,進一步驗證了經牙槽嵴頂上頜竇底提升術結合短種植體技術應用的可行性。
近年來,隨著社會步入人口老齡化,無牙頜患者的數量逐漸上升,牙列缺失嚴重影響了患者咀嚼、發音、美觀等功能,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傳統全口義齒修復是目前臨床常用治療方法,能有效恢復牙齒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長期臨床實踐表明,無牙頜修復尤其是由于長期牙齒缺失造成的牙槽骨萎縮、咀嚼黏膜喪失、牙槽骨低平的患者,此類患者在義齒修復過程中固位和穩定均存在明顯的困難,同時易出現黏膜壓痛、咀嚼效率低等問題,修復效果往往不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滿意度較差。近年來,隨著種植技術逐步在無牙頜修復當中的應用,研究顯示,相對傳統義齒,種植技術具有良好的固位,穩定支持的作用,極大的提高了患者的咀嚼功能及滿意度。
種植體支持覆蓋義齒是通過機械固位裝置或桿卡結構,將全口義齒或可摘局部義齒,通過種植體來獲得支持、固位、穩定的一種修復方式,由于較傳統義齒更為舒適,種植體支持覆蓋義齒在無牙頜患者的修復治療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PASSARETTI 等研究表明,在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情況下,通過使用短種植體支持的覆蓋義齒進行牙列缺失患者的修復,可以避免復雜的骨增量手術,同時得到足夠的固位,簡化手術過程,應用效果較好。由于骨增量手術效果的不可預測以及較長的治療周期,同時復雜手術容易引起患者的緊張情緒,通過短種植體則可以避免復雜的骨增量手術,最大程度的利用患者剩余牙槽骨,同時大量的研究均驗證了短種植體在種植體支持覆蓋義齒修復無牙頜的可行性。
傳統觀點認為,冠根比是影響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短種植體修復時通常具有較高的冠根,從生物力學的角度當冠根比較大時,牙冠作為力臂會將咬合力傳遞至種植體頸部的皮質骨,此時若存在過大的非軸向咬合力,如磨牙癥、咬合過緊、不良咀嚼習慣、對頜不良修復體等,將會導致種植體頸部周圍牙槽骨所受應力明顯增加,加速種植體頸部邊緣骨吸收。既往研究表明,冠根比在一定范圍內適度加大,可以使種植體周圍牙槽骨得到適當的刺激而減少骨吸收,而冠根比過小則會引起牙槽骨周廢用性的萎縮,冠根比過大則會使種植體頸部周圍牙槽骨所受的應力過大導致牙槽骨吸收。然而,施斌等研究報道了冠根比與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無關。冠根比僅從機械力學角度分析了種植體的受力情況,臨床中還應考慮種植體、上部修復結構以及患者口內具體情況,如骨質、咬合關系、患者口腔習慣等綜合進行評估。目前在無確鑿證據的情況之下,冠根比不應該成為短種植體在臨床應用的限制因素。
對于短種植體的直徑,有研究利用三維有限元評估了不同種植體的長度、直徑以及幾何形狀對種植體在骨內的應力分布影響,結果表明種植體的直徑對骨內應力分布的影響大于種植體的長度和幾何形狀對應力的影響,同時最大應力位于種植體頸部周圍,種植體的直徑是降低種植體在骨內發生應力集中,進而提高種植成功率關鍵因素之一。2018 年國際口腔種植學會共識會議提出,在應用短種植體時,應選擇直徑不小于4 mm 的短種植體,來保證種植成功率。但MEIMANDI 等研究顯示種植體直徑和成功率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短而窄的種植體其成功率同樣很高。
有學者發現,與單冠相比,使用聯冠進行種植體修復,應力在聯冠種植體之間分布更均勻,可以有效減小修復體受側向咬合力時短種植體周圍骨的應力集中,而垂直向力量加載時二者區別并不明顯。系統評價結果也表明,機械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五年失敗率,單冠修復亦高于聯冠。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筆者認為在進行短種植體修復時,修復方式應盡量選擇聯冠修復,以降低種植體周的應力集中,維持種植體周圍骨的長期穩定。
口腔種植要求修復區有足夠的骨量,才能達到理想的預后,在臨床上,常常出現牙槽骨吸收、上頜竇氣化、下牙槽神經血管束距牙槽嵴頂(管嵴距)過近等垂直骨量不足的情況。當選擇標準長度種植體時,我們常常需要骨移植術、上頜竇底內/外提升術、牽張成骨術以及神經游離移位等外科手術來解決,存在手術創傷大、費用較昂貴、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等問題。短和超短種植體的應用,為垂直骨量不足的患者,提供了一種更微創,更便捷的選擇。大量臨床研究顯示,短種植可以被應用于后牙垂直骨量不足以及無牙頜的種植修復當中,并且能夠達到接近于常規種植體的良好臨床效果。通過結合經牙槽嵴頂上頜竇提升等手術,我們可以利用短種植體將復雜的手術轉換為更為快捷微創的手術,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促進患者預后。冠根比不應該成為短種植體在臨床應用的限制因素。為了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我們應用短種植體時可以盡量選擇4.0 mm 及以上直徑的種植體,同時應盡量選擇聯冠修復來降低不利于種植體和邊緣骨側向力的應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