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婕
江蘇省第五屆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無錫市宜興市鄉村小學綜合實踐骨干教師培育站”(以下簡稱“培育站”)成立于2020年7月,培育站導師與學員在實踐中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真諦,在思考中品味活動的魅力,在努力中看見自己的成長。2021年12月,在江蘇省第五屆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終期考核中,培育站被評為省級“優秀培育站”。培育站通過“頂層設計、價值認同、創新陣地、關鍵比賽”等舉措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
培育站確定了課堂教學培訓課程、微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培訓課程、課題研究與論文撰寫的培訓課程,這三類課程是針對鄉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專業素質中的短板而設置的。培育站堅持做好頂層設計、課題引領、全程覆蓋,讓學員有實踐的空間、展示的機會,收獲看得見的成長。
其一,培育站整合項目建設內容。培育站根據研修主題,經過多輪研討確定了三類培訓課程,結合省級、市級教育主管部門重點推進的項目來整合研訓內容,如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前瞻性項目、學校課程基地與文化建設項目等,雖然這些項目的側重點不同,但項目的實施都需要綜合實踐活動來推進。
其二,培育站制定培訓課程評價標準。培育站針對學員的弱項來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與微課程設計,制定了“江蘇省鄉村小學綜合實踐骨干教師培育站微課程展示活動評價表”,從微課程選題、微課程方案設計、微課程現場展示、整體效果4個維度,對現實意義、發展價值、活動目標、活動時間、活動過程、目標實現、推廣應用等15個指標展開評價。同時,培育站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設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評價表”對學員的教學能力進行評估。
其三,培育站確立研修主題。培育站將主持人領銜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普教立項課題“區域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統整的敘事研究”作為總課題,確立研修的主題為“基于地域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統整能力的提升”。每次研修活動的內容都與研修主題高度相關。
以往的培育站活動大多在“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環節相互脫節,只注重“培訓中”的效果。為此,我們根據歐洲教師培訓基金會提出的“實踐社團”概念[1]以及國際領先教育學院聯盟提出的“專業重構理論”[2],構建了“全程覆蓋”培訓模式(如圖1)。培育站引導學員共同學習,共同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踐問題。學員通過“主題發布”“文獻收集”“自讀自摘”完成集中培訓前的準備工作,通過“問題驅動”“做中學”“社團實踐”集中開展專業學習活動,通過“線上交流”進行系統反思與持續學習。

圖1 “全程覆蓋”培訓模式
培育站在每個階段不斷激發、喚醒學員的“價值認同”,把形成“專業發展責任”價值認同作為研訓工作的首要任務。
培育站統籌安排導師的講座內容,積極邀請專家、學者來站作講座,在每次活動后均讓學員撰寫感悟來反思自己的新收獲、新成長,不斷激勵學員持續成長。2020年8月中旬,南京市江寧區教師發展中心的多位領導來培育站觀摩活動,為了提升活動品質,學員自己設計并制作了宣傳手冊、學員胸卡、小組桌牌、席位卡、二維碼關注卡片等。培育站始終把每一項培訓內容當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部分,讓學員不斷實現自我成長。
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杰出團隊的顯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景與目標。培育站鑒于學員不同的學科背景,以構建共同的文化愿景作為首要任務。為此,培育站將個人目標與團隊目標相統一,整合多元價值,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愿景——實踐育人課程一體化。培育站引導學員整合校本資源、學區資源、宜興區域資源,從而不斷明晰文化愿景。共同的文化愿景為學員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培育站開設“宜興綜合實踐”微信公眾號,在公眾號上開設專題欄目,開展線上研訓、項目式研訓、復盤活動,指向綜合實踐活動展示陣地、培育站研訓形式與研訓效果,不斷加強區域輻射力度。
微信公眾號是內容豐富的資源庫,是展示師生活動的宣傳欄,是分享交流的新平臺。利用互聯網開展研訓活動,是對教師研訓模式的一種創新。培育站創建了“宜興綜合實踐”微信公眾號,學員通過學習編排微信公眾號文章、撰寫新聞稿、設計微信公眾號版面等,分享了培育站的研訓活動,展示了師生的微課程實踐,全面提升了學員的綜合能力。
為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區域推進,2020年,培育站在“宜興市教師發展中心”微信公眾號上設置了《綜合實踐》欄目。培育站通過多次與相關專家商討,規范了工作流程,形成了專題欄目的總體思路,制定了實踐方案(如圖2)。學員通過組建小項目團隊、線上頭腦風暴、線下師生實踐課程,反復磨稿,總結反思,最終形成小項目報告并發表在公眾號上,學員的學科專業素養得到明顯提升,擴大了區域層面的輻射推廣范圍。

圖2 《綜合實踐》欄目基本流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培育站積極調整研訓策略,線上研訓活動應運而生。培育站進行線上集體備課、線上教學研討、線上培訓等,通過這些線上學習與互動分享,助推研訓活動的有效開展。目前,線上研訓仍然可以為常態化教研帶來新思考與新實踐。培育站線上研修主要有江蘇省小學勞動與技術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備賽、無錫市綜合實踐活動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備賽、培育站階段性匯報活動等。
培育站基于“項目式學習”理念,確定了學員參加研訓的流程。培育站把每一次研訓活動、每一堂展示課、每一個微課程、每一次比賽都當作一個個“小項目”來組織管理,在方案策劃、分工合作、探究體驗、分享收獲、評價反思中促進教師成長。復盤不是簡單的工作總結,它以學習為導向,以團隊匯報為主要形式。培育站構建了復盤“四步法”:第一步,回顧目標,對照結果;第二步,找到優劣,分析原因;第三步,提煉經驗,具化場景;第四步,實踐運用,不斷優化。學員遵照一定的流程,在集中研訓活動結束后認真進行復盤,取得了更大的進步。
通過培育站的研訓,學員能夠深入研讀綜合實踐活動理論與文件,統整資源開展微課程研究,撰寫活動案例與研究論文,有效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育站利用關鍵比賽,精準施策、互助共進,不斷激勵學員成長;促進學員修煉內功,學員在各級比賽或展示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
培育站實施五項舉措凝聚團隊力量,打造“關鍵比賽”。其一,培育站組建定制化團隊,根據學員性格特點、專業優勢等組建比賽團隊。其二,培育站建立磨課群,磨課群由比賽選手、骨干導師、陪練學員組成,并讓比賽選手所在學校的分管領導加入,組成學習共同體,多維度促進學員成長。其三,針對各個比賽,培育站制定三大計劃,導師制定集中培訓計劃,參賽教師制定個人研修計劃,學校領導制定試教計劃。其四,培育站開展“線下+線上”集訓,采用線下集中培訓和線上視頻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對學員進行比賽專題培訓。其五,培育站進行賽后集體復盤,每次比賽結束后學員和導師共同復盤,取長補短,總結經驗,實現共同成長。
培育站利用多種渠道和多種方式搭建各種平臺,讓每個學員切身感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魅力,提高其不斷鉆研課程的興趣。培育站通過“價值認同、課程統整、關鍵比賽”等舉措,增進學員對綜合實踐課程的認知,激發他們的實踐欲望與個體動能,從而促使其在常態工作中探究綜合實踐活動。
一年多來,培育站承辦了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的無錫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果展示暨課程實施研討活動。學員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評比或小學勞技基本功大賽中,獲得2個江蘇省一等獎、7個無錫市一等獎或二等獎、34個宜興市一等獎或二等獎,執教省級、市級公開課41節。學員在省級刊物上發表綜合實踐活動相關論文約13篇,在省級、市級論文競賽中約有45篇論文獲獎,成功申報省級、市級課題6項。培育站有2人被評為無錫市教學能手,1人被評為宜興市學科帶頭人。培育站主持人和部分骨干學員參與編寫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勞動教育》四年級教材、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勞動與技術學生活動手冊》。《江蘇教育報》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媒體對培育站活動做過專題報道。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回顧一年多的培育歷程,培育站的研修活動幫助學員提高了資源統整能力,增強了研究與反思能力,更重要的是打造了綜合實踐活動鄉村研訓新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