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兵
新學期伊始,南通市通州區“名師之路”教育科研協會會員、南通市通州區中小學名師培養對象朱昌寶老師就找到我,讓我為他的專著《數學閱讀力概論》寫一篇書評。接到這個任務,我既欣喜,但又有不少顧慮。之所以感到欣喜,是因為我曾經做過南通市通州區“名師之路”教育科研協會的日常管理工作,朱昌寶老師作為從“名師協會”里走出來的優秀代表,我為他這幾年在專業發展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績而欣喜,我愿做一個在他成長路上為他送上掌聲與祝福的人。之所以有顧慮,是因為我常年任教的是小學數學,而朱昌寶老師長期任教的是初中數學,學段的差異很可能導致我的理解與認識不到位。最終,“欣喜”的情緒促使我不再糾結,毅然決然地敲出以下幾段文字。
通覽《數學閱讀力概論》書稿,我有這樣的幾點整體感受。
其一,整本書呈現出兩“課”融合的生動實踐。通讀了朱昌寶老師的書稿后,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數學閱讀力概論》一書是建立在作者常年對初中生數學閱讀力培養研究的基礎上的,也可以說,朱昌寶老師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初中專項課題“農村初中生數學閱讀力培養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構成了本書的主體。在書中,朱昌寶老師概述了開展此項研究的初衷,他指出:“課題組主要結合目前初中學生能力的基本現狀,提出了培養學生數學閱讀力的基本作用,并且以培養方法為重點,對其進行了總結和概括,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能夠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初中學生數學閱讀力的提升發揮出應有的促進作用。”誠然,若要開展數學閱讀力培養研究,就要深入到課堂中、扎根于實踐中。事實上,朱昌寶老師正是這樣做的。無論從其書稿中的諸多論述,還是從朱昌寶老師的課堂,我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朱老師是堅持“兩條腿走路”的,即他真正做到了課題與課堂這兩“課”的高度融合。朱昌寶老師從課堂教學中發現初中生尤其是農村初中生數學閱讀力每況愈下的現實問題,據此提出適切的課題展開研究。其通過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出相應的舉措并應用于課堂實踐,再結合課堂的反饋,對原有的舉措進行優化與調整。在不斷反復的雙向交互中,學生的數學閱讀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在無形中朱昌寶老師自身的課堂教學能力及教育科研水平也同步獲得了幾何級增長。浙江師范大學金生鈜教授認為:“研究的過程是一個理論化的過程,不僅具有理論思路,而且是構筑理論的過程。”可以說,朱昌寶老師用他那兩“課”融合的實踐,恰好印證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可行性。
其二,無論是書稿的核心內容“數學閱讀方法概述”還是其他的內容,都體現了研究者一種獨到的“屬己”表達。數學閱讀方法的研究者眾多,但朱昌寶老師并沒有做其他理論的“搬運工”,而是在借鑒他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了具有個人鮮明標識的數學閱讀方法,如批注閱讀法、翻譯閱讀法、類比閱讀法、聯想閱讀法、倒推閱讀法、“4C”閱讀法、發散閱讀法、漸進閱讀法等。不難發現,其中有的是類似語文、英語等其他學科的閱讀方法,也有的則是數學思維常用方法的演化。如果深入閱讀下去,便會發現它們之間的不同。比如,朱昌寶老師提煉出的“批注閱讀法”,即通過對文本信息的重點詞匯、相關聯的部分的關注,由學生自行概括、提問并做出推斷,以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質量,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朱昌寶老師提出的“類比閱讀法”,聚焦數學閱讀信號詞提取中的問題。針對學生在提取數學信號詞時出現“提取信號詞的時間存在滯后性”“提取信號詞的對象存在關聯性”“提取信號詞的效率存在低效性”“提取信號詞的主觀存在盲目性”等情形,朱昌寶老師創造性地提出要依托“四個著力”來克服以上困難,即信號詞的形成著力于教師的循循善誘,信號詞的儲存著力于學生的溫故知新,信號詞的應用著力于學生的隨機應變,信號詞的拓展著力于學生的博采眾長。在闡述“4C”閱讀法時,朱昌寶老師將“理解”(Comprehend)喻為數學閱讀力障礙的潤滑劑,將“聯系”(Connect)喻為數學閱讀力重組的孵化劑,將“建構”(Construct)喻為數學閱讀力形成的催化劑,將“反思”(Contemplate)喻為數學閱讀力提升的助推劑。這樣的表達有利于讀者對數學閱讀四個過程的意義理解。亞里士多德說,辯證方法是找尋真理的要素,修辭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金生鈜教授也認為:“學術研究雖然追求真理,但研究的表達往往具有個人風格,從而使思想表現出個人的精氣神來。語言的修辭使求真的學術思想表達轉化為一個人獨特的、內在的學術氣質,這是他人無法模仿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關于“數學閱讀力”的“屬己”表達,體現出的正是朱昌寶老師獨特的研究氣質。
其三,全書并沒有止于對數學閱讀方法的研究,而是將數學閱讀力的提升上升到閱讀人生的幸福藍圖這一境界,使得整本書有了更高的立意。數學閱讀力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培養數學閱讀力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而現實的意義,具體表現如下:一是遵循生活理念,讓學生的數學閱讀與生活實際相關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二是遵循生本理念,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要我閱讀”為“我要閱讀”的轉變;三是遵循生態理念,促進教師、學生、環境與課程之間的良性互動,構建一種和諧共生的閱讀生態場。三“生”理念的確立,使數學閱讀從相對比較狹隘的學科領域,拓展為指向人的全面、和諧、幸福成長的育人視角,因而也更具有現實與發展意義。基于三“生”理念的數學閱讀力的培養,需要數學教師實現兩個“轉變”。一是要轉變教師的數學教學方式,要加強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二是要轉變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和閱讀體驗,需要數學教師做到兩個“統一”,在數學教學中要做到數學理解與應用相統一,在整合數學閱讀資源時要做到數學教材資源與拓展閱讀資源相統一;需要數學教師堅持兩個“結合”,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閱讀活動時要注重科學與人文相結合,在組織學生進行數學閱讀實踐時要注重傳統閱讀手段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
一部著作的寫作過程是作者的多重對話過程,既是一種與自身實踐的對話,也是一種與他者的對話,更是一種與自身思想的對話。對話的交叉性和重復性是不可避免的,但必要的“跳出來”和“潛進去”的對話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會促進作者的思想進階,這部著作呈現的正是作者這樣一種思想發展的艱難歷程。
如果非要提出改進建議,我認為可以在書稿原有框架的基礎上再增加“學生數學閱讀力的評價”和“培養學生數學閱讀力的教師素質”這兩方面的內容。一項改革成效離不開科學的、客觀的評價。經過幾年的數學閱讀實踐,關于學生數學閱讀力的幾個要素是否得到了提升和發展,除了可以通過一些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來反饋外,還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閱讀行為(包括主動閱讀的愿望、閱讀興趣的保持)等形成性評價來檢驗。另外,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力對數學教師來說還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從知、情、意等維度,數學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素養?在培養學生數學閱讀力的教師能力方面,教師除了要具備基本的資源整合力、思維滲透力外,在學科綜合力、情感滲透力、審美創造力、互動創生力以及價值感悟力等方面還有哪些要求,又有哪些基本的發展路徑?等等。如果作者能在這些方面有所涉及、有所研究,那全書的架構將更全面、合理。
期待朱昌寶老師和他的團隊在學生數學閱讀力的培養研究方面不斷走向深處,引領和帶動廣大師生共同走向數學閱讀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