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庾南
幾年前,我提出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分別獲得江蘇省和國家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一等獎。前不久,我又以課題《“班級育人”60年實踐與探索》再次斬獲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并向第三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發起沖擊。
60余年初中數學教學生涯,60余年班主任工作,我創造了個人生命的奇跡,類似經歷在國內中小學教育界即使不是絕無僅有,那也是寥若晨星。60余年從教,力未盡,興還濃,我始終無怨無悔,倍感幸福。
教育教學經驗的積累,幫我提煉出六個字的教育主張——“自育·互惠·立范”。它是主張,也是工作原則,更是育人范式和目標追求。我是這樣思考的,也是這樣實踐的,更是這樣不懈努力的。
深入思考后,我發現自己又何嘗不是在實踐中逐步創造這一新的教學成果的呢?
關于“自育”。我經常“教育”自己:“人要有精神追求。一生勤勉奮斗,始終有所追求。”其實我早就獲得了一名普通教師所能獲得的絕大多數榮譽,家人、朋友和領導都勸我歇歇,但我認為只要生命不止,自己進取的腳步就不應停止。作為一名耄耋老人,對名利我早已不在乎,我所追尋的是人生的意義、事業的價值。我始終遵從自己的內心:樂于為黨的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為更多學生的成長成才竭盡心力、貢獻智慧。
關于“互惠”。這項新的成果是我的,卻又不是“唯我”的,確切地說,是我和我的團隊共同創造的。這里要特別提到江蘇省特級教師、南通市教師發展學院副院長馮衛東先生。2007年,我做班主任的第50年,他說:“您有這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歷程,該有多少動人故事值得書寫啊!”于是,在他的提議和幫助下,我寫了100則教育故事,出版《觸及心靈的足音——班主任工作藝術一百例》一書。從此,我的研究內容又添了一對有力的翅膀——“班級育人”研究。15年來,在馮衛東先生的鼓勵下,我和我的團隊開發課題,發表論文,研發系列課程,實現“班級育人”經驗的理論化;拓展育人路徑,建構與完善“屬己的范式”;舉行研討活動,提升思想,傳播智慧……我和馮衛東先生之間真正實現了互惠、合作、偕進。沒有他,我可能也有一些成果,但和現在的成果相比肯定有很大的差距;沒有他,我未必能獲得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因為該項榮譽不大可能賦予僅有豐富經驗而缺乏理性自覺和理論作為的教師。
關于“立范”。范者,模子,法則也。這項成果使我的教育生命變得更為豐盈和充實,我這樣一名老教師,卻站成了一尊自我革新、不斷創造的“新模子(形象)”。此外,我也逐步建構德育工作研究的較新范式,如敘事與析理相互結合,研究和理念更新,實踐創新相互攀升,教學與育人更加緊密地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使我站在學科育人的一個高處;“自育·互惠·立范”教育主張,使我置身“班級育人”的又一個高處。我在這兩個高處所架起的橋梁上攜著一支團隊、帶著一群學生,“造景”亦“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