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琳 陳 瑩
原發性痛經是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后的周期性下腹痛,或腰骶部疼痛,嚴重者或伴有頭暈、惡心、腹瀉等癥狀。原發性痛經的發生與個體素質、平素情緒狀態、以及子宮發育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1]。通過中醫辨證施以湯藥治療,除了改善經行腹痛的癥狀外,還可以根據患者自身所苦及全身狀態,進行陰陽調整,綜合治療,使患者擺脫去痛片、止痛藥等帶來毒副作用的苦惱。東北地區較為寒冷,飲食上又偏嗜生冷之物,久而損耗脾腎之陽。體內元陽之火不足,無以溫煦沖任、胞宮之血,寒性收引凝滯而成瘀。故導師陳瑩在治療原發性痛經時擅用溫陽化瘀之法,以通為順,溫補脾陽腎陽并行之法,自擬經驗方經痛寧予以治療,療效顯著。此研究采用溫陽化瘀之法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臨床療效可觀,復發率低,現研究過程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5月—2021年1月就診于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科門診的原發性痛經患者91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5例及治療組46例。使用SPSS 23.0對患者年齡、痛經患病時間、治療前VAS評分、癥狀評分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干預前2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原發性痛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M(P25,P75)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新世紀教材《中醫婦科學》[2]制定:婦女行經前后或正值經期,發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者,稱為“痛經”。亦稱為“經行腹痛”。
1.2.2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3]擬定。原發性痛經主要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做出診斷,需排除子宮腺肌癥、血液系統及肝腎重要臟器疾病、生殖系統發育畸形等引起的腹痛。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痛經的中西醫診斷標準者[2,3];②原發性痛經持續超過3個月經周期者;③年齡在16~48歲者;④自愿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系統等疾病或伴感染者;②腦部疾患,判定能力異常者;③備孕或者哺乳期患者或正在口服避孕藥、使用藥物宮內節育器;④臨床醫生認為患者不宜參加實驗的其他原因等;⑤治療前1個月曾采用其他治療方法且治療前2周口服止痛藥、非甾體類抗炎藥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于痛經發作時口服布洛芬膠囊,至疼痛消失停藥。每次1粒,每日2次。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治療組:以溫陽化瘀法進行治療,選用自擬方經痛寧。于經前14 d口服經痛寧,服至月經來潮第2~3 d。若其人平素飯后痞脹,呃逆噯氣頻發,舌質紅,則加連翹、蒲公英;若畏寒肢冷,手足欠溫,加菟絲子;若其人情志不暢,喜悲善怒,加合歡花、郁金;若痛經嚴重致惡心欲嘔者,加生姜、姜半夏。經痛寧以水濃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
1.5.2 觀察指標疼痛程度:VAS疼痛評分標準將疼痛從0~10分為11級,1~3分代表疼痛比較輕微,患者可以忍受;4~6分代表患者的疼痛會影響睡眠,但是患者自身可以忍受;7~10分代表患者疼痛強烈,不能忍受。分別記錄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痛經癥狀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其中的內容進行量化積分,總分為18分,若患者癥狀評分分值>14分為重度,8~14分為中度,<8分為輕度。見表2。

表2 痛經癥狀評分標準
1.5.3 療效評定標準臨床治愈:無腹痛等癥狀,且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顯效:腹痛等癥狀明顯減輕,不影響工作。有效:腹痛等癥狀略有好轉,可堅持工作。無效:腹痛等癥狀無改變[4]。
1.5.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為正態數據時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偏態數據時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組內及組間比較采用配對秩和檢驗、兩樣本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VAS疼痛評分采用SPSS 23.0進行統計學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VAS評分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治療后,其VAS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P<0.05)。比較2組治療后的VAS評分,P<0.05。治療組的VAS評分明顯降低,說明采用溫陽化瘀之法在治療原發性痛經上效果優于單純口服布洛芬。見表3。

表3 2組原發性痛經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 M(P25,P75)
2.2 痛經癥狀積分采用SPSS 23.0進行統計學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痛經癥狀評分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癥狀評分均有所下降(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比較2組的癥狀評分,P<0.05。說明治療組在3個周期的治療后,其癥狀改善較為明顯,且其伴隨癥狀明顯緩解或消失。見表4。

表4 2組原發性痛經患者痛經癥狀積分比較 M(P25,P75)
2.3 臨床療效3個周期后,采用 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療效指標,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13%,明顯高于對照組,療效顯著。見表5。

表5 2組原發性痛經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復發率停藥3個月后,治療組3例復發,復發率為6.52%(3/46);對照組17例復發,復發率為37.78%(17/45)。治療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χ2=12.96,P<0.05),證實治療組遠期預后好。
痛經在臨床上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大類。它是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后的周期性下腹痛,或腰骶部疼痛,嚴重者或伴有頭暈、惡心、腹瀉等癥狀。原發性痛經是非盆腔器質性病變而引起的痛經。繼發性痛經多由雙附件及(或)子宮區的器質性病變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縱隔子宮等。痛經的基本病機可以概括為不通或者不榮兩方面[5,6]。若平素善抑或易怒,則肝氣不舒,久之化瘀,為氣滯血瘀之“不通”[7];女性體質素來陰盛而陽虛,若平素貪涼喜冷,導致寒邪入體,客于胞脈,血行瘀阻,為寒凝血瘀之“不通”[8];如果婦女在月經期間、產后突然感濕熱之邪,或其人為濕熱體質,濕熱與血相結,為濕熱瘀阻之“不通”[9]。若素來脾胃虛弱,運化水谷之力減弱,久之氣血乏源等原因導致胞脈不充,氣血無法充盈,為氣血虛弱之“不榮”[10];若虧于先天稟賦,或病久損耗等,致使腎氣不足,經后血海無法充盈,為腎氣虧虛之“不榮”[11]。
陽虛血瘀證為原發性痛經的常見證型,臨床上患者多見平素畏寒,手足欠溫,脘腹后背怕冷,經血見血塊,疼痛為刺痛且喜溫,得熱痛減。《景岳全書》中提到:“凡婦人經行作痛……此以陽虛血滯無力流通而然”。提示婦女之痛經多由陽虛導致。《陳素庵婦科補解》中提到:“虛則生寒,故腹痛”。其人本為陽虛之體,最易外受寒邪,與血相搏,寒性收引凝滯,血行瘀阻,故令腹痛。現代醫家于菲菲[12]和包蕾等[13]分析發現,陽虛質是導致原發性痛經的高發、頻發體質。且經前期又是陽氣蓄積,血海充盈之際,易生瘀滯。夏桂成談勇[14]認為血瘀的形成原因在于,月經期子宮內膜及子宮內容物未能全部排出,宿留于胞內而成瘀。在治療方面,吳克明等[15]、陸啟濱[16]、張瑞等[17]均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病機首責脾腎陽虛,而治療時,除溫補腎陽外,不能忘記活血化瘀以治其標。楊愛萍等[18]同樣認為,無論何種病因導致的痛經,在病情演變中,最后都會化瘀。在治療時,可及加入血肉有情之品,取其善行攻竄之性,以搜剔瘀血,通經活絡,方達止痛之效[19]。
陳瑩教授在前人的基礎上,以脾腎陽虛為本,以氣血瘀阻為標。自擬方“經痛寧”以溫陽化瘀之法治療原發性痛經。方中烏藥、荔枝核、菟絲子、肉桂等可溫補下元虛冷,以散寒止痛;蒲黃、沒藥等可活血化瘀止痛。五靈脂以活血化瘀止痛之力見長,對于氣血瘀阻型而導致的疼痛,其治療作用兼具標本兩方面。常與蒲黃相須為用。現代藥理學研究提示,五靈脂可減輕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功能,同時還有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以上兩點共同起到鎮靜止痛之效[20]。川芎為血中之氣藥,其辛散、解郁、止痛之功直達病所。現代藥理學研究提示,川芎中提煉出的川芎內酯類成分可有效減輕子宮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疼痛[21]。延胡索能行血中之氣滯,氣中之血滯,猶善于治療氣滯血瘀型疼痛,其止痛效果在諸藥中居優。在現代研究中亦證實,延胡索可改善冠狀動脈血管的擴張作用,兼具鎮痛之效[22]。現代藥理學研究提示,補腎助陽之品可有效減少子宮前列腺素的釋放,進而抑制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功能,減緩腹痛程度[23]。
綜上,在此次臨床研究中,治療組患者癥狀改善程度及疼痛緩解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溫陽化瘀法治療痛經效果顯著。患者接受度高,較于常規非甾體類抗炎藥,遠期預后好,復發率低。但由于此研究入組患者數量有限,因此今后將進行大規模研發以進一步驗證經痛寧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