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胡 楠△ 胡嘉琦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成人經常發生的疾病,臨床主要分為急性和慢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又分為細菌性前列腺炎和非細菌性前列腺炎[1],二者均以尿頻急、甚至疼痛,無力、排不凈等為主,可伴見腰酸乏力,小腹墜脹及性功能下降,前者多由細菌引起,后者的病因涵蓋房事不潔[2]、飲食肥甘厚味、勞力脫傷、受寒涼濕困等因素,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痛苦。現代抗菌藥的使用頻率很高,各種藥物也在不斷地更新發展,但是前列腺炎的發病率卻在逐年提高,究其原因,其高復發率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現象,對比抗菌素極易出現的耐藥性,中藥治療前列腺炎有著不良作用小,無耐藥性,便安效廉等特點。對于中醫證機的文獻研究發現,朱氏認為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為本虛標實,飲食不節、外感風寒濕等因素導致濕邪潛蘊體內,濕久化熱,阻遏氣機,久之因實致虛,使下焦腎關不固,出現癥狀,在臨床治療上立清實固本之法,收效良好;朱致純認為瘀血為慢性前列腺炎發病的總病機,因瘀血頑固,閉脈阻絡,又因腎絡迂曲,不通則壞,不榮則枯,故以活血通絡為第一要義,臨床療效多有驗證[3]。筆者以為,現代人壓力大,作息顛倒,飲食不潔已成為常態,濕熱和瘀血為此病最重要之因,濕邪下趨,瘀血凝滯,氣機阻滯,氣血皆無以通,久之必累及腎之本,使病情更加遷延難愈,故挑選證型為濕熱瘀阻型的慢性前列腺炎方向展開研究工作。自擬清淋安前方具有清熱利濕通瘀、補腎固本的功效,可以適用于濕熱瘀阻型的前列腺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擬清淋安前方治療濕熱瘀阻型前列腺炎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資料為隨機選取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康復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濕熱瘀阻型)患者,共計52例,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對照組患者26例,年齡36~64歲,平均年齡(43.35±6.63)歲;病程年限為3~16年,平均病程(9.24±4.07)年。觀察組患者26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46.53±5.63)歲;病程年限為1~14年,平均病程(8.68±3.26)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慢性前列腺炎中西醫結合多學科診療指南》[4]中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斷標準。中醫前列腺炎(濕熱瘀阻型)參考標準:濕熱瘀阻型參考《慢性前列腺炎中醫診治專家共識》[5]中的相應證型。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需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檢查報告單或復印件由患者提供,必須近1周內,正規醫院檢查),尿常規檢查結果為陰性;②患者年齡區間為30~65歲,性別要求男性;③病程已3個月以上;④符合中醫辨證為濕熱瘀阻型的患者;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受試,獲得知情同意書過程應符合GCP規定; ⑥近1個月沒有服用任何抗生素、利尿劑或中藥治療。排除標準:①常見的心、腦、腎、肝、血管、癌癥等重大急慢性疾病;②近期無下尿路手術史,引起盆腔區域疼痛的非前列腺疾病;③有盆腔手術病史的患者;④合并有尿道,腎盂腎炎等尿路細菌感染者;⑤精神類疾患者。
1.4 方法
1.4.1 觀察組用清淋安前方,基本藥物是:車前子15 g,山萸肉15 g,菟絲子12 g,枸杞子12 g,金櫻子15 g,芡實15 g,桑螵蛸10 g,雞內金12 g,萹蓄30 g,黃柏15 g,知母15 g,肉桂6 g,滑石20 g,王不留行10 g,蒲公英15 g,瞿麥30 g,梔子、澤蘭各15 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
1.4.2 對照組口服左氧氟沙星膠囊[規格:每粒0.1 g,批號:H20000655,第一三共制藥(北京)有限公司生產]每次0.1 g,每日2次。2組均治療4周后評定療效。
1.5 觀察指標
1.5.1 慢性前列腺炎癥狀評分表慢性前列腺炎癥狀指數( NIH-CPSI)主要從疼痛評分、排尿評分以及生活質量方面進行評分,評估慢性前列腺炎癥狀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
1.5.2 慢性前列腺炎(濕熱瘀阻型)中醫證候量表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的療效標準,并結合患者情況調整,將慢性前列腺炎(濕熱瘀阻型)分為主癥、次癥和舌脈情況并賦以相應的分值。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癥狀積分。見表1。

表1 中醫證候評分量表
1.6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于治療后進行療效評定。臨床治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60%,且<95%; 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且<6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

2.1 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疼痛、排尿、生活質量、中醫證候評分等主要癥狀積分與對照組相比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臨床療效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達到92.31%,對照組為76.93%。2組的臨床顯效、有效、無效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醫古籍中并無“前列腺炎”病名的記錄,此病屬于中醫“白淫”“白濁”“淋證”等范疇。病位根據癥狀表現首在膀胱,與肝、腎、心、脾都密切相關。病因較為復雜,多與飲食不節、房事過度、外感濕毒等原因造成,濕熱毒邪多為陽邪,起病緩慢,久治不愈后,會傷脾胃之陽和及肝腎之陰,導致進一步釀生濕熱之邪困阻血絡,兩相反復纏綿加重病情,故纏綿難愈[7]。在《素問·痿論》中最早提出“白淫”之病名。《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提到“邪聚下焦,故小腹冤熱而痛,溲出白濁”描述了白濁出現的證機。《醫階辨證》中認為“膏淋敗精凝結而為痛溺,核塞出不快,故痛。白濁敗精流溢而不痛,腎氣虛脫,故不痛”,論述了白濁和膏淋之痛證出現的機理。《古今醫統大全·淋有三因》中提到:“淋證古謂之癮,名稱不同也。癮者,罷也;淋者,濁也。古方皆云心腎氣郁,致小腸膀胱不利,復有冷淋、熱淋、濕淋皆屬外因。既言心腎氣郁,與夫驚、憂、恐、思皆內所因,況食啖冷熱,房勞致傷,及乘急忍溺,此皆不內外因也”。從根本上論述了“淋證”的病因及病機[8]。這些都反映出古代醫家對于慢性前列腺炎的中醫認識。
此病的病位主要在腎、膀胱和精室,病之初起以實證居多,久而遷延演化為虛證[5]。筆者認為,其中病因病機例如濕熱、血瘀、痰飲、腎虛、氣滯等,雖組成錯綜復雜,但究其根本在于經絡瘀滯,氣機不暢,《景岳全書》有云:“有濁在精者,必由相火妄動……移熱膀脫則溺孔澀痛,清濁并至,此皆白濁之因熱證也”。或有嗜食肥甘厚味等飲食不節的不良生活習慣,可導致濕熱中生,循肝經下注精室;或有氣滯血瘀,津液失其代謝,膠結困阻,蘊而化熱下擾水室;或有腎虛,陽氣無力鼓動水行,水泛成濕濁,壅積成熱;或有房事不潔,致濕熱之邪由外入內,使精室清濁相混,膠著不化,久而不去,下焦氣化不利,煉津為痰,影響血運,痰瘀互阻,從而加重前列腺炎癥狀的臨床表現[9]。種種類象皆因濕熱之邪黏滯,阻遏氣機,絡脈瘀滯,是為前列腺炎證機的第一要因。故自擬清淋安前方立法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八正散的部分藥物為君,用車前子、萹蓄、滑石、瞿麥、梔子來清利濕熱,其中瞿麥、萹蓄能利小便、去熱淋,善清理膀胱之濕熱;車前子、滑石、梔子清利濕熱,利尿通竅;黃柏、知母、肉桂,此三味為《蘭室秘藏》之滋腎通關方,具有清熱化氣、通利小便之功,其中黃柏、知母苦寒瀉火,佐以肉桂溫陽化氣,使得水得以下,輔佐君藥,組成大隊清利濕熱之品;又因病久累及腎之根本,用山萸肉、菟絲子、枸杞子、金櫻子、芡實、桑螵蛸、雞內金補腎固本,收斂固澀;久病絡脈瘀滯,需拔除沉疴,用王不留行、蒲公英入絡搜邪,解毒通絡,再用澤蘭活血利尿,諸藥配伍,共奏清熱利濕、通瘀化滯之功。
4.1 療效觀察結果總結本研究對52例濕熱瘀阻型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試驗對照發現,經治療后觀察組在CPSI評分和中醫證候改善方面優于對照組。
4.2 存在問題及展望因本次研究經費有限,樣本量較小,且只能從中醫證候量化評分,及臨床量表來進行療效評價,未能進一步對各項化驗進行完善;本次試驗僅局限于臨床觀察,且療程較短,缺乏遠期隨訪;因科研經費原因,無法做相關動物實驗進行基因、免疫物質的測定和研究。本次試驗的證據強度不足,需要進一步改進,也是為未來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以及基礎實驗研究打下基礎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