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潛伏在體內,免疫力低下時再發出現沿神經分布帶狀排列的成簇皰疹的一種疾病,并伴隨神經痛[1]。臨床上,若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恰當,多遺留神經痛,老年患者占 50%~75%[2]。在帶狀皰疹眾多并發癥中,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率最高,且疼痛劇烈,纏綿難愈,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及治療手段,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會引起焦慮、抑郁,是醫學界疼痛的難題[3]。因此在帶狀皰疹急性期,如何快速治愈帶狀皰疹并避免誘發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顯得至關重要。開封市中醫院針灸科以王俊伏副主任醫師30年的臨床經驗為依托,多年來采用圍散刺絡拔罐療法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64例2019年8月—2020年12月來開封市中醫院針灸科就診的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住院患者及門診患者均有),按就診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例,其中男14 例,女18例; 年齡27~78歲;發病時長1~5 d;皰疹部位16例位于胸脅腹腰背部,10例位于頭頸面部,6例位于四肢。對照組32例,男15例,女17 例; 年齡20~76歲,發病時長1~6;皰疹部位22例位于胸腹腰背部,6例位于頭頸部,4例位于四肢。經統計學分析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視覺模擬評分[4](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5]中帶狀皰疹診斷標準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蛇串瘡”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依從性好,配合度高,能夠接受該項臨床研究。排除標準:①屬于帶狀皰疹的特殊類型,包括眼、耳帶狀皰疹及內臟帶狀皰疹、腦膜帶狀皰疹、泛發性帶狀皰疹、無疹型帶狀皰疹; 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③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④瘢痕體質者; ⑤合并嚴重的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惡性腫瘤、精神病患者,結締組織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傾向的患者等[7]。
1.4 方法
1.4.1 對照組給予阿昔洛韋鈉針劑0.5 g加液靜滴,1次/8 h,連用7 d以抗病毒。給予甲鈷胺口服 0.5 mg,每日3次以營養神經。
1.4.2 治療組①采用與對照組一樣的抗病毒、營養神經治療。②圍散刺拔罐:病灶局部(皰疹患處或神經分布疼痛部位)及其周圍用安爾碘(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常規消毒后,采用一次性1 ml注射器針頭(江陰市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先在病灶周圍選取阿是穴點刺,后在病灶局部散在點刺出血,點刺深度1~2 mm。根據病灶的面積大小選用合適的火罐型號及數量,用閃火法在被點刺出血的部位拔火罐。不宜用火罐的部位可選擇大小合適的氣罐(華佗牌)代替。排放血量3~5 ml,每罐留置時間3~5 min,每天1次。
1.4.3 療程對照組及治療組均在連續治療1、3、5、7 d時評估療效。
1.5 觀察指標
1.5.1 鎮痛效果指標采用視覺模擬評分[4]來評估患者疼痛強度,取長度為 10 cm 的標尺(等分標記 0~10,每 1 cm 代表 1 分,0 分為無痛,10分為無法忍受的劇痛),測量時向患者出示標尺,讓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做出標記,表示疼痛的程度。
1.5.2 遠期療效指標電話隨訪治療結束1個月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發生率。
1.5.3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判定療效標準,治愈: 皰疹均結痂或脫落,疼痛消失; 顯效: 皰疹結痂范圍≥70%,疼痛緩解明顯且無新的皰疹; 有效: 皰疹結痂范圍30%~70%,疼痛有所緩解,但仍有疼痛或有少量的新發皰疹; 無效: 皰疹結痂范圍<30%,疼痛緩解不明顯甚至加劇或有新發皰疹。
1.6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7.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2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各組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治療效果差異采用方差分析,治療效果的分析采用卡方檢驗。所用數值變量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VAS評分治療組、對照組患者VAS評分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幾個觀察時間點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治療過程中VAS評分比較 (分,
2.2 臨床療效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遠期療效治療組后遺神經痛患者2例,占比6.25%;對照組后遺神經痛患者11例,占比34.38%。與治療組相比,對照組治療后更容易遺留后遺神經痛,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流行病學顯示,近年來帶狀皰疹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中國為 3.4~5.8/(千人/年),其中約10% 的患者可并發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老年患者誘發后遺神經痛的比例更高[8]。因此,在帶狀皰疹初期,選擇療程短、療效快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不僅可以縮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也可以預防后遺神經痛的發生。此研究結果顯示圍散刺絡放血拔罐能有效緩解帶狀皰疹疼痛,提高帶狀皰疹治愈率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
帶狀皰疹相當于中醫所述“火丹”“蛇串瘡”。其發病原因離不開“瘀、毒、濕、熱”。 多因肝火脾濕之時,外感邪毒,氣血瘀阻于肌膚而發病。根據《靈樞·九針十二原》謂“宛陳則除之”。《素問·血氣形志》說:“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用刺絡放血的方法,能清泄肌膚濕熱之毒,使毒熱之邪由表泄出,加上拔火罐將瘀滯邪毒拔出,通則不痛,減少由瘀滯毒邪殘留引起的帶狀皰疹纏綿不愈幾率及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另一方面,刺絡放血瀉血中實邪,使氣血通暢,舊血去,新血生,有助于皰疹的結痂、脫落[9]。局部散刺前先用包圍性圍刺,可以在阻斷病灶的前提下,預防邪氣擴散,減少帶狀皰疹新發[10]。現代醫學認為刺絡放血拔罐可以激發機體內部的生理應激系統,改善局部組織的充血、水腫、淤滯,使受損的神經、皮膚組織得到修復;同時可以促進內啡肽的釋放,增強鎮痛作用[11-13]。圍散刺絡拔罐操作簡單方便,無不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