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薇 郭昌文
頸肩腰腿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由于無菌性炎癥、慢性勞損引發的腿、腰、肩、頸部活動受限、腫脹、疼痛[1]。腰椎退行性病變、腰肌勞損、肩周炎、頸椎病等均為臨床常見的頸肩腰腿痛[2]。雙氯芬鈉腸溶膠囊是臨床治療頸肩腰腿痛的常用藥物,雖然對疼痛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整體療效并不理想,且停藥后易復發。針灸具有調氣血、通經脈作用,可促使機體陰陽歸于平衡,有效緩解疼痛感[3]?;诖耍瑸樘骄恐委燁i肩腰腿疼的效果,此研究選定瑞金市中醫院2018年11月—2020年11月住院治療的92例頸肩腰腿痛患者進行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定瑞金市中醫院2018年11月—2020年11月住院治療的92例頸肩腰腿痛患者,已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試驗組(46例):2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51~76歲,平均(63.52±6.13)歲;病程3~16年,平均(9.62±2.43)年;病變部位:9例腿部、14例頸部、12例肩部、11例腰部;體質量41~89 kg,平均(65.62±6.04)kg。參照組(46例):26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53~74歲,平均(63.59±6.09)歲;病程4~15年,平均(9.65±2.38)年;病變部位:12例腿部、10例頸部、11例肩部、13例腰部;體質量44~88 kg,平均(65.65±6.01)kg。2組相比P>0.05,可比較。
1.2 診斷標準患者腿、腰、肩、頸存在不同程度疼痛感、腫脹感,結合X線檢查確診。
1.3 納入標準①年齡50~80周歲;②均存在不同程度肢體麻木、乏力、疼痛、腫脹等癥狀;③入組前未接受過止痛治療;④溝通、認知能力正常;⑤既往無腿、腰、肩、頸部手術史;⑥均知情,已同意并自愿參與此研究。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參照組:予以雙氯芬酸鈉腸溶緩釋膠囊,口服,每次0.1 g,每日1次,共治療2周。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予以針灸治療。取穴:足三里、梁丘、血海、犢鼻、內膝眼、陽陵泉、腰陽關、腰夾脊、風池、三陰交、懸鐘、合谷、外關、肩髎、肩髃、肩貞、肝俞、腎俞。常規消毒選定的穴位,以0.30 mm×40 mm的一次性毫針針刺,提插捻轉得氣后留針20 min,在針柄上放置小段艾炷(2 cm),灸2~3壯,以局部皮膚發紅為宜,每日1次,針灸5 d后休息2 d,共計治療2周。
1.4.2 觀察指標2組臨床療效均在治療2周后評價,觀察指標包括:臨床療效、JOA評分、VAS評分、血清致痛因子評分、復發率。①臨床療效評價標準:疼痛感消失,關節活動靈活為顯效。疼痛感減輕,關節活動受限較輕為有效。未達以上標準是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4]。②JOA(日本矯形外科協會):包括大小便功能、上肢與下肢感覺、運動功能,總分是17分,關節功能癥狀越輕,分值越高[5]。③VAS(視覺模擬自評量表):1~3分是輕度,4~6分是中度,7~9分是重度[6]。④血清致痛因子指標:抽取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離心處理10 min后分離血清并置于-80 ℃環境待檢,以ELISA法檢測β-內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⑤復發率:隨訪6個月,統計頸肩腰腿痛復發率。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5.65%)高于參照組(69.57%),P<0.05。見表1。

表1 2組頸肩腰腿痛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JOA評分 VAS評分試驗組治療前,JOA評分、VAS評分與參照組比較,P>0.05;試驗組治療后JOA,評分高于參照組,VAS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頸肩腰腿痛患者JOA評分 VAS評分對比 (分,
2.3 血清致痛因子指標試驗組治療前,血清β-EP、PGE2與參照組比較,P>0.05;試驗組治療后,血清β-EP高于參照組,血清PGE2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頸肩腰腿痛患者血清致痛因子指標對比 (例,
2.4 復發率試驗組復發率(2.17%)低于參照組(17.39%),P<0.05。見表4。

表4 2組頸肩腰腿痛患者復發率對比 (例,%)
有研究表明,頸肩腰腿痛的發生與受寒冷刺激、缺乏運動鍛煉、長期姿勢不良、重體力勞動、退行性病變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7,8]。近年來,由于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普及,不當睡眠姿勢,長期久坐、低頭等行為越來越頻繁,導致頸肩腰腿痛的發生率明顯增高,且趨向于年輕化[9,10]。頸肩腰腿痛患者病變部位普遍存在功能受限、腫脹、疼痛等癥狀。脊柱小關節紊亂會導致一些軟組織處于異常的牽拉狀態,增加血管通透性,引發局部缺氧性損傷、無菌性炎癥[11]。有研究表明,β-EP、PGE2致痛因子異常表達貫穿于頸肩腰腿痛發生、發展中[12]。β-EP屬于抗傷害性感受遞質,β-EP濃度與疼痛程度呈負相關性。PGE2屬于致痛因子,可刺激神經末梢,提高痛覺感受器的敏感性,將痛覺信號傳導通路啟動,PGE2濃度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性。故如何調節致痛因子表達在頸肩腰腿痛治療中極為重要。
雙氯芬酸鈉腸溶緩釋膠囊是臨床常用止痛藥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但停藥后病情極易復發,整體治療效果不盡人意。頸肩腰腿痛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中醫學認為該病的發生與勞倦內傷、年老體虛等導致肝腎虧虛[13]有關。另外,患者受到風寒濕邪侵襲,會引起脈絡不通、氣血瘀滯,不通則痛,由此可知,經脈失養、氣血失和、肝腎虧虛是頸肩腰腿痛發病的先決條件,中醫治療頸肩腰腿痛遵循“祛風除濕、行氣活血、溫經散寒、滋補肝腎”的原則[14,15]。此研究顯示: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5.65%)高于參照組(69.57%),試驗組治療后JOA評分、血清β-EP均高于參照組,試驗組治療后VAS評分、血清PGE2均低于參照組,試驗組復發率(2.17%)低于參照組(17.39%),P<0.05。表明針灸在頸肩腰腿痛治療中效果確切。分析如下:此研究針刺腎俞、肝俞,可發揮補益肝腎的作用;針刺肩髎、肩髃、肩貞等穴位,可發揮止痹痛、通經絡、理氣血的作用;針刺合谷、外關,可發揮疏通脈氣作用;針刺陽陵泉,可發揮清熱利濕、通絡止痛、強健腰膝功效;針刺懸鐘可發揮益肝腎、平肝風、舒筋脈作用;針刺三陰交可調節腎、肝、脾三經的氣血運行,發揮行氣止血、疏經通絡、健脾和胃、補益肝腎作用;針刺風池可發揮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功效;針刺腰夾脊可發揮舒經活絡功效;針刺腰陽關具有祛寒除濕作用;針刺犢鼻、內膝眼可發揮通利關節的作用;針刺血海具有疏通活絡、補中益氣作用;針刺梁丘可發揮通絡止痛、濡養經脈、補血益氣作用;針刺足三里可發揮活絡舒筋、益氣和中功效。諸穴配伍,協同作用,可發揮祛風散寒、溫陽通絡、調氣行血功效。針刺聯合艾灸,在艾灸溫熱刺激作用下,可增強行氣止痛、溫經通絡功效,促使患病部位的毛孔開放,讓藥物直接作用在機體,促使藥效更好地發揮,具有起效迅速、吸收良好、作用顯著、不良反應少等優點。現代醫學認為:針灸可改善病變部位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促使水腫、炎癥介質吸收,發揮鎮痛、抗炎等作用。
綜上所述,頸肩腰腿痛患者采用針灸治療,可有效緩解疼痛感,糾正致痛因子異常表達,改善關節功能,降低復發率,臨床推廣、借鑒價值較高。